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研究

2020-01-17李玉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毕业生校企

李玉明

(黎明职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人才交流供求机制也日趋成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随之发生变化[1]。用人市场存在着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困境,就业人才供需出现了对接不及时、不匹配、不均衡、不到位的问题。高校对学生进行精准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现顺利对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已变得十分重要。在高职院校就业人才输出过程中,如何提升毕业生求职和企业招聘的精准对接度,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央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对照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形成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局面,实现高职教育就业人才输出与现代行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当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定制化就业人才输出模式,“零距离”对接企业急需的岗位人才需求,这既为企业解决了招聘难的问题,也缓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了“双赢”目的[2]。

一、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的重要意义

(一) 增强大学生与企业的人职匹配度,降低人力配置的社会成本

据调查,一个新入职的大学生需要在企业工作一到两年时间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面对企业校招的一次性流失率较高,使企业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的投资与收益不对等[3]。原因在于人才供需双方在双向对接上不够精准,彼此了解不全面,导致大学生与企业的人职匹配度较低。为此,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点,积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加深校企双边合作,为高职生提供更直接的实践经历,提升他们的求职竞争力和就业对接的精准度,进而大大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以及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4]。

(二) 提升学生学习和职业能力衔接度,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技能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才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专业基础扎实和综合技能水平较高的实用型技术人员成为当前最紧缺的人才。 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短板的问题。不少高校毕业生往往注重理论学习,缺少一定的实践操作学习经验,导致他们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为此,充分借助产教融合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工作,有利于促进校企之间加深合作,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培训结合起来,把企业顶岗实训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利用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具有扎实专业基础、高超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专门性的技术人才[1],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 强化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度,完善高职的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现代高新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却不能精准对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有效匹配产业的岗位要求。而建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教育链、就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通过加强产教融合下就业的精准对接工作,将大量企业的岗位教育的培训提前引入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周期的全过程,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到对于人才培养及招生专业的调整上,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匹配,以助推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 在对接方式上,效率低下,需求响应不及时

在就业服务对接方式上,传统的校企就业人才供需往往通过熟人、政府或人才市场等“第三方”扮演“媒人”进行牵线对接。由于要依赖“第三方”,校企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就业对接和匹配,特别是在第三方媒人未发挥应有作用时,用人单位有招聘需求但又不知道哪个学校有适合的对口毕业生,也不知道与学校哪个部门或负责人联系。加之,当前高职院校自成一体的封闭性思维,所建立的就业服务平台仍主要以服务学生为主,对于企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仍处于最简单的信息中介阶段,使得高职院校所需企业资源难以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此外,在就业服务对接方面,校企之间大多仍以电话、电子邮件等传统的沟通方式进行,往往存在着就业人才供需信息时滞、信息载体杂乱、信息整理繁杂等问题[5],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之间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

(二) 在对接内容上,匹配不高,人才供需不均衡

在就业服务对接内容上,目前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存在不匹配、不均衡问题,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6]。一方面,为节约企业培训成本,企业往往更青睐于招聘能够立马上手、能更快更好投入工作的毕业生,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企业需求设定,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力难以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高校与企业结合的程度相对低下,没有建立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合作机制,导致造成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下的就业人才与当前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严重不匹配。为此,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岗对接精准度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在对接平台上,共享不足,资源信息不对称

在就业服务对接平台方面,企业人才招聘需要搜索高校的对口专业、毕业生求职信息等,也需要将招聘信息推送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招聘对口专业毕业生。同样,高校需要将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信息、校园招聘会信息以及科研资源信息等推介给相关企业。但由于缺少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信息资源库建设,难以实现校企生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虽然,这几年不少高校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但由于高校平台技术和资源的限制,高校就业对接平台的共享意愿和能力仍有待提升。加之,当前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处于弱势一方,校企合作跟学生就业出现脱节问题,最终导致校企双方就业人才需求信息对接不到位、不深入,资源信息共享度低,大大增加了校企之间的沟通成本。

(四) 在对接管理上,手段粗放,跟踪评价不到位

在就业服务对接管理方面,一些高校仍以传统的就业率为导向,忽视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就业服务对接工作,导致学校就业中心、基层学院依然注重就业率,对于精准就业只是零散不成体系,没有体系化延续性的开展[7]。虽然,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在高校引起高度重视,采取诸多措施推进校企协同指导学生就业问题,但就业层面的校企合作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提前招聘,提前宣传的就业管理对接层面,加之,校企合作涉及面广,项目量大,高校就业服务专职人员缺乏,传统就业管理手段难以基于项目或合作对象进行过程管控[5],使得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缺乏对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整理和分析,也缺乏对毕业生入职匹配和职业生涯路径的持续追踪,难以形成有用的,可供决策参考的分析性数据和考评性数据,最终导致精准就业对接工作不接地气,不够针对化,不够深入。

三、加强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的路径探讨

(一) 建立校企全程合作促就业工作机制,实现制度上对接

为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发展这篇大文章,学校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目标,建立对接机制。当前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思路应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精准就业’的校企全程化合作对接模式,以不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此,高校可以设立校—院(系)—专业(群)三级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并与高校原有各级的就业指导机构进行职能合并,将就业服务工作归属校企合作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对接服务方面,政行企校在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方面实现对接,企业与二级学院在具体就业人才输送的合作项目方面开展对接,企业与专业(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良性渠道有效打通,从而在制度机制上保障高校就业服务对接工作的稳序开展。

(二) 构建面向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精准化对接

高职院校要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化对接,需要有效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结合提供支撑,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效、无缝、精准对接,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相切合[8]。推动人才培养链、产业链以及就业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积极将行业标准引入到高校就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中,科学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符合企业职场要求的顶岗实践环节,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8],打破高职院校就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招聘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一直存在的“不匹配、不均衡”瓶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就业人才精准输出,企业招聘需求人才精准引入的人才战略目标。

(三) 建设校企资源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化对接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把符合毕业生的岗位招聘信息与适合求职的大学生实现精准对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求职学生信息和招聘岗位信息精准对接网络平台,以确保就业信息的高效运用。为此,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学生的专业教育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求职意向等,形成个人的电子信息库;另一方面,归集企业的基本概况、岗位技术需求、招聘人才数量、薪酬待遇情况等,形成企业的电子信息库[9],并基于这两个信息库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之间“常态化对接”,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校企之间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精准对接渠道,促进了校企的协作沟通。同时,也方便了校企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促进招聘企业与应聘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对接,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信息的精准对接能力。

(四) 加大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管理创新,实现常态化对接

就业精准对接服务是一项全过程的管理,就业精准对接服务不仅仅面向高职大三的毕业生,应扩展至大一大二学生。为此,各高职院校应下大力气对学生就业精准对接服务进行系统研究,配备专门负责就业人员进行市场调研,摸清行业新技术和新要求[10],并与学校教学部门协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并将其落实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使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毕业生招聘、职后培训前移到入学的订单培养、岗前实训中。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打造开放多元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推行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二元制班、企业冠名班等合作形式,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元化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8],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并提前掌握新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精准对接。

猜你喜欢

产教毕业生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