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2020-01-17大庆石化第七小学闫艺馨
大庆石化第七小学 闫艺馨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联系已有识字方法认读6个生字;认真观察,学写13个生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写法。
2.借助替换近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熨帖、明朗、凌乱”等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水泥道及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4.对比学习课文中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摹的方法和阅读链接中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表达。
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体会表达,理解词语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齐读课题。(板书课题。)题目中这个“铺”字有点特殊,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当“铺”读一声的时候,代表一个动作。文中有一句话也带有这个字,谁来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题目中的“巴掌”是什么,找出文中带有“巴掌”的句子把它画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3.通过“每一片法国梧桐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这句话我们知道题目中的“巴掌”指的是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板书)课文把梧桐叶比作巴掌,更加凸显了梧桐叶的美。原来,运用比喻的修辞可以把事物写得更美,找一找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4.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哪些事物,圈出来。(板书,课件出示相关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标红色的都是生字,你有好的办法记住它吗?
5.发现了吗,这些事物很平常,作者是怎么把它们写得很美呢?原来在事物前加上修饰语,可以使事物变得更具体,更有美感。你看加上“明朗的”,天空就变得具体了,脑海中就有了画面感,生活中你看到过明朗的天空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6.看来结合我们的生活,就可以理解“明朗”的意思,还有其他方法来理解吗?当我们读文时有不理解的词就可以像这样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的方法来理解。
二、精读课文:巩固方法,积累语言
1.小组合作,读一读5~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尝试理解;再将喜欢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2.你能结合图画,说说读这句话的感受吗?如果将修饰词“金黄金黄”“闪着雨珠”重读,语速放慢,就更能读出画面感了。
3.这句话里有两个比较难懂的词语,小组交流一下,试着用刚才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它的意思。
4.根据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可以找近义词来理解凌乱就是不规则,杂乱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文“紧紧地粘在”及这句话中的“平展”来理解“熨帖”就是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熨帖”的意思。总之,遇到难懂的词语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共同来理解。
三、研读课文:升华情感,引发思考
1.自由读文,重点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受。
2.这么平常的水泥道,“我”为什么会觉得真美啊?
3.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找一找是哪两句。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通过再次阅读,我们体会到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景。
四、比较阅读:对比写法,迁移运用
1.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水泥道的美,作者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有一个片段也写了上学、放学路上的发现。阅读这个片段,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可以用上刚才学过的方法尝试理解。
2.想一想,汪曾祺爷爷小时候在上学、放学路上有哪些发现?他是怎么来写发现的?
3.汪曾祺《自报家门》的片段以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场景,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与课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写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5.你有没有关注过上学、放学路上的风景,并发现它的美呢?下面就让我们选取一种写法,用几句话写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呢?(预设:可以写路边的动植物或行人,可以写往来的车辆,也可以写有特色的建筑或商店。)
五、学写生字:观察结构,强调要点
1.出示生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要点。
2.老师范写“紧”,注意上长下短,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再范写“晶”,注意“品”字形结构,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3.自由练习书写,同桌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