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1-17杨宪敏
杨宪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提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是可以提升自我、大展身手的最好时期,同时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当前00后高职生,更是如此。此时,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当前00后高职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积极心理学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借鉴作用,最后例举笔者在工作中借鉴积极心理学创新思政教育的实例,以期能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在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消极思想政治教育或病理性思想政治教育[1]。有专家将这种思政教育模式称之为“医学模式”或“病理模式”。即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描述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医患关系一样只关注学生的“病”,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往往被忽视,从而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谈不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了。这种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1.“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
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以讲授为主,奖惩为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变换方式,但由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育方法很难突破“说教”“注入”“灌输”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突出,而且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被动学习而缺乏情感体验,由此导致被动记忆、缺乏感观而来的知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2.关注“问题”的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医学模式”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为“治疗”学生问题而存在,使得学生自身的积极功能得不到完全释放,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这是受传统消极心理学影响所致。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积极方面,从积极心理学中汲取“养分”来“灌溉”学生,更新理念,转“消极”为“积极”,转“治病”为“激励”“陪伴”,从而使学生自己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3.“治病”为主的教育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消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之下,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即“治病”成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当前高职思政教育过分关注一些“问题学生”,尤其体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者过分偏爱学生干部的同时只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注,而大多数“普通学生”被忽视了。这不仅会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使所有人都得到全面发展。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要实现所有人“幸福”的角度来看,也是稍差人意的。由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野的影响之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不忘初心”,将“普通学生”也纳入到积极关注的范畴中,从而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00后高职生的特征
出生于新世纪,成长于新时代的00后高职生,在具有当前大学生普遍的特点之外,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就给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入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00后高职生正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因此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作为家里“独生子女”的00后,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基本上都能被满足,因此他们在享受着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对于新鲜事物也持有接受的态度。但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以积极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2.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一点是当前00后大学生一大共性,也是当前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的结果,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年轻一代必然会对“自我”有更多的思考与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让人对其产生“自私”印象,但事实上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会导致自我认同感缺失,而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让“00后”勇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人生路径选择[2]。
3.个性张扬,表达简单
00高职生不仅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个性张扬,表现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特立独行、不拘一格[3]。另外在表达上彰显出简单明了的特点,比如00后对于一些高频使用或特定意义的词会使用字母缩写或者用数字表示,“dbq”意思是“对不起”,“nss”意思是“暖说说”即帮点赞、评论、转发说说等等。这不仅让90后大学生直呼“看不懂”,更是让高职思政教育者感到“难上加难”。这其实与他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是他们想要张扬自己个性的一种方式,思政教育者只要尊重他们,就会“以心交心”。
4.表现欲强而又缺乏自信
二者之间其实是有很大相关性的。00后高职生一般学习能力差,学习基础薄弱,这就导致高职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但又强烈希望通过学习以外其他活动来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因此,在学习方面的相对“弱势”使得高职生多才多艺。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育要多提供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增强自信,还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意识。
5.思想观念多元化
被称为“互联网原著民”的00后,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精通网络,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工具,熟悉各种操作技巧[3]。同时便利的互联网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他们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变得尤为简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00后”大学生思想得到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大的解放,思维极为活跃,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00后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00后身上的闪光点,从这次“战疫”中00后的表现即可看出。面对不一样的大学生,高职思政教育者应该对他们有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迎接新的挑战,甚至做好改变自己的准备,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借鉴作用
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积极心理学,主要思想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氛围。这对高职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思政教育应以构建积极的环境氛围为前提
哈佛大学认为“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有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可以说积极的环境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就应该构建积极的校园环境氛围。因此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4]。而积极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体现在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有机整体。但毋容置疑的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的安排,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在积极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充分尊重高职生的特点。
2.高职思政教育应以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为核心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以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为核心。比如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就是“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经过情绪的“加工”,知识的记忆就像“水到渠成”一样轻而易举。还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倡导自主式的讨论、分析、发言,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参与性,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自豪感和主观幸福感[4]。
3.高职思政教育应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为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且拥有积极理念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更能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具有更强的能动性与主观幸福感。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积极特性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鼓励他们,给他们以积极的暗示,从而挖掘他们本身的积极力量,以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为终极目标。这就需要高职思政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之后树立自信心,为接下来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奠定基础。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例
接下来以笔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所尝试的创新为例,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新闻直播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设置课前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课前一周时间内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素材,小组内分工完成课件、讲稿,然后在课前5-10分钟“新闻直播间”的形式完成任务。这种创新型的思政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关注当前国家政策方针,而且从准备素材到制作课件、完成课前的播报整个环节都是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通过笔者近5年的教学实践,“新闻直播间”的创新形式受到学生及各位同仁的一致认可,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积极性,更多的是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从而增强了自信,也喜欢上了思政课,喜欢上了关心国家大事,形成了良性循环。
2.“心理微视频”——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能
以“微视频”的形式表演心理剧除了可以帮助参与其中的学生化解情绪冲突,在发掘个体的潜能方面也有着它无穷的魅力。透过“动作内化”的表演可以使所有参与者重温个人经验中许多内心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目前过于理智化的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如创造性、自发性、幽默、身体接触、音乐、乐趣、非口语沟通和多方面的角色扮演。在团体的互动中,如何把丰富的经验、感觉和想象注入到贫乏的生活之中,已成为现代教育和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笔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微视频”表演的心理剧作为最后课程的考查内容。学生在完成剧本的设计及角色扮演的同时也在反思着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3.“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特点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讲的再精彩动人都远不如学生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因此,组织学生“亲临其境”“亲身体验”,经过学生自身“情绪加工”的知识才更加牢固。笔者在长期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服务,在照料老人、送去精神慰藉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