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价值

2020-01-17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家校基地大学生

王 岩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1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和活动意义。目前,开展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全国本科、高职院校的重要活动,国家同样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每年的高校暑假结束后,都会有“三下乡”为代表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典型的评选活动。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受到高校如此青睐和厚爱?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性质及其意义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活动区域,长见识、增本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营造一种重视责任、践行责任的社会氛围。通过支教、社情观察、参观红色文化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认可度,这种氛围对于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尤其重要。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新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不断创新,但是缺乏精品项目。一些高校只是简单的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或者个人实践,但是实践过程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并且与学生的本人专业不能够紧密结合,造成了学生的倦怠。因此,要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内容充满新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2.2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投资不够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而言,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一方面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实践活动的意义,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资不够,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外出的安全费用、实践经费等较多,如果没有学校进行统一组织,这些活动就很难真正实践,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由于暑期时间有限,许多单位都排斥学生进入,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2.3 活动结果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有的学生为了学分通过各种方式提交虚假的暑期实践报告,或是实践心得,达不到实践效果和目的。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高校并没有把实践活动纳入管理体系,没有把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缺少相应的指导,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些都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优化

3.1 家校合作共创社会实践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要想让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更多的价值,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缺一不可。家庭和学校作为育人平台,都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是如此。要发挥家庭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家校共建的环境。一方面,要发挥实践活动的就近原则,鼓励学生在家庭附近就近、就便进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灵活性、自主性的特点,让努力参与社会实践由自愿转化为自觉。另一方面,要充分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在第三课堂的实践安全,建立家校联络机制,及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2 校企协同共助社会实践

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同时,要利用既有的校友资源和校外合作企业资源,及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企业举行的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把企业资源“引进来”,鼓励支持相关企业来校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的既有资源,发挥就近、就便实践的天然优势。

3.3 加强大学生暑假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紧密依靠校企合作。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而言,要真正重视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学校要依靠社会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团委也应积极和学生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共同建设学生下乡活动实践基地,共同建立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寻求长期合作。

3.4 创新大学生暑假实践内容和形式

创新大学生手机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首先要调动全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支持学校组织的活动,也要鼓励学生个人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专业的服务实践基地,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要积极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形式,不单以学分要求学生。

3.5 完善大学生暑假实践评价机制

创新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是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肯定,只有公平公正的实践评价机制,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暑期实践活动。首先,要对大学生实践评价报告进行真伪辨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要把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可以把暑期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分制,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最后,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进行考核,或是技能展示、班会实践活动分享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一些内容,不再单单把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参与社会、了解社会。

3.6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高校应建立足够数量且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创建一些示范性和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实践合作关系,形成规章制度,还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让合作双方共同得到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场所和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具有科研优势,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果能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丰富资源,就能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实际难题。

3.7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学校方面,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到专业课程同等的位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大纲和配套制度,同时还要通过专题讲座、开设课程以及师姐师哥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生端正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活动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猜你喜欢

家校基地大学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