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水平差异对城市社区文化养老的影响及应对
2020-01-17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1]社区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出发,旨在提升老年人在养老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而现实中,不同文化差异下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的需求不同,对不同的内容也表现了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影响并作用了不同的养老效果。
一、宿迁市宿城区社区文化养老现状
当下,由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的差异,在宿迁市,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养老机构老年人与老年大学的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对待养老观念都有所差异。那么各种背景下,不同文化差异下的老年人究竟是怎么进行社区文化养老的呢?
(一)宿城区社区文化养老的形势。为了了解宿城区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我们发放了问卷调查190份,回收问卷调查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初步调查显示,宿城区老年人社区养老占比达28.5%,居家养老占比18.0%,机构养老占比19.5%,家庭养老占比33.8%。从数据可以看出,宿城区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养老所占比例并不是太高。而针对其中参与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他们参加的文娱活动种类丰富,从文艺到体育均有,具体主要以广场舞、太极、影视、棋牌、戏曲以及书法为主要形式。退休老人的收入普遍在3000-6000元之间,他们在支付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还会多出额外的资金;再者,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地进步,老年人的思想也逐渐解放,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他们注重自我精神的满足,也就是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需求。另外一些文化水较低的老年人,开始寻求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弥补知识短板的遗憾。因而很多老年人对社区文化养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统计,76.19%的老人已经对社区文化养老模式有所了解,并越来越趋向于这种养老模式。
(二)社区养老及其他模式养老现状。目前,宿迁市共有常住人口492.59万人,其中老年人口有56.03万人,而宿迁市人均寿命为75.45岁[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养老方式。在永阳社区、幸福社区,老年人一般多进行体育活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他们的养老局限于自身,没有想到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在康颐孝德园九如城康养中心,这里主要是一些“三无老人”,他们没有后代,靠政府支持生活,对于这些老人,他们的日常基本上是餐后散步,与大学生志愿者聊天,对于文化活动,大部分老年人都以受众者身份参与其中,如听戏曲、看电视、听广播、唱歌,朗诵诗歌等,而一些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例如足球、篮球、高尔夫、健身操、太极等诸多对文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活动,这些老年人基本很少涉猎;在宿迁市老年大学,这里的老年人主要以宿迁市各单位退休干部、教师为主,得益于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仅包括文艺方面的模特、舞蹈、瑜伽等的学习,还包括太极、诗词、绘画、摄影等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这些老年人将自己的学习与传播文化、服务奉献社会相结合,通过各种文艺演出来慰问敬老院、社区或恭贺重大庆典,使自己在老有所乐的同时又“老有所为”,这也是当前社区文化养老最积极的一种结果。
二、文化差异对社区文化养老的影响
在几次深入社区和老年大学调研和访谈后,结合对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等其他养老模式的研究,我们基本得出,一方面文化水平差异对社区文化养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尤其以红色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另一方面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养老作用,进而影响积极老龄化。
(一)高文化水平更加作用于积极老龄化。1997年丹佛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它是指退休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机制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后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生理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他们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服务社会[3]。积极老龄化中,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是作为主动者,与其他老龄群体不同的是,这群人已经满足了自身的身体慰藉,在进步的思想教育下寻求及精神升华,寻求为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建设添砖加瓦。在宿迁市老年大学,从一个退休记者的访谈中得知,老人对改革开放的繁荣富强有着深刻的记忆,他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并促使他的热情根植于宿迁这片土地。作为老年大学的总务主任,他对内做好学校的老年人终生教育,对外联系社区、敬老院,使老人引领老人,促进周围老年人走向积极老龄化,使他们积极投身文化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服务社会,参与慈善事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正能量做好文化传人角色,起宣传作用。而进一步比较,在家庭养老和其他养老模式中,局限于自身的眼界与技能,很少有这种社会层面的养老观。
在年龄结构上,世卫组织一般将60-74岁的老年人定义为低龄老年人,75-89岁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为长寿老年人。而60-74岁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状态,更适合继续学习教育,充实自身,丰富生活。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诉求主要是情感慰藉,这是城市老人普遍而强烈的精神需求。[4]而这种需求,不仅来自子女的陪护,还包括亲戚朋友的关怀、社会地位的认同、自我实现地需要。因而他们在良好的精神面貌下自发地组织形成自己的养老形式,在老龄化的大潮下影响整个活动范围内的养老模式。
(二)红色情结——一种特殊的积极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鼓舞人心,而体现在养老上就是一种极为积极的文化熏陶。接受这种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的老人,精神风貌乐观向上,这种红色情结更加体现在老党员身上,一定程度上不分年龄和地域,这些老年人在工作中是先锋模范,在文化养老中更是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在访谈中,笔者接触了一位事业单位退休老职工,作为一个深刻经历社会变革的老人,他做的每件事都感念党恩,这种红色情结也支撑着他登上宿迁春晚致敬“不忘初心”特别栏目。他的红歌不仅唱响了他的朋友圈,也鼓舞了他身边的老人一起参与文化传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享晚年。而这种情结并非个例,每一个有着浓厚红色情结的老人都带动着一群老年人,他们不断提高生活和心理质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养老资源,引领着积极老龄化进程。
三、基于文化差异下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路径
(一)老年人自身角度。老年人作为社区文化养老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社区文化养老发展的基础。
1.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并支撑着人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可以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接受继续教育,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弥补遗憾的过程,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提升老年人整体文化修养,增加其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让老年人自发地接受文化熏陶,可以减少抑郁增强心理健康,对于他们享受健康晚年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融入社区文化养老。以往的家庭养老模式拘泥于家庭和政府,依靠儿女以及政府的保障制度,并没有强调老年人自身的能动性。而老年人自身更需要通过参与学习培训、休闲娱乐和社会活动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娱乐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特别以老党员、文化素质高的老年人为引领,发挥着先锋楷模作用,引领社区文化养老的新风尚。
(二)社会角度。社区作为文化养老的重要一环,在推进老年人文化教育,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社区要与高校、企业、医院、银行等系统密切合作。通过与高校职工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提升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利用企业、银行职工数量多的优势扩大社区老年教育的规模,带领其他老年人,使他们能够更快地不自觉融入继续教育中;与医院系统合作,对参与社区文化养老的老人提供心理、生理等的知识讲座和健康护理。社区要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利用好老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联系公益部门,使老年人能够与社会更好接触,发挥一技之长,让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交流,推进积极老龄化进程。
(三)政府角度。国外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也率先提出了“文化养老”这一概念,1976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步终身教育法,开始强调老年教育。我国的文化养老起步较晚,2019年两会提出,为了让两亿多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质量的幸福生活,国家正积极推动健康养老、文化养老、生态养老、智慧养老,多渠道、多途径、多举措建设高品质老龄化社会。
1.政府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以宿迁市老年大学为例,该学校规模小,自治管理,而当地退休老年人数量庞大,文化养老的需求不能大幅度覆盖社区老年人。很多社区里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限,仅仅局限于广场舞,太极等零散活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的社区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有着明显差距。在已有的社区和老年大学里,由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基础不同,对于文化需求不同,已有的模式和环境并不适用于所有老年人的养老,在现实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老年教育要与苏南和其他发达国家看齐,学校的两支指导队伍(老师和班长)要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从思政教育入手,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并重,旨在从老年人的行为举止和精神文明上入手,增长他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其情操,最终得以服务社会。
2.解决制约社区文化养老发展瓶颈问题,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养老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街道在其指导下开展、强化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引入盈利组织进入养老领域,在竞争机制下,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知识水平下的老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政府应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文化养老的宣传力度,使得“文化养老”这一词语不再局限于政府人员和社工口中,文化养老最终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参与的前提是民众对其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5]只有使人们理解并接受社区文化养老这种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养老水平。
四、结语
我国的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是庞大的老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差异的显著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文化水平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严重。因此,解决我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先解决文化水平差异带来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老年人自身努力,弥补自身不足;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地切实关注,只有一系列的养老保障措施得到真正落实,才能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