APP下载

智库文摘(10则)

2020-01-17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村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闫坤、孟艳在《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撰文指出,教育是提高综合能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条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因应之策,以减少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其中,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最为全面,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历史、现状以及承受能力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达国家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对我国下一步教育扶贫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我国可以在以下方面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是增加学前教育支出,使贫困儿童与其他儿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二是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读;三是优化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模式,切实减轻学生压力;四是以实用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为贫困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总之,我国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政策空间,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财政承受能力,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人口采取合理措施,以此提升贫困人口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阻断贫困的家庭代际传递。

(陈淑华摘)

中国扶贫现状与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及战略重点

陈志钢等在《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1期撰文指出,改革开放40 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完成了从开发式扶贫向区域瞄准再到精准扶贫的转变。基于中国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新特征,2020 年后的中国扶贫新愿景是:到2035 年建立城乡统筹的贫困治理体系,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减贫战略方向;扶贫战略重点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研判、新贫困标准的制定、城乡统筹的贫困治理体系的建立、基于权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扶贫投入的财政金融改革等。规划和设计以上战略重点,需要判断中国2020 年后可能的扶贫政策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收入和公共服务不平等状况的变化,定量分析上述因素对劳动力就业和转移、人口动态变化以及贫困的影响;需要研究新形势下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保障需求,还包括文化需求、权利需求,基于正确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贫困标准和瞄准机制;需要分析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城乡、区域、部门间社会保障状况的差距,评估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性;需要梳理中国在减贫和减少不平等方面的政府治理状况以及财政和金融体系支持情况,分析中国的财政和金融制度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制定出新的扶贫战略与行动计划。

(陈淑华摘)

中国健康扶贫的成效与挑战

李静在《求索》2019年第5期撰文指出,健康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不论是在促进人力资本发展还是在保障贫困户的公平权利方面,健康扶贫都取得了成功,为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3 年的10.2%下降到2018年底的1.7%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我国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健康扶贫政策还存在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因贫致病和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现有政策还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健康扶贫政策不是普惠性的,只解决了贫困户的因病致贫问题,而没有解决非贫困户的因病致贫问题。因此,健康扶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落实《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简化大病救治环节,救助基金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提供;二是健康扶贫政策应逐步扩大到全体农户,并逐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保证健康政策的公平性;三是对深度贫困地区应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政策,尤其是对少数特困群众可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别救助和补助。

(陈淑华摘)

“国家统合社会”:社区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沈东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22卷撰文指出,新时代“国家统合社会”的社区治理实践受制于当代中国“国家—政党—社会”的结构关系,这种社区治理实践较之于前期的“行政吸纳社会、国家嵌入社会”的理论解释而言,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以国家名义进入社区的党组织不仅具有“党委领导”的合法性,而且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承担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职能,通过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来提高统合社会的能力。社会也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在遵循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对国家做出有效回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建设通过“党委领导”的形式实现对城乡社区的政治领导,进而全面塑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和文化多元的社区治理。事实上,“国家统合社会”的社区治理不是单方面的行政主导与基层自治,也不是二元划分的国家单位与公共空间,更不是此消彼长的政府主导与居民参与,而是一种超越单一立场和抽象争议的以实际问题为取向的结构平衡。通过政党领域的社区党组织,保证国家的“统”与社会的“合”,进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统合”。因此,新时代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定位与治理实践不仅是针对新时代、新问题和新情况阐发的,同时还表征着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可能性与可行性的社区治理方案。

(王雅莉摘)

从政治整合到政策统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趋向

吴春来在《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撰文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在于衔接国家治理目标与农村社会内生性演变逻辑,平衡国家政策导向、农村发展实际与农民现实需求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从基层治理现代化角度而言,即在于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良性有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农村综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迁体现出总体上的治理转型。此种治理转型反映出现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制度设置逐步完善、治理方式逐步改进、治理结构逐渐优化,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治理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与农村关系角度看,基层治理转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准确界定。政策统筹主导的基层治理使国家对农村的资源供给和反哺力度逐渐加大。将农村发展立于优先地位,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治国理念。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看,基层治理转型体现出国家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战略转型。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综合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推进农村总体发展、农村全面复兴和农民生活幸福成为国家治理农村的基本目标导向。

(王雅莉摘)

从硬治理到软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一个趋势

何哲在《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12期撰文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的若干方向。事实上,这些方向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命题,即治理体系的完善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整个政府治理体系围绕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深刻的自我变革。从未来看,伴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需求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有形向无形,从物质到精神,也就是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向“美好生活”转型。这要求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从以简单有形物质性的硬公共产品向复合无形精神性的软公共产品转型。而丰富的软公共产品的提供,一定要求治理模式的相应转型,即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型。这就要求在供给产品、供给主体,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从“硬”向“软”的转型。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发展必然会体现出三个历史性的趋势:第一,社会精神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将更为多元化和丰富;第二,友好信任的社会关系将更为重要;第三,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将更为丰富。

(王雅莉摘)

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李周在《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7期撰文指出,生态宜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需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需要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联动。其中生产层面的工作是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使生产同补贴、资源和农用化学品脱钩;生活层面的工作是弘扬生态文化,加快乡村绿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层面的工作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和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完整性;管理层面的工作是做好乡村生态宜居规划,完善生态系统管护体系和发挥社区和村民的作用。政府主导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必不可少的一步,而社区主导和市场主导是必不可少的转型。生态补偿实施要以规范标准、廓清主体、拓展资金来源和创新补偿方式为保障。

(王雅莉摘)

农村人情交往的区域差异及其治理路径

杨华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撰文指出,农村人情不单纯是“礼物的流”,它包括办酒、赶礼和举行仪式等一系列连续性活动。农村区域差别大,不同地区人情交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治理农村人情异化需根据不同地区的主要表现对症下药,实现人情治理的精准化。从调查来看,中部农村的农民皆为人情所累但又无法改变现状,他们希望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农村办酒席。但是,人情酒席毕竟属于社会事务,应该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来解决。因而在中部农村对人情异化的治理应着眼于规范办酒席的名目,通过基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一些主要人生周期节点和家庭大事上办酒席,并可以通过村民小组建立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禁止某些名目的酒席。北方农村丧事上低俗的歌舞表演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农村道德与风俗,其中涉黄表演则违反了相关治安条例,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因此可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依法依规处理,对歌舞表演组织要进行登记并规范其活动。亦可以在北方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制定相关村规民约规范人情仪式上的歌舞表演。东部农村的村级组织可以对在村内礼堂举办的酒席进行档次范围的规定,以降低农民家庭之间的竞争空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下层农民造成负担。至于在村外酒店操办的酒席,政府只能给予文明倡导不宜用权力干预。至于南方农村宗族之间大摆筵席的竞争只属于极少数情况,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只要不参与不鼓励就行。总的来说,对人情竞争异化的治理要以村民自治组织为治理主体,以倡导和示范新型文化礼俗为主要策略,目标是要在人情上达到农村“小传统”与政府“大传统”的有效对接,规范人情竞争、消除人情异化。

(杨大威摘)

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杜强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福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主要有以下七条:一是要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顶层设计。专门制订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防控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制度机制,等等,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二是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行动自觉。要把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贯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并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等,同时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杜绝背离生态文明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三是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引导农业生产者以绿色农业科技为支撑,实现“两个转化”,即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四是要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工程,解决好农业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五是要扎实推进综合整治、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顶层设计,重点整治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六是要严格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好地方党委政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好企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强化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民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七是要严格落实农村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监督制度,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和顶层设计的主体责任,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张圆圆摘)

新时代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王莹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撰文指出,随着网络的极速发展,对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应运而生,使得新时代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法治文化,能够促进法律的规范作用在网络世界充分展现,使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解决法治文化在互联网领域的缺位问题。新时代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要健全网络法律体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要提高网络立法的权威性,提高网络立法的前瞻性,提高法律框架的严谨性。二是要深化网络法治实践,凝聚法治意识共识。要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积极推行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三是要改进网络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格局。要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社会参与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四是要拓展法治宣传路径,弘扬核心价值观念。要掌握话语主导权,打造法治文化宣传平台,提高资源保障力、适应网络媒体播规律,推动宣传大众文化,密切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

(张圆圆摘)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