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文言文的价值定位与教学策略
2020-01-17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张安龙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张安龙
统编版教材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共编入15篇文言文,与原人教课标版教材相比,数量成倍增加,起始年级提前两年。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学到什么程度?标准如何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阶段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把文言文看作是“优秀诗文”的一部分,那么“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看作是与文言文相关的学段目标。到了初中,才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小学文言文学习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落实呢?
一、文言文的价值定位
1.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应当成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价值。这也应该是教材编者增加文言文数量,降低起始年级编排文言文的意图。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仅2句,30字)学生容易读懂,学习难度不大。小学文言文一般故事性较强,有记述古代儿童生活趣事的,也有寓教于乐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拉近了文言文与儿童的距离,提升了作品的亲和力,文言文自身的魅力成为学习兴趣的源泉。
2.发展思维
“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四大领域之一,它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提升思维有助于发展语言。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任务,学生要在具体的学习中,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统编版教材选编的几篇文言文,记述了古代几位智慧少年的故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文本。《司马光》危急关头,打破常规思维,破“水中捞人”为“砸缸救人”,是创造思维的结果。《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直觉思维对“道旁李树多子折枝”的敏锐洞察、直接领悟和整体判断。《杨氏之子》由“杨氏与杨梅”的逻辑关联,迁移到“孔君平与孔雀”,这是灵活、缜密的逻辑思维。《两小儿辩日》记叙两个小孩儿围绕太阳展开辩论,他们依据太阳的凉热、大小,推断太阳距离人们的远近。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是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文言文中蕴含的这些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教师须善于开发,准确把握,设计儿童喜欢的言语实践活动,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价值之一。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短小精练、言简意丰,节奏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培养语感的好样本。学习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句式,可以获得文言语感。在文白对照中,又可以提升学生对现代白话文的感受力。
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儿用“我以……而……也”的句式发表观点,用“日初出……及日中……此不为……乎”的句式阐述观点。句式工整,反复出现,韵律感强,在有节奏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感受两小儿的智趣和辩论的激烈。
4.传承文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文言文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圣贤的思想,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经过历史的洗练,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文言文的内容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书之道、交友之礼、爱国之情、仁义之心……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小故事含着大道理。学生读着“之、乎、者、也……”,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涵养精神,提升品格,淘冶性情。
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讲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列子》和《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音文化”。在唐代的诗歌中也记载着“高山流水觅知音”:孟浩然在《示孟郊》中说:“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写到:“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学生读着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吟诵着千古佳句,心灵浸润在“知音文化”之中。
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文言文的价值定位指向兴趣、思维、语感和文化,这里既有宏观价值,也有具体目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呢?
1.链接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是零起点,文言文中的许多小故事,是儿童学龄前的启蒙读物,像“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故事,学生耳熟能详,甚至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反其道而行之,用白话文盘活文言文,消除学生的陌生感,降低学习难度。
文言中的部分词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有所积累,教师应善于激活学生的旧知,以旧带新。比如,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中“走”的意思,可以回忆学过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书戴嵩画牛》中“尾搐两股间”中“股”的意思,可以借助成语“头悬梁,锥刺股”来同化。
2.情境导学
李吉林先生指出:“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因此,情境教学总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文言文教学,教师也应关注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暗示诱导,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学习,步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佳境。
比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师:(教师手拿一本精美的毕业纪念册)同学们,最近老师收到一些同学的毕业纪念册,请老师写寄语,签名留念。同学之间也如此。小学生毕业前购买纪念册,互相写赠言留念。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赞成。互相写赠言有纪念意义,可以增进友谊,还能化解矛盾,让自己有更多好朋友。
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板书:观点 理由)
生:我不赞成。因为毕业前正在紧张复习,写赠言会耽误好多时间,可能会影响毕业考试成绩。要写,可以在考试之后。
师:不但有理有据,还提出了改进建议。
生:我也不赞成。毕业纪念册以优质木材为原料,买纪念册不但浪费钱,还耗费能源。我建议制作电子相册,保存起来也方便。
…………
师:同学们各执一词,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辩论。古人也常就一些问题展开辩论,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这个情境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又与教材紧密相联。学生开展的辩论活动与文本行文思路契合,两小儿辩论时的“观点”和“理由”正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基于生活的小辩论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策略,具体有以下三个层次:
范读与自读。教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范读很重要,能帮助学生掌握多音字、通假字等生辟字的读音。正确断句,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基本语调。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老师大声诵读,个人自由练习诵读,做到人人读正确,读流利,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诵读与讨论。古人说“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文言文的关键处,可以就文意、情节、主旨等提出问题,教师经过梳理、整合,提炼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次诵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体悟文言文的意蕴。
背诵与运用。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背诵文言文,丰富语言积累,内化语言。教师可围绕文言文的重点,设计言语实践活动,迁移运用。
比如教学《杨氏之子》,教师范读着重指导最后一句的停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尤其是“家/禽”要断句,才不会误解为现代汉语中“家禽”。诵读中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迁移重点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如果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陶君平……杨氏之子又会如何回答呢?丰富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形象。
4.言语实践
文言文言语实践策略有多种,常见的有改写、仿写、补白、表演、动画配音等,教师需因文而异,就地取材,综合运用,设计儿童喜欢的言语实践活动。
其中,改写是比较常用的有效策略。改写以读懂为基础,理解越透彻,改写越自如;改写以想象为支撑,想象越丰富,改写越生动;改写以语言表达为载体,表达越灵动,改写越精妙。
教学《自相矛盾》一课,在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笔者引入一段没有声音的动画片,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动画片写配音词,学生兴趣盎然。一位学生这样写到:
从前,楚国有一个彪形大汉到市场去卖矛和盾。市场可真热闹,一会儿就围上来好多人。他对大伙儿夸口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瞧一瞧,看一看!这个盾多结实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东西都不能把它穿破!一盾在手,冲锋无忧啊!我这儿还有一支矛,这支矛锋利无比,寒光闪烁,再结实的东西它都能刺穿!攻无不克,‘刺无不破’啊!”这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又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哑口无言,急得满头大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给动画片配音,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进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不知不觉,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相信,长期开展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慢慢地,学生会自觉亲近文言文,运用文言文,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闪出智慧的火花,流出古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