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研究
2020-01-17崔勇,朱永,姚悦
崔 勇,朱 永,姚 悦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当前现代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地融入农业生产,集约化、智能化、远程化使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对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农业高职院校却面临招生困难、专业去农化严重、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农业行业的认可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情感,解决人才流失等问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更新较快,相关实训设备投入也较高,但农业高职院院校的实训设备及资源却比较落后、教材内容滞后,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双主体”开展教学,按照行业需求施教,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强的技术、技能,能很好地实现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下,企业成为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的主阵地。学生进入企业或作业场所,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通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来学习技术、技能。相比单纯的学校教学,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二) 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由于采用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跟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工匠精神,并渗透进自己的价值观中。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工匠精神、接受并实践工匠精神。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注重技能训练,忽视职业道德培育
通过调研发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不论是在学校的学习还是在企业的实践,都较为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术技能的培训,对职业道德的培育重视不够,或者并没有在企业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培养。但在对农业生产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对求职者的职业道德素养都比较看重,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是相关企业较为看重的。
(二) 职业道德的培育片段化,缺乏系统性
学生在企业实践时,对职业道德感受比较多的是生产车间或工作场所的标语,另外就是师傅的言传身教。职业道德培育存在片段化,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开展。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中,缺少职业道德培育的专项内容。但在人才素质的要求中,都提及了职业道德。可见学校对职业道德培育是认同的,但职业道德教育如何开展,内容如何确定,比较缺失。
(三) 职业道德培育实施主体不明确
现代学徒制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学校老师主要承担学生认知课程的教学,企业导师主要承担技术技能的指导。而对于职业道德的培育,应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并实施培养。在实际实施职业道德的培育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难以有效地衔接。学校更倾向于由企业来承担培育实施的责任,而企业则认为职业道德的培育是学校的责任,应融入到学校思政类课程的教学中,自己的主要责任是岗位技能培训。
(四) 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
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关系着现代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效果。目前,现代学徒制模式试点院校的实践中,存在合作力度不足,校企联系不紧密的情况[2]。与企业对接的教师多数为合作班班主任,或者安排个别相关专业教师,对接形式主要为定期探望、检查。有的学校不放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轮流安排教师驻扎企业,进行日常班级管理。可见,校企对接程度还处于初步阶段,对接程度不深,思政教师与企业对接的情况更少,职业道德培育存在困难。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农业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育建议
(一) 完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道德培育内容体系
将职业道德素养纳入现代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中,增强试点学校和企业对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视度,明确农业生产岗位所需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目标。职业道德培育内容与传统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结合,构建完善的职业道德培育体系。具体内容的制定,需融合不同农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情感、工作态度、专业精神等。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外,也需要将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到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实践中落实职业精神的培育。
(二) 制定考核制度,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根据职业精神培育内容,制定出具体且能体现出来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考核纳入学习过程各阶段,特别是企业实践阶段,评价考核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和工作质量上。考核评价指标可分为考勤、产品合格率等客观考核指标和团队协作、服从管理等主观评价指标,可由学校老师、企业师傅、同事、自己等多元评价主体协同评价。
(三) 融合“三师”特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有效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促使企业师傅、思政老师、专业教师三种类型师资的有机融合,系统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企业师傅要教师化,应加大对企业师傅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使企业师傅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了解现代高职学生的特征。思政教师要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专业特点、工作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3]。学校专业教师要企业化,专业教师要定期深入田地、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熟知实际的实践技术,避免仅教授“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学徒制平台,与企业师傅多交流、多融合,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内化农业行业的职业精神,以身作则,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
(四) 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促职业素质培育
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有别于企业冠名班合作。有条件的学校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可以实施双班主任制,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共同主体性。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统一,这点不仅体现在专业教学上,在职业道德培养中也是如此,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职业道德的实践和内化过程在企业完成。双班主任制可以进一步实现校企的深度沟通,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师傅和老师,有助于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激发实践工作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专业和职业的热爱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