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武三年以前诸葛亮从政史研究综述

2020-01-17田金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蜀汉荆州关羽

田金雷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史学界有关蜀汉政治史的研究,多以政治人物为主,而诸葛亮的政治史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探讨诸葛亮的参政历史,很大程度上来讲即是蜀国前半期政治格局演变的反映,推动三国史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学界有关诸葛亮章武三年以前的参政史研究并未出现专门性的著作进行探讨,更多的是以论文和专著章节的形式来研究。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隆中对》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研究、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问题、诸葛亮在荆州时期的政治活动问题、赤壁之战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蜀汉荆州之失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夷陵之战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问题、诸葛亮与刘备关系问题。

一、研究现状

(一)《隆中对》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研究

1.有关《隆中对》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形势的问题一是符合历史形势。霍雨佳《论“隆中对”》[1]及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2]都认为“隆中对”是基于曹操南征及孙权据有江东的形势的正确分析,诸葛亮以外结孙权的外交方针是符合蜀国稳固的。二是不符合历史形势。傅克辉《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3]认为隆中对策的不足在于跨有荆益,荆州为四战之地,不易立国,而益州对于荆州由于交通上的山岭险峻和三峡险阻难于进行战略支持。裴传永《<隆中对>别论》[4]及吕昕《<隆中对>再评价》[5]都认为《隆中对》本身并不切合实际,未充分认识到孙权的治疆政策和荆州是兵争要地的不可守性。三是《隆中对》的作者问题。王延武《<隆中对>新考》[6]认为《隆中对》并不是诸葛亮的思想,而是蜀汉中益州人士所写的官方文件,经过陈寿加工后的版本。其依据如下:《隆中对》的一些内容并非史实,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初见并未如对策中所写,而是两人对生存事务的处理;陈寿为阐发自己的正统历史价值观而采取此官方文件以表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准确预见作用。高敏《诸葛亮文化现象之我见》[7]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比鲁肃的江东对要晚,前者据《资治通鉴》所载作于建安十二年十一月后,后者作于建安五年十月之后,因而诸葛亮并不是发明者。而杨德炳《<隆中对>的魅力——曹、孙、刘三方决策对比研究》[8]认为《隆中对》近乎完美,是一篇有关治理国家的全方位的系统方案,且是诸葛亮的思想,经陈寿撰写加工的文章。余鹏飞《<隆中对>与<江东对>》[9]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江中对》具有相同之处即二人关注荆州的军事意义、二人都被主上重用、二人均为他荐及都认为统一天下要具备有力时机,以及不同之处即建国步骤和目表不一样,且《隆中对》为诸葛亮独创。

2.有关刘备是否采用《隆中对》作为政治纲领的问题一是未采用《隆中对》作为政治纲领。裴传永《<隆中对>别论》[4]认为刘备在创建蜀汉时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战略实施,如刘备未进行联吴的意志,也未坚持两路北伐。余鹏飞《隆中对策实践质疑》[10]认为刘备未实行隆中对策,表现在刘表病逝时未夺取荆州、赤壁之战前未主动联吴、进攻益州及汉中时并未有诸葛亮的决策及夷陵之战对联吴政策的破坏,而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刘备认为诸葛亮年少,政治经验的不成熟,并未采取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胡戟《中国政治通史》[11]第四卷《分裂与对峙的魏晋南北朝政治》认为刘备从草庐对到死之前,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而且诸葛亮并未在刘备集团里面占据很高的位置,刘备具有刚愎自用的特点。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2]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有利于刘备的政治选择,而刘备并未主要以此作为实际的政治纲领而加以运用,诸葛亮在刘备生前也并未得到重用。二是部分地采用《隆中对》作为政治纲领。冯兴隆、冯家华《论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12]认为刘备对于诸葛亮并非十分相信,也未完全采纳诸葛亮的《隆中对》,是由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与刘备的割据一方政治态度不同。三是完全采用《隆中对》作为政治纲领。梁满仓《<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13]认为《隆中对策》具有科学性,刘备建国初期路线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策的策略所走,也具有非科学性,即它未认识到荆州对于孙吴的重要意义,地理环境上益州对于荆州支援的难度。朱大渭《<隆中对>与夷陵之战》[14]认为《隆中对》是刘备政治与军事的指导思想且被用于实际行动。而夷陵之战的失败源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荆、益二州不能兼顾的大趋势认识不足,外结孙权的政略和跨有荆、益的战略冲突无法调和。张仁忠《中国古代史》[15]认为刘备的建国之路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准而实施。

(二)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问题

1.主要期刊论文王大良《“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献疑──诸葛亮早年思想和生活考察》[16]及陈廷志《探析传统三顾茅庐诸葛亮自荐》[17]都认为诸葛亮早年是积极求于政治的且结交了有批政治权贵,而《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所记载的诸葛亮北行见刘备是真实的,三顾茅庐继而发生。王大建《诸葛亮择主刘备原因探析》认为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即建立功名,因而诸葛亮选择投奔刘备,并且在刘备生前作为重要的一员,稳定后方。夏日新《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18]认为荆州刘表重用的人是荆楚大族和荆楚名士,对外来人士进行政治上的排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选择刘备作为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实现对象。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19]认为诸葛亮出山之前,天下已被瓜分完毕,而诸葛亮本身并无任何政治实力,需要选择一个人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正是刘备集团以张飞、关羽的武人集团为主,缺少文士,使得诸葛亮能够被刘备所任用。余鹏飞《诸葛亮与关羽关系浅议——兼评朱子彦“借刀杀人”说》[20]认为诸葛亮在荆州时期,与刘表等豪强、荆州政权中的实权派及刘琦集团联系密切,刘备任用诸葛亮,是通过诸葛亮与这三股力量相联系,以此扩大自己的政治实力。渡边义浩、郑月超、许乔《东汉末年的荆州与诸葛亮、王肃》[21]及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22]都认为:一派以司马徽、庞德公为代表的襄阳文士集团拒绝进入刘表政权,而诸葛亮也是如此,徐庶对于诸葛亮的推荐是有意将刘备的张飞、关羽武人集团变为文人集团。

2.主要专著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3]认为刘备集团的由弱转强是在刘备寄寓荆州时,以诸葛亮为主的文臣武将的归属。刘备自身谋略的缺乏和诸葛亮的突出使得刘备看重诸葛亮。余明侠《诸葛亮评传》[24]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而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皇室血统、爱才品格及需要文士以辅佐自己的形势把握准确,因而出山辅佐刘备。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25]认为诸葛亮选择与刘备合作是基于其忠心于东汉刘氏的正统观念,且刘备的建国道路和蜀汉的国策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实施的。张大可《三国史研究》[26]认为诸葛亮的正统观念使得他愿意出山辅助刘备而不是曹操。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27]认为刘备为逐鹿中原以解决集团内人才不足不高的问题,三次去访问诸葛亮,并第三次见到诸葛亮而请诸葛亮出山。蒋福亚《夷陵之战二题》[28]认为刘备在荆州刘表治下时结交人才并三顾茅庐而请出诸葛亮。蒋福亚《由诸葛亮青年时代的政治理想谈其躬耕地》[28]认为诸葛亮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兴复汉室,并对刘备考察了一段时间,第三次刘备顾草庐时,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戴燕《<三国志>讲义》[29]分析了刘备寄寓荆州的困境,无法施展报复的情况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而之后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建议是有选择性的采取。

(三)诸葛亮在荆州时期的政治活动

李东《关于诸葛亮几个问题的探讨》[30]认为诸葛亮在自身政治条件没有优势的环境下,与黄承彦结下政治婚姻,此后进入荆州名士圈,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薛瑞泽《诸葛亮家族的婚宦关系》[31]认为诸葛亮娶黄承彦之女及他的两个姐姐的婚姻,是为了与荆州的蔡家及刘表等进行政治联合,以此提高诸葛家族的政治地位。林榕杰《荆州变局前后的刘表父子考论》[32]认为诸葛亮给计刘琦出镇江夏,目的是促成刘表的废长立幼,并为刘备夺取襄阳创造条件,以实现隆中对策的跨有荆益。单永军《三国时期襄阳流寓群体研究》[33]认为刘表于荆州创建的学业堂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诸葛亮得以结交许多士人,如庞统、司马徽及庞德公等,且诸葛亮所出生地琅玡为汉代学术中心之一,其思想以儒为主,包容道、法而具求真务实的特点。岳东《诸葛亮与天师道》[34]认为东汉末年琅邪地区天师道传播很久,诸葛亮深受影响,也具有道教信仰。诸葛亮在荆州活动时,因道教信仰与黄承彦、马良等荆州人士相联系。而蜀汉政权里面大多的荆州人士是有道教信仰的。谭良啸、谢辉《试论诸葛亮的交朋结友》[35]认为诸葛亮交过很多朋友,可以分为荆州地区外、襄阳本地及从政后交的朋友,并未具体分析他的朋友在政治上对他的影响及作用。

(四)赤壁之战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

刘国石《孙权与吴蜀联盟》[36]认为刘备采取了鲁肃的建议,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最后才能孙刘联盟,共抗曹操。马植杰《三国史》[37]认为刘备派遣诸葛亮于柴桑联盟孙权是赤壁之战的重要转机。

基于史料的缺乏,有关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诸葛亮作为使者东连孙吴的问题,学者们也并未出现大的分歧意见。

(五)蜀汉荆州之失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

1.主要期刊论文傅克辉《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3]认为诸葛亮未对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进行支持,源于诸葛亮似乎认识到蜀汉无法稳固地控制荆州。寇养厚《孙刘荆州之争中蜀的失误》[38]认为关羽的败亡在于关羽的轻敌与未能处理好与部下和东吴的关系,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中跨有荆益的政略和孙吴的西境防线不能共存的体现。林世芳《荆州大战与刘备关羽关系演变新探》[39]及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19]和《蜀汉失荆州再认识》[40]认为关羽权位及其在刘备集团很高的影响力,给诸葛亮掌控蜀汉大权带来很大的障碍,因而诸葛亮假借东吴之手,不惜以荆州蜀国领土的失去作为代价,杀掉关羽,为自己掌控蜀国权力清除阻碍。余鹏飞《诸葛亮与关羽关系浅议——兼评朱子彦“借刀杀人”说》[20]认为诸葛亮和关羽并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诸葛亮在刘备称汉中王后,其权位高于关羽,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需要利用曹魏和东吴的力量去铲除关羽,而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是很友好的;关羽的败亡是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魏、蜀和吴三个方面。朱绍侯《试析<隆中对>兼论关羽之失》[41]针对诸葛亮对于关羽的借刀杀人提出反对,并认为要形成借刀杀羽必然要具备以下步骤:是诸葛亮让关羽留镇荆州并令其北伐,且暗示东吴袭杀关羽。李兴斌《为武侯辩诬:诸葛亮“借刀杀人”问题辨析——兼评朱子彦先生的治史态度与治史方法》[42]认为关羽的败亡是战事变化太大,刘备和诸葛亮不能及时出兵救关羽,反对刘备和诸葛亮借东吴之手袭杀关羽的说法。

2.主要专著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3]认为关羽不重谋略、刘备此时对益州汉中的内部整顿及刘封、孟达的未救援是蜀汉失荆州的重要原因。蜀汉对于荆州的失去意味着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只能实现一半。张大可《三国史研究》[26]认为蜀汉失去荆州的原因在于对荆州重视太过,而没有把重心放在对益州的经营下,两路北伐的战略不可能实现,荆州的失去也是当时政治和军事形势复杂所决定的。

(六)夷陵之战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

朱和平《关于孙刘联盟中几个问题的辨析》[43]认为夷陵之战后,刘备和孙权已经互派使者和书信进行联盟,刘备死后,诸葛亮只是承认既定的事实,派遣邓芝出使东吴表示联盟关系的官方认可。颜勇《试论<隆中对>方略的矛盾──兼评<诸葛亮不谏刘备伐吴的究竟>一文》[44]认为诸葛亮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和联盟东吴的政略是矛盾的,荆州被孙吴所夺及刘备东伐都是诸葛亮战略之外的。王大健《诸葛亮未谏阻刘备伐吴原因新探》[45]认为诸葛亮为蜀汉所设想的跨有荆益之立国之策,对于荆州是必争夺的,因而他不想谏阻刘备。朱绍侯《刘备东征孙吴诸葛亮为何不谏阻》[46]认为诸葛亮没有谏阻刘备东伐孙吴有两点原因,一是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十分密切,诸葛亮的被信任不如关羽,不能以疏间亲;二是刘备东伐在于证明刘备具有军政大权的自主,以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独立处理能力,诸葛亮不能干扰刘备的威武示于群臣。马植杰《三国史》[37]认为刘备东伐吴并非是因忿于关羽被吴所杀之事,而是骄傲轻吴的心理,并未言及诸葛亮的行为。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27]认为诸葛亮因刘备东伐孙吴态度坚决而不敢谏阻,其本人是主张联吴的。凌文超《玺出襄阳:刘备称帝时的一个政治传说》[47]认为诸葛亮及荆襄人士未劝阻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的东伐是为了实现两路北伐的战略。

(七)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关诸葛亮的问题

1.白帝城托孤是刘备信任诸葛亮的表现薛军力《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48]认为白帝托孤于诸葛亮是刘备的信臣都调零后的一种迫于形势的行为,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谭良啸《刘备在白帝城论析》[49]、马植杰《三国史》[37]及张仁忠《中国古代史》[15]认为刘备在白帝城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是为了获得刘璋旧部的支持,平衡客主的策略,对于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使诸葛亮总揽蜀国军政大权。白帆《李严“统内外军事”考》[50]从刘备托孤时的蜀国形势及《三国志》的连笔习惯,对中外军事和内外军事作了解释,认为李严的统内外军事是指统永安对吴的军事,并非蜀汉最高军事权力,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田余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2]认为李严的起用是刘备对益州旧人的安抚,并突出诸葛亮为代表的新人政治地位的策略,而李严的废黜则是诸葛亮巩固新人地位的表现。田余庆《蜀史四题——蜀国新旧纠葛的历史追溯》[2]认为刘备托孤于李严和诸葛亮是防止蜀国政权新旧之间的反覆,并对诸葛亮委以重任,以增强新人对蜀国政权的掌控。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51]认为刘备临终所作的托孤语是希望诸葛亮尽忠于蜀汉并寄寓收复中原的信念。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52]认为刘备托孤时给予诸葛亮极大权力的基础是刘备对诸葛亮政干和忠于蜀汉的判断。其表现为诸葛亮为丞相时,尚书台是最高行政机构而,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李严的权力受到丞相府的限制而扩展缓慢。

2.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蜀汉政局中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权力制衡的表现李殿元《读<三国志·李严传>的困惑》[53]及杨继刚《携手共进还是双手互搏:诸葛亮与李严权争的鉴戒》[54]认为为了制衡诸葛亮,刘备临死时把军事大权交给属于东州集团的李严,而此后诸葛亮对李严进行打击,掌控了蜀国大权,而未进一步说明对李严是如何打击的,也未解释刘备限制诸葛亮权力的具体原因。张鑫《三国蜀汉政权派系动态分析》[55]认为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及李严是为了维持蜀汉政权中派系的平衡,即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和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并以此稳固蜀汉政权。谭良啸《刘备在白帝城论析》[49]认为李严任尚书令属于职务的正常人事接替,且是平衡客主利益及稳定益州的安排。把梦阳《“白帝托孤”与诸葛亮权臣之路》[56]分析了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至章武二年政治地位的变化,从东汉权臣和皇帝二元权力的视角出发,认为刘备白帝托孤时对李严的任用是为了防止诸葛亮过大的权力,平衡蜀汉内部各派力量,稳固蜀汉政局。

(八)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问题研究

1.主要期刊论文吴洁生《论刘备治国与用人》[57]认为刘备会用人,因诸葛亮的沉稳而把诸葛亮留于后方镇守,而并非军事才能的重用。冯文广《刘备、诸葛亮关系考》[58]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严格的君臣关系,源于其政治战略的差异和年龄的差距,诸葛亮因而处事十分谨慎。刘琳《论刘备》认为诸葛亮的历史作用表现在《隆中对》的提出及治蜀,并未体现于刘备创建蜀汉的过程中。白杨、黄朴民《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59]认为蜀汉政权的构成有四个部分:一是草莽力量,二是荆襄力量,三是益州,四是外附力量。在刘备和诸葛亮时期,这四个力量因外部形势的变化有妥协,也有斗争,但都不同程度的与益州力量进行合作。罗开玉、谢辉《刘备“取成都”初论》[60]认为刘备对于庞统、法正和李严的重用是为了不让诸葛亮过于集权,而未阐述诸葛亮是如何进行集权的,也未阐述刘备对此三人是如何重用的。把梦阳《录尚书事与蜀汉政局》[61]认为刘备用平衡原则控制蜀汉朝政,表现在建立尚书系统以此形成对诸葛亮丞相府的牵制,以尚书令和录尚书事构建朝臣权力的制衡。陈小赤《诸葛亮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及其忠臣与权臣的思考》[62]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权臣,并运用自己的谋略一步步掌控蜀汉政权:首先是以《隆中对》介入刘备集团,其次是动摇刘备集团重要人物的地位如关羽、法正和李严等,最后是开府治事,独揽蜀汉政权。单敏捷《从左将军府到蜀汉建国——入川前后刘备集团的官僚体系演进及政治意义》[63]认为“刘备集团的官僚体系中有过州郡县、左将军府、大司马府、汉中王国官(包含尚书台系统)。《蜀志》记载诸葛亮在任丞相前只做过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其职位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系统,比较特殊。”

2.主要专著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64]认为丞相是蜀汉最高军政长官,唯诸葛亮任此职。何兹全《三国史》[65]认为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前主要发挥政治参谋的作用,之后主宰着政治和军事。

(九)诸葛亮与刘备关系问题

1.信任型君臣关系王大建《诸葛亮择主刘备原因探析》[66]认为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即建立功名,因而诸葛亮选择投奔刘备,并且在刘备生前作为重要的一员,稳定后方。陈大远、王玉珍、王义祥《也谈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67]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对》的采用、赤壁战前派遣诸葛亮联吴、章武元年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及托孤于诸葛亮。王前程《关羽毁败与蜀汉君臣的帝王梦》[68]认为诸葛亮从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及丞相录尚书事的官职升迁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深受刘备所信任的。贾国栋、周宁《赤壁之战前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新论——兼论诸葛亮出山和“隆中对”》[69]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在赤壁之战前以诸葛亮首次出使东吴分为两阶段:出使前,诸葛亮未得到诸葛亮的信任,之后以“隆中对策”获得刘备的重用。王瑰《论荆州士人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70]认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人士在蜀汉政权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刘备对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

2.非信任型君臣关系龚鹏九《<王夫之论诸葛亮>两文平议——与胡刚、唐泽映、夏剑钦同志商榷》[71]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猜忌的,一方面由于刘备在未任用诸葛亮以前政治坎坷,形成了天然的防备部下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诸葛亮具有极其复杂的政治关系网,刘备对于这点也是很在意的。李强《“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发微》[72]认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和谐,这从刘备未执行“隆中对策”而伐吴、重用蜀土人士及冷落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可以得知。薛军力《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48]认为刘备在生前并未信任诸葛亮,在有关与东吴的政治交往中,也没有重用诸葛亮,原因在于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任职于吴;因而在夷陵之战中未让诸葛亮参与。白帝托孤于诸葛亮是刘备的信臣都调零后的一种迫于形势的行为。杨世见《刘备与蜀汉政权的兴衰》[73]认为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是因其兄诸葛瑾入仕于东吴。

二、研究现状分析

以上所有关于章武三年以前诸葛亮参政史的研究,在各自的角度下取得了很大得成果,其中不乏有创见性的历史解释和新的研究角度,主要体现在荆州时期诸葛亮的政治交往、关羽败亡时期诸葛亮的参与问题、白帝城托孤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具有天师道信仰,这是他参与到荆州士人圈的思想条件,比以往研究诸葛亮的儒、道、法思想对其政治理念形成的作用而言,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有的学者认为关羽是诸葛亮追求个人权力路上最大的障碍,因而不惜以荆州领土的失去为代价,假借东吴之手杀掉关羽,为其集权扫清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刘备在章武三年的白帝城托孤是对诸葛亮扩充权力的制衡,是对诸葛亮的防范,打破了以往史学界关于刘备与诸葛亮信任型关系的研究思路。基于以上新的历史解释,有学者也提出相反的意见,使得史学界对于蜀汉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问题重新进行审视。

然而,无论是旧的角度还是新的历史解释,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缺陷:一是只揭示出章武三年以前诸葛亮参政史的有关疑点和史实结果,并未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次历史信息;二是未把诸葛亮的参政史与刘备建国的政治走向相联系起来考察,使得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学界研究成果分成相反的两个意见,使得章武三年以前的诸葛亮参政史研究并非向前推进,而是进入到一个又一个的疑惑之中。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可以看出章武三年以前时期的诸葛亮参政史研究尚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具体事件独立地研究诸葛亮的参政历程,呈现出线性历史的特点;二是缺乏在刘备建国的宏观角度下,诸葛亮参政与时局发展的考察,;三是学界对于章武三年以前的诸葛亮参政史研究分歧意见较多,在很多具体史实的辨析上存在着两种相反意见的特征。

因而,未来有关章武三年以前诸葛亮从政史的研究会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解决章武三年以前的诸葛亮参政史研究中存在的学术分歧问题。第二、从时局的宏观演进中考察诸葛亮在章武三年以前的参政历程。第三、系统深入的研究章武三年以前的诸葛亮参政史,推进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蜀汉荆州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