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的探索
2020-01-17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赵宏国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赵宏国
哈尔滨市教育局为深化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提高中考命题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结合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意见》,从中小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新形式,试题编制的原则、依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增强真实、典型的情境创设”“提高试题设计情境水平”成为了高频词语。联系五个月前,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深化考试命题的改革的相应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发现,情境化命题将引领中高考的方向。
一、有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的核心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要说学科核心素养,必然要说到2016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其指向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作为各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的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2017年版高中新课标中有了明确的表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组成的,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的体现。它可以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品质。我国高考命题经历了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历史过程,结合国外考试经验和我国时代发展,素养立意应该成为今后高考语文考试的设计合理目标和发展方向。既然作为中考方向标的高考要考素养立意,那么素养如何进行测评?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第二个概念——情境化命题。关于情境化命题没有现成的定义,课题组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做如下诠释:情境化命题是将学科问题融入经过设计的各类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或模拟现实的问题。中高考命题过程中倡导情境化就是要让考试内容与学生语文课堂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内容相结合,在解决真实或模拟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能力,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和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与之紧密相连,创设真实的情境,安排典型任务。这样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建构的要求,才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测评对素养的培育才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高考是国家意志,对中考以及初中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中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古诗赏析,甚至未来涉及的课外文言文等内容都与高考题型有关。我们思考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情境化的命题,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像高考一样合理地测评核心素养。
二、如何命制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的情境化试题
(一)参照高考中体现情境化试题的题型命制
1.情境化默写。从2014年起,高考古诗文默写由原来的“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上下句形式,改为“《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情境化默写。很明显,后一种试题留空后面有对留空处诗句的解释,所以学生答题时不再是简单的对字形的记忆,还可以依据这个句意解释来提示需要默写的诗句。中考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典型的情境化的默写试题,如“老骥伏枥的邹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自己帮扶的教师,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解决他们的教学难题,老师们称赞她‘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题干不拘泥于给出诗句的意思,而是创设出一个运用的情境,学生需要根据应用情境来填写相关诗句。这种情境化默写试题在积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运用的要求,更能提升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需要恰切地运用诗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自然联系起来。
2.综合性语用题。2018年之前的高考试题,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和语句衔接等试题,都在各自独立的语句中考查,但当年的全国卷,却将这些考点放置于一个特定交际情境中识记、分析和理解。这种综合性语用题通过命题者创设的一个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实现对考生多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测评。其实中考命题尝试以综合语料为载体,创设具体情境,将多项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内容整合到一起,是在2018年高考之前就有比较多的呈现。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题,选择有关“动物睡觉”这一具有跨学科整合特点的背景材料。在材料创设的应用情境中,综合考查了字音、词语辨析、单复句改写、语病修改等内容,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积累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到高考实行综合性语用题的2018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巧妙设计学校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这样的情境,使综合性语用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紧密地关联。哈尔滨市许多区县学校六七学年的考试也在创设这样情境化的综合性语用题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综合性语用题为了更好地体现情境化,还注意从特设语境变为自然语境。
以中考中的成语题为例,原来更常见的是为成语及为成语错误类型的典型而特设语境。如: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鳌论坛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各国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来自各高校志愿者们具体而微的工作。
B.以人民健康为第一生命的钟南山,干起工作来常常忘乎所以。
C.要想真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方法就必须因地制宜,绝不能千人一法。
D.四十九中学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让一本好书以随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
2014年哈尔滨市中考调研测试中,在记叙文课外阅读《对绿色我们永远向往》中巧妙设计一道基于自然语境的成语运用试题:请你用一条成语来形容“三峡看得多了也就是山,长江日日在眼前流淌也就是水”这种感觉。这样的试题更便于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突出了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任务驱动型作文。高考全国卷在2015年中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之后,一直沿用。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命题者在所选的材料基础上,设置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具体任务,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其写作欲望,进而在完成任务中展现自己严密的思维,体现自己深刻的思想。比如2019年全国二卷中设置五种身份,引导考生在五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并主动参与其中,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感受当下,思考未来,完成任务写作的同时也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考试目的,引领青年学子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自然融为一体。作文的任务指令更强调从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
各地中考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很少见,但写作部分情境化命题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小作文中。比如2018年山西省中考的小作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灵感忽至》,在认真理解散文神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拟写一段推荐语,通过设置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综合考查学生读、写、说(书面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根据初中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试题的命制
2001年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被纳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体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统编版教材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主题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根据教材或模拟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设定某一主题,从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与生活中选取的相关的情境结合命制试题,考查学生在典型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许多省市中考试题体现情境方式。哈尔滨市2020年《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也有这样的参考试题示例。
例如北京市2017年中考试题中就命制了一组(四道题)与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部分极为相似的情境化试题。此组试题,围绕“名人故居”的主题,设计了“查看故居分布图”——“参观陈列展品”——“撰写参观记录”——“拟写展览前言”等按照实际的语文实践活动顺序开展的学习情境。四道试题第一步查看故居分布图,确定参观的故居位置。此小题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不仅有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的读图能力,还有参照“《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这样与文学常识相关联的提示语。接着进入博物馆观看展品。此小题要求找出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选项,将语文课程中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的内容与比喻修辞相结合。然后撰写参观记录。此小题根据参观记录,在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有参观记录做提示,借助对联考查运用词语识记郭沫若作品的情况。最后所有参观结束,为专题展览拟写介绍前言。此小题将标点符号使用、语句表达与学校活动灵活联系。这种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与学生的真实活动情境相符合的情境化试题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或独立出现,或与其他试题巧妙结合,更加有利于真正地考查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语文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情境类型,命制情境化试题。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命题思路和框架”:“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对“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及其类型做了简要诠释。如何深入理解这些内容,如何与中考命题巧妙结合,这都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为大家研究中考情境化命题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机会。
1.“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个人体验情境”。
在中考考场中,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答题,不存在团队测试,表面上看都是“个体独自开展”的测试,其实要能真正体现“个体独自开展”还应努力保证典型任务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正如新课标所举,创作文学作品即作文试题是比较典型的个人体验情境类试题。当下中高考作文试题普遍强调三自原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能较充分体现“个人体验情境”。哈尔滨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设定命题与材料两个题目,更利于体现“个人体验情境”。参照新课标所举,阅读题中如果想体现“个人体验情境”,应与开放性试题相联系,使学生可以在个人体验类试题中将平时阅读的实际与考场阅读联系起来,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个人的阅读感受。
2.“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情境”。
与其他两种情境比较,此种情境更容易在中考试题中体现。不过我们在设计“社会生活情境”类测试题目时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而应当注意像PISA测试所强调的情境的真实性,注意是借助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典型任务,检测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指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问题”的“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所涉及的“探究学科本体相关问题”,既应包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又应关注评价、鉴赏等高阶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批判等复杂思维类型。华东师范大学叶丽新教授认为:学科认知情境通常表现为语言文字材料内部或语言文字材料之间(当然包括多种类型的语言材料)自然构成的思考空间,当学生在考试中沉浸于此,就处于学科认知情境之中了。
这让我们联想到中考阅读试题,尤其是哈尔滨市中考记叙文课外阅读,往往需要学生沉浸在作品营造的思考空间,走进文本,角色替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从而正确作答。如2015年中考《橡树之迷》中第3题,选文第6段画线句:“我噙着泪,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将自己带入文本创设的学科认知情境中,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就很好理解。“我”已经饥饿了好多天,想尽快挖出橡子来果腹,所以才会“疯狂地挖”;什么原因让“我”这个敢于探险的坚强的男子汉噙着泪呢?这个句子前面的一句话是“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我”,“我”发现了橡子,也就找到了生机,这便是大自然的恩赐和幸运之神的眷顾,“我”对此深深的感激。仔细阅读文本,我们还会发现有一个词语“又一次”。只是找到了橡子,得到了生机就会让我流泪吗?此时你变换身份成为文中的“我”,当“我”在莽苍阴森、遮天蔽日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的时候,“我”没哭。当“我”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的时候“我”没哭。当“我”在橡树中没有找到橡子的时候“我”没有哭,为什么当“我”在枯死的树干中发现橡子的时候却流泪了呢?因为“我”的内心经历了由极度的希望回归于极度的失望,这个时候“我”找到橡子,那是几经失望后获得的生机,“我”的内心自然是极度喜悦的。在文本创设的学科认知情境中,学生进行情境化阅读,方能激发思考,真正感受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高阶思维能力,促进语文素养提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课标中明确的三种情境类型,在以往试题中不是没有涉及,只是借助着高中新课标集中进行阐释,而且三种情境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现在和未来需要探索如何更加充分、恰当、综合地运用。
三、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的意义
有助于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素养表现的关系,合理测评核心素养。考查素养要求考试命题不可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让测试过程成为另一种学习感悟的过程。语文学科强调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特别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创设情境化试题,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典型任务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的考查目的,突出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全面提高科学选才能力。
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积极的变化。考试与教学,两者本质上统一于育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基于考试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达到测试与考试的目的:导向教学。基于试题的情境化,教师必然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社区的各种活动,基于语言学习与运用,开展真实有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在个人体验、学科认知、社会生活中有可能会接触到的任何情境,都能成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学习活动的载体。学生真正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多地进行以典型任务为内容,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在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任务群”等运用语言的情境中提升语文素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一环。“情境化”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深化考试命题的改革的高频词汇,为我们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虽道阻且长,但胜在谋划,足下有力,愿景美好。
(该文章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年度关注重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的探索》阶段成果课题编号:XHNZ201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