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教育研究
2020-01-17吴程程
吴程程
(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杭州 310052)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现阶段人们沟通与数据交流的主要渠道,同时微信、支付宝等APP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微博、QQ、抖音等网络平台也成了人们发表评论、张显个性的重要阵地。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发表及转载的网络信息都对社会群体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既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实践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对象[1]。在网络舆情背景下,由于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第一,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且对其知识的解析也非常到位,可以为学生带来学习与心理上的享受,并且相对自由的交流平台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积极且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并掌握新技能,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极大地丰富了学识、开拓了眼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开放性与隐秘性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敢于发言的机会。在网络上,每个人都能自行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种模式可以让大学生对舆情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探讨,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等,使其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责任意识。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变化,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与个人成长过程中,责任感与责任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意识、友善意识与正义意识,通过网络来抒发自己的观点,传播自身的正能量。大学生关注舆情、关心时事,与时俱进,敏感于社会问题,关注触及国家的每一件大事,网络舆情可以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2]。第三,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明确价值选择。在舆情事件发生初期,由于个人立场、社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对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观点态度极易受到网络上其他观点的影响而呈现出非理性化,继而发表一些任性甚至过激的言论。随着舆情事态的发展以及主流媒体正确且及时地引导,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了解逐渐全面,对问题的认知和分析逐渐趋于理性,在整个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
(二) 消极影响
首先,容易模糊大学生价值判断。网络舆情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加上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对信息的分析缺乏一定的理性,这就导致大学生在一些错误观点的引导下失去自身的判断,容易跟风附和,被舆情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给自己身心带来障碍,更给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其次,容易扭曲大学生价值取向。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既包括对焦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也包含对公众人物的监督以及对专业领域的学术探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事件,密切注意着网络上各种不同的声音。为此网络上一些消极、偏激的言论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中各种矛盾产生错误的认识,引发大学生对政府、国家及社会的信任危机,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严重的偏差,最后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实时互动性,使网络舆情的传播极为迅速。然而,作为高校管理者对舆情的应对相对滞后,不予理睬,甚至有些部门往往遮掩事实,妄图封口等等,更使“民愤”增强,甚至更加本能地对高位的、“官方”的言论持怀疑和抵制态度[3]。这些事件容易让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影响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再次,诱发大学生行为失范。一直以来,我国都倡导绿色网络,大部分网民都能规范使用网络,并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是总有少数网民会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与关注,毫无底线地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谩骂、嘲讽且低俗的言论,大肆宣扬享乐主义与拜金思想,甚至还有人利用网络宣传黄赌毒,将网络环境弄得乌烟瘴气。而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比较频繁,这些低俗的信息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奋斗的目标,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等。最后,网络舆情缺乏相对比较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发言,因此给人一种不用承担后果的错觉。大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但又容易情绪化,他们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因此缺乏对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而网络个体对这些不良舆情的情绪化处理以及轻易传播,则极易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4]。加上大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外界给予一点点压力就会导致他们受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报复性行为,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及成长。
二、“微思政”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微”事物、“微”媒体层出不穷,“微思政”教育也应运而生。所谓“微思政”,即在高校网络舆情高发态势下,及时回应大学生诉求和关切,维护学校发展稳定的官方社交平台以及符合这一特殊环境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手段等[51。 “微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
(一) 受众面广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一般都是利用课堂教学,教师采用较为传统且固定的教学模式,且教授的内容也都是依照教学计划进行,没有一定的变通性。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的参与中却是存在着随机性与开放性,并且因为网络信息平台的交互作用,大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见解与观点,并渴望将自身的诉求传达给他人,因此他们会不受约束地直接参与各种热门话题,这种开放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活动中具有不确定性。而“微思政”教育同样也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的公开化这一特点,将内容面向校内外的各个群体,教育面十分广泛,能够让更多潜在的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反应速度快
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步伐近乎光速,网络舆情瞬息万变,涉及内容多元分散,且“碎片化”较为严重;大学生紧跟时代节奏,对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比较熟练,在粘贴与复制的瞬间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跨越了现实中时间与地域的障碍,让信息瞬间传播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依照课程的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授课,这样对于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而言有着比较明显的滞后性。此时,“微思政”就以其反应速度快这一优势,在第一时间内对大学生参加网络舆情进行干预,从微观视角出发进行及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 更贴近学生心理
现阶段,对于被网络及电子产品包围下的“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会选择在网络世界中畅所欲言,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与观点,愿意利用网络的手段和语言与同学及教师进行沟通。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教师也一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距离感,这就使得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到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同时,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面对面将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到学生的思想状态。而“微思政”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点。“微思政”具有细微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朋友交心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碎片化”和“微言大义”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进行教育和引导,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灵活、更亲近、更细腻。“微思政”本着畅所欲言与互通互助的理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两者之间平等的交互式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认同意识,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里的亲和力,找到了更多更有利的共同语言,缩小两者之间的代沟。比如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公共平台转发主流媒体对热门话题的观点和态度,以日常化的对话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并在与学生沟通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疏导与化解学生在网络上产生的不满情绪,避免了“小事变大、大事失控”的局面。
三、网络舆情作用下“微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 创新“微思政”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微思政”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将教育内容不断地进行深化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进行课程“微”设计。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将教材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拍成微电影或微视频,或者将一些比较优秀的历史电影进行再创造,让历史“重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将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等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主题教育、竞赛活动以及经典著作阅读等,实现“微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以此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二) 加强“微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高校的“微思政”教育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创建“微平台”的重要基础,因此地位十分重要。在平台建设方面要严审核,审核信息发布的内容和质量,保证教育平台运行顺畅;同时要严管控,完善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大学生信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微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是多层次的。首先,在网站的内容方面,可以开辟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专栏或者创立一个单独的网站,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另外,网站的风格要简洁大方,不应像机关单位网站一样充满严肃的气氛,内容的选择要新颖,对学生要有吸引力。其次,“微思政”教育的传播主要依靠于微信、QQ、微博等移动客户端,因此要加强这些传播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最后是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积极与学生进行探讨,合理设计学生所需要的板块,并聘请一些专业性的教师,积极为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 提升“微思政”教育队伍的素养
高校“微思政”团队的建立要以学校的重要教学活动责任人为基础,并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培养出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卓越,网络技术扎实及了解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要融合既包括辅导员、思政教师,也包括学生党员等在内的高校各级力量,方能保证“微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到:首先,积极转变思想,不断适应网络的发展,用“微语言”与学生交流。其次,学会运用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用新媒体,比如微课、微视频等传播理论知识。最后,“微思政”的教师团队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了解学生思维模式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个人空间,让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建立出良好的应变能力,在面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同时能够采取更加有效且良好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