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究
——基于L社工机构的服务实践

2020-01-17杨鹏远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工居家养老

杨鹏远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预计将达到28%。这意味着在老龄化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探寻一套适合我国现实国情且有效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作为我国大力提倡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负担,但由于其仍处在初级探索发展阶段,不成熟之处还亟待完善。

一、社区居家养老概念的由来溯源

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首次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的概念,随后更多国家被调动了社区养老的积极性。在我国,人们受传统孝文化思想的影响,机构养老的模式还未被大众广泛接受。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使得家庭养老变得不再适合时宜。由此社区作为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基础单位,在社区内养老便应现时之需,契合了养老模式的实际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指将那些需要被照顾的老人们尽可能地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动员社区和社会力量,在社区内整合非正式和正式的支持网络资源,为老人提供复杂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同时减轻社会和家庭养老负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L机构简介与存在的问题

(一)L机构简介

L机构是A省一家连锁性健康养老公司下属的一个社会工作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照护和全方位的身心疗养,目前主要业务包括:社区养老托管运营、居家养老服务、承接各项社会工作服务等业务。机构设有康复理疗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无偿或抵偿为辖区60岁以上长者提供助餐、康复理疗、健康讲座、书法绘画、娱乐健身、心理慰藉等多项服务。该机构的服务是社区通过向社工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以招投标的方式,根据合同签约的内容来开展的。日常通过与社区、街道合作来推动服务的开展,社区则提供场地支持。该机构的运营情况可以看成是现如今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的一个缩影。

(二)社工机构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困境

1.支持资金短缺。笔者所实践的社工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社区签订协议到期以后,资金费用将比往年缩短三分之二,这意味着资金将难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这使得机构高层开始考虑裁减员工岗位;一直免费的服务将在制定收费标准后适时进行收取费用,如场地费、医疗设施费用等。负责人表示,此项收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居民们前来机构中心活动的次数锐减;对服务效果可能会主观上会造成满意度减损,最终的结果就导致居民和社区对机构的评估将有可能不过关。同时负责人还表示,将慎重考虑是否退出下期招标竞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购买服务经费的缩减,不但会影响服务的施展,还不利于机构的正常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该机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机构依赖政府资金较为严重。

2.人才流失严重。首先,机构内新生力量较多,多是本科实习生和本科学生毕业后参加入职,而且,所学专业并不都是社会工作专业。其次,停留时间较为短暂,短则半年,多则2年。针对该情况,通过与机构内的在职人员的访谈得知,往往是在毕业后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因此以该机构为跳板,在此工作安稳后,便在近期准备其他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等,然后跳槽。其中包括本地人员也包括外省应届毕业生。这就从侧面可以看出,机构专业能力与专业服务意识较弱。与社会工作科班出身的员工相比,欠缺专业的伦理价值观和服务方法及技巧。除此之外,机构内较多老员工也存在离职流失严重的情况。

3.机构晋升机制不完善,薪酬低。在笔者所实践的机构,虽然整个公司较为庞大,但各机构职能和办公地点各有不同且相互独立。每个机构工作人员较少,事实上只存在普通工作人员和院长两个层级。这致使普通员工看不到发展的空间,职业认同感较低。除此之外,与机构员工闲聊之中得知,工资较低,远低于2018年该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并且工资问题不能在公司内公开讨论已经成为一种规定。职工性别差异与留职时间是否长久有着直接联系。男生相比女生,承担的家庭压力较重,在工资较少,工作负担稍重的情况下,离职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必然选择。

4.社会认可度不高。在开展某项服务时,或对低保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采取入户访问时,笔者发现,在自我介绍时,需要挂着社区居委会的名义,而不是机构。机构内工作人员反映,辖区内居民对社会工作不甚了解,若是开始以机构的名义开展,会被居民当成类似社会推销组织的机构。

5.服务供需矛盾。服务的开展,是依据项目来实践的,而项目内容和方式设置多以购买方政绩为主,而部分居民的实际真切的需求并没有的到充分满足。社工入驻社区或街道需要有一定工作环节上的协调,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社工无法深入地去进行调研访问,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服务或流于形式,深度和广度受限。

6.文化养老形式匮乏。经笔者对该市多家社会工作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的同时,出现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意识薄弱;活动类型创新度不够,种类较少;活动场地偏小,容纳学员数量较少;活动开展收机构领导个人意向影响较大;老师授课次数和时间的稳定性较差,多是经过机构协商使老师公益授课;小团队“抱团”现象时有发生,新成员融为集体较为困难。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改善路径探索

(一)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

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应该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交流。基层政府应该正视并清晰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相互合作的。在两者交叉工作领域清晰各自职责,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率,节约人力、物力等成本。在社区层面,社区应监督机构日常工作的运行并评估。机构方面,也应通过服务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认知度,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增加社会资本,促进自身发展与成长。以自己的服务实效,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班子的重视,推动居家养老政策的落实以及制度设计的完善。

(二)拓展筹资渠道的多元

一方面,政府加大服务购买力度,扩大服务覆盖面,保障和稳定专项资金购买机制,创造和形成支持社会组织机构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应积极扩展资金渠道来源,如通过活动和服务双渠道宣传促进形成社会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风气,积极地寻找社会资源寻求项目合作,增加项目的订阅量;对主动来寻求帮助且有专业服务需求的案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收费。提高合法筹集社会资金的能力,促进社工机构造血功能的提升以反哺社区居家养老。

(三)服务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核心枢纽,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加强岗位把关,要求员工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机构内部也要制定清晰的晋升机制,依据员工自身能力采取多劳多得的激励措施。同时加快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相关专业团队,提升综合的服务能力,精准地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其次,对非专业出身的机构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自学和组织学习专业知识,激励考取专业证书。再次,探索社工行业与高等教育协同共进的模式。机构在与高校达成合作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实习生和志愿者作用,激发其对该职业的热爱和认可,鼓励在该行业发挥光与热。

(四)互助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它指的是社区居民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为目标,通过自组织的形式,在社工机构或社会组织的协助下,整合和利用社区内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资源进行互相帮扶,由低龄健康老人帮助高龄失能老人的一种互惠模式,从而促进优质生活的保障,致力于社区和谐建设。社会工作作为有着一套助人知识、专业价值和方法构成的实务所引导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运用个案的方法,帮助维持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功能,满足需求;通过感情支持和精神慰藉,与其一起积极面对老年阶段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件。其次,由于老年阶段的特点大致相同,社工在实践服务时,把握老年人需求和心理,向老人们传达互助养老的理念,可通过激励的方式,促进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形成互相帮扶的良好社区氛围。

(五)促进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介入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有着自身独特的专业见解。社工在开设活动时,可以与社居委一起利用拉横幅、发传单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文化养老的社区氛围。利用社区内的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地增强文化趣味性,吸引社区新成员加入。比如除了平时固定的节日活动,日常可以针对老人喜欢打牌等特点,举行斗地主比赛,增强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协助社区居民自组织形成爱好小组团队,节假日期间在各社区进行活动演出,增加他们的价值实现感,让老人成为文化养老的输出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再次,可以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与学校形成合作,对社区内兴趣小组成员进行正规授课指导。最后,政府应该提高重视,出台完善与文化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社区进行大力支持,改善基础的活动设施,提高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制度性的助人技术与艺术,以及体制内治理社会的专业和职业,有着一套自身成体系的科学系统。在与时俱进紧抓时代脉搏的前进方向的同时,要勇于突破敢于反思创新。凭借其天然的专业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促进为老服务事业精准化精细化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工作自身本土化专业化的发展,从而改善民生,造福个人与社会。

猜你喜欢

社工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