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综述
2020-01-17曾晓东彭思敏
曾晓东,彭思敏
(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
为进一步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夯实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根基[1],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是自2009年校园足球开展以来首次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战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3]。到2019年我国已初步形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的立体发展模式[1]。随着校园足球不断深入发展,新问题不断地呈现。段炼、张守伟等深入剖析认为培养环境、培养主体等是阻碍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的重要原因[4]。关于校园足球管理政策的研究,秦旸、刘志云等认为,当前决策主体单一,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了顶层设计与基础建设的脱离[5]。此外,胡琦、谢朝忠等指出,我国竞赛组织和教练员培训存在着路径不清晰和培训不规范等问题[6]。总体上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管理体系、竞赛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3大方面。为使校园足球发展路径更为具体和清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以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为基础,深入剖析存在的基本问题及成因,提出完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的策略选择。
1 校园足球发展问题梳理
1.1 校园足球与职业联赛壁垒
2009年我国开始建设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发展的初衷是为我国足球培养后备人才。截至2019年5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达到24 126所[6]。与之成正比的是,国家投入一年接一年地提高,与之不成正比的是国青队成绩一落千丈,无缘世青赛甚至无缘亚青赛[7-8]。根本原因在于校园足球与职业联赛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我国后备人才体系对校园足球后备人才不重视,只重视职业俱乐部培养的球员[9]。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家长对职业俱乐部具有很大的排斥性,导致职业俱乐部人才选拔范围较狭窄[10];校园足球有着广大的人才资源基础,但人才上升通道仅仅局限于校园足球联赛而很难上升到正规的职业联赛,导致了校园足球优秀的后备人才缺乏更高级别的赛事锻炼,学校中踢球的学生看不到职业联赛的希望。
1.2 政策执行偏离真意
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校园足球的重要政策,把校园足球上升到战略层面[11],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受到各地区环境的影响,部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政策逐渐偏离了教育的真意。校园足球逐渐出现精英化现象,部分地区忙于筹建足球特色学校,培养教练员,组建校园足球代表队,在各项赛事之间疲于奔波[12]。为追求成绩和金牌甚至私下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使用各种“手段”招收优秀人才,“打压”同类学校发展,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校园足球的育人目标。
1.3 竞赛体系不完善
足球竞赛是足球发展重要纽带,科学的竞赛体系是保障足球比赛有序进行的有效依据,合理的竞赛机构是竞赛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现阶段青少年竞赛体系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主导,两大部门在管理上呈现分裂态势[13]。赛事主办机构更是杂乱无章,体育局、中国足协、校足办甚至一些半官方的社团都在组织竞赛[14],各竞赛体系之间缺乏衔接,不同的赛事机构有其独立的运行政策,机构职能组合方式各有特色,上下职能对接也不一样,赛事资金、场地、时间没有做到合理协调,造成比赛资源的严重浪费[15]。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有些地区甚至无力举办相关足球赛事,该地区有足球天分的运动员得不到上场的机会。校园足球开展多为赛会制和联赛制,赛事时间安排不合理[16],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大多数家长怕耽误学生学习成绩导致球员参赛程度较低。
1.4 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人才培养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科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是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和教练员的重要保障。但我国校园足球课程内容大多依旧采用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课程准备部分围绕足球技术特征做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则围绕足球技术、战术、心理智能水平等方面进行讲解与培养;结束部分则为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17]。课程前半部分应该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黄金阶段,但传统的准备活动既消耗了体能又没能激发神经系统。其次,课程的设计没有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教练员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18],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开始了高中与大学阶段的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杂乱与缺失,只注重足球技战术和耐力训练,不注重学生身体功能性练习,短时间有利于提高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由于缺乏功能性训练,球员连基本的蹲、跳、急停、变向等动作都达不到正常标准,又如何适应足球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19]。教练员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为快速提高球员的球技和球队的成绩,更多地关注个人技术和战术训练,忽视了球员身体协调性练习,造成在实际比赛中对球的控制不足与球员受伤情况屡见不鲜[20]。
1.5 教练员队伍建设不规范
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是解决校园足球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截至2019年我国累计培训各级教练员高达35万余人,设立了5个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21],努力补齐足球教师资源不足的短板。但在如此庞大的培养数量的基础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教练员等级划分是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来划分的,并未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划分等级[22]。还有则是教练员资格审查及考核不严,参加培训的教师有一部分都不是体育专业的或者不是在岗教师并未执教过球队,浪费了教练员培训的名额[23]。有的培训班对学员的考核并不严格,甚至有的学员连一场培训课都未到场担心最后依然获得结业证书。教育部有明文规定足球教练员必须持证上岗,但在有的地方教师并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来“兼职”足球教练。
2 新时代校园足球的发展方向
2.1 突破校园联赛,接轨职业联赛
要想校园足球发展取得效果,不流于形式,就必须打破校园足球与职业联赛之间的高墙壁垒[24],让在学校踢球的孩子能看到职业联赛的希望,打破足球既得利益者对足球的垄断才能让校园足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后备人才资源库[25]。首先,职业俱乐部与校园足球联手打造人才培养通道,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可借助职业俱乐部的培养体系让学生既能在校学习文化又能接受专业的足球培养,个别优秀的球员可代表国青队参加U级联赛增加比赛经验。其次,国青队“进军”职业联赛,我国U19~U20年龄段的球员长期处于缺乏实战机会的困境,让国青队接触中乙等职业级别的比赛可提升球员的实战经验,优化联赛竞争品质丰富本土人才储备。国青队“借壳”参加联赛方式既打通了校园足球走向职业联赛的通道又提高了本身的竞赛水平。
2.2 坚持目标政策,引导足球回归教育
目标政策是当前校园足球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导向,各地区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是可取的,但不能偏离校园足球的教育目标。当前校园足球正处于普及发展阶段,在各方面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教育的比重应明显高于竞赛训练[26]。要做到以上几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强化校长责任制,把校园足球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校长身为校园足球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科学的校园足球发展观,时刻学习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校园足球的教学。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普及全体学生的足球比赛,创新比赛模式,淡化足球的竞技性能,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创新。
2.3 优化赛事机构,加强相互衔接
由于我国两大部门在管理上呈现出分裂态势,导致竞赛体系杂乱无章。为确保人力、物力资源的高度整合,必须建立高效竞赛体系,权威竞赛机构,摆脱利益部门的制约[27]。统筹安排校园足球竞赛,协调校园足球与各级校园足球协会的关系,推进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相融合,保证校园足球的高水平,高质量,高强度[28]。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制约着校园足球的平衡发展。我国应在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下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共享保障机制,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参与比赛的机会。同时,学校应加强同俱乐部的合作联系,借助俱乐部的比赛平台组织交流比赛,在增加比赛场数的同时促进球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其次,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考虑同当地无赛事的大型运动场馆及周围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利用这些优质的场地进行训练、竞赛等,解决因场地设施缺乏而无力组织竞赛的问题。
2.4 合理规划课程,注重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的课程规划是保证一堂课高质量、高效率进行的重要保障。首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可进一步细分为:热身对抗、协调性训练、情境训练、技术训练以及主题比赛等5个环节[29]。热身对抗取代了传统的准备活动,在激活肌肉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对抗性练习,大强度地激发学生的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一节课时间内神经的兴奋时间大概在20min左右,去掉传统热身阶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次,训练计划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体发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应从整体上规划教学计划而不是断章取义地规划,为了一时的成绩而违背了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律。
2.5 强化教练员考核制度,体现实践性与针对性
我国教练员队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考核制度不严格,培训内容和考试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首先,强化考核制度的建设,设立严格的候选机制,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要有带队经验、专业技术、教学经验、理论基础等相关实践证明[30],对不具备以上资质的人员禁止其参加相关培训。其次,加强教练员培训的针对性,突破原有的教练员等级制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设置相应的教练员等级、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每个等级的教练员必须严格持证上岗并且各个等级的教练员只能执教对应阶段的学生。最后,明确规定不同等级教练员的证书有效时长,参加培训的时间,培训内容和等级考核的要求。建立教练员重考制度,对于证书过期和培训不通过的学员进行重考以保证教练员执教能力的不断提升。
3 总结
校园足球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青少年足球,不是立刻的脱胎换骨,而是要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原有的政策制定、竞赛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停留在实现校园足球普及与推广层面。随着校园足球深入发展,政策、竞赛、人才等3方面数量不断上升,但质量却成为制约校园足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路径,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和协同发展,落实政策执行,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其次,提升竞赛质量和竞赛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最后,搭建科学的人才培养通道,强化师资培训。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足球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探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