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及风险分析
2020-01-1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网络众筹、互联网金融信息门户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发展格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根据2015年出台的《指导意见》,行业准入实行合规备案制。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入行门槛不高,技术壁垒较小,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大量创业者选择进入这一市场,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公司以及其他行业的公司也通过设立网络金融部等涉足这一领域。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互联网企业较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有着更多的优势,以技术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动力更足,技术支持更强大,丰富的数据支持,以及较低的获客成本。然而,金融业务自身具有的风险特性与互联网的网络效应相结合可能增加互联网企业的风险隐患,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冲击。本文主要对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模式以及风险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模式
除了较早进入市场的BAT三大互联网巨头,2015年起,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开启了自己的金融业务的战略布局,如美团,58同城,乐视等。截至2018年底,国内前十大互联网公司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金融业务。
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主要考量因素包括:
(一)互联网金融领域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蓝海,各方对其发展前景看好。据相关统计,在2016年,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7.8万亿,但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120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低的准入门槛,吸引互联网公司争相入场,开始自己的金融布局。
(二)金融业务为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新的变现渠道。互联网企业原有的变现途径主要是广告和游戏,但是这两种变现途径有特定的针对人群,目标客户群体对比金融服务而言较小。互联网企业对比市场竞争者而言更具流量优势,这些流量的背后是巨大的用户量。企业通过代售金融产品等方式,赚取渠道费用。新的金融业务可能与公司原有的业务有关,比如汽车网站可能引入购车信贷,也可能与原有业务的关系不大,主要为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导流。
(三)互联网企业将金融服务作为一种附加服务,提高原有业务的吸引力。出于这一考量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将金融业务本身的收益作为主要目标,关注点仍是在原有的业务体系上。比如阿里集团最初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是服务于其网购交易。而京东的网络消费信贷业务,“京东白条”也是同样的考量,在该业务启动之后,给原有业务带来了30%左右的收入增长效应。
(四)互联网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考量。三大互联网巨头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自己的金融业务,意图打造一个完整的金融帝国。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业务,虽然带来的直接收益非常有限,但可能是整个金融布局的基础建设,或其他业务的重要协同。比如个人征信业务,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是企业金融布局的基础建设,能为其他业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影响力。
传统金融业的细分领域按照业务特征,可将其分为六大类,相对应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可以分为六大类。
从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的布局模式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互联网企业直接控股的金融集团,独立经营。这一类企业往往拥有多张金融牌照。在当前金融监管的趋势下,牌照的的审批门槛越来越高。阿里巴巴与腾讯开展金融业务的时间较早,因此这两家公司早已经通过申请或者并购其他有牌照的金融企业拿到了金融业务相关的一系列牌照,涵盖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网络小贷等多个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涉及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当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字节跳动是最晚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2018年7月才在旗下的业务线中接入贷款产品,但是该公司的金融业务布局也不可小觑,已经申请了涉及保险经纪、金融管理、货币事务、募集慈善基金、信托、典当、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相关商标,收购了保险经纪公司、投资公司等。
2.电商平台则倾向以供应链金融以及个人消费金融为业务重点,对原有的业务链进一步延伸。对于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实力以及监管政策的限制,持有的牌照十分有限。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其与上下游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其掌握的上下游客户的交易数据是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数据支撑。比如京东集团,针对企业用户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京保贝”、“京小贷”;针对个人用户,提供“京东白条”。集团拥有海量的交易信息及交易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判定客户的信用资质,以及掌握客户的资金流转及运营情况,特别是平台上下游企业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寻成本。
3.特定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往往利用原有的客户基础,开展渠道业务。这一类的互联网公司往往拥有较大的客户流量,但是缺乏相关牌照。金融业务的切入点一般是与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合作,互联网公司提供客户资源以及流量支持,具体的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都由持牌金融机构完成。这一类的业务布局主要是利用金融业务进将原有的流量变现。OFO在其app上代销的P2P产品就属于这一类业务。渠道业务一般只是互联网公司试水金融业务的一个切入点。总体而言,互联网公司布局金融业务往往以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业务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进军其他业务,最终的目的都在于打造自己的类金控集团。
二、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
金融作为货币发行、流动、资产供给与定价等一系列经济交易活动的统称,受到资本市场供给、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金融相关者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特征(黎来芳、牛尊,2017)。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联结的新业态,不但会受到传统金融风险的影响,也受互联网风险的影响,风险表现更为复杂。对于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特性,也会加大集团内部风险积聚。
具体来说,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后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类风险:
(一)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往往被归类于操作风险中,但是因为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的重要性较为突出,因此单列。互联网企业原有的业务经营中,已经隐藏了较大的技术风险。当开展金融业务之后,由于牵涉到了大量用户的资金交易与资金安全,对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数据的泄漏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互联网企业面临着更严重的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密钥管理、网络传输协议、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等。当前广泛采用的TCP/IP协议族的保密性较差,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截获,导致交易数据泄漏。传统金融机构一般有内部的网络系统,网络安全更有保障。但是在互联网企业中,其他业务部门的技术漏洞也会招致金融部门的技术风险,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网络安全。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互联网金融中表现更为明显。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信息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信息传输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因此市场敏感度更高,波动更大。同时由于市场尚不成熟,负面信息引发的挤兑践踏现象更加凸显,因此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市场风险更为巨大且复杂。
(三)信用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大多通过互联网完成,这使得对交易方的身份认定、信用评价更为困难,所以更容易给关联交易方带来信用风险。传统的民间借贷模式下,交易主要凭借熟人间的信用担保来完成,信用评价信息更充足完善,评价维度更多微全面。对于在城乡信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金融机构能对融资者的资金状况、运营状况、资金流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但是在当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进行认证与监控的难度较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例如P2P平台,一般只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身份证明,资金用途等基本信息,而对于与还款能力紧密相连的财产证明、学历证明、信用记录等信息却没有强制要求。而且在征信平台、公安联网系统都尚未健全的状态下,伪造虚假信息并通过验证也极易发生,同时借贷方还有可能故意隐瞒一些与还款能力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对于作为金融中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审核及甄别会极大地增加经营成本。一旦违约情况发生,不但投资者会遭受资金损失,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评价也会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处罚和赔偿。网络贷款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也非常严重。如上述“京东白条”诈骗案中,由于企业风险内控把关不严,直接导致企业的损失。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基于自身掌握的用户交易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增进对客户的了解,协助完成用户的信用评价。这一方式虽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是数据挖掘的前提是海量全方位的用户数据,当前大多数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具备如此庞大的数据库,而且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也十分有限,通过数据挖掘降低信用风险的难度较大。同时,在对用户数据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用户隐私权的问题,如何合法利用用户数据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四)操作风险。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而言,除了技术层面的操作风险考量外,还应重点考虑由于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人员管理的欠缺直接引发的操作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往往存在对金融业务流程不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风险管理制度及方法落后等问题,常用的考核激励政策在金融业务中也有可能诱导操作风险。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齐,队伍建设、员工培训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互联网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操作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涉及到的用户交易数据,交易信息更为巨大,因为操作风险,比如内外部勾结等,导致的用户数据泄漏问题,将更难被发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更大。
(五)法律风险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大背景下,合规风险以及监管风险共同存在。不合规运营是2018年网络借贷平台的暴雷潮出现的核心原因之一。有不少网络借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自建资金池、制造虚假标的等,以及长期高返、自担保等不合规现象也广泛存在。监管收紧会给这些问题平台带来严重打击。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业务发展领先于监管立法,政策不确定性较大,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与金融创新面临监管风险。比如央行政策的变化使得一时火热的比特币相关交易在国内迅速停止。类似的监管政策的变动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法律风险较大。
(六)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流动性风险较大。一些平台推出的理财计划以债券转让的方式将期限长的标的匹配短期资金,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出借人有可能集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性,更易出现跟风投资,跟风提现的情况,一旦平台出现突发事件或行业内事件频发,就很容易出现市场恐慌情绪,导致集中挤兑。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没有健全的备付金制度,紧急救助制度等,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方法十分有限。
三、风险管理与应对
(一)立法部门与监管机构
1.立法部门要完善互金领域的法律体系,加强针对性立法,为行业规范及监管提供法律支撑。立法部门应对现有的基础金融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加应对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条例。同时整合近年来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出台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及监管条例,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应当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范畴、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交易规范等进一步明确。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中涉及大量个人数据信息,隐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平交易等多方面的立法也需重视。
2.“一行两会”要加快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各部门协调监管。“分类监管“、分地监管的监管办法在遇上混业跨域经营的互金业务时,留下了许多监管盲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具体业务模式的研究,对于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的业务,要明确由谁来监管。同时,针对各部门间协调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要充分明确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同时可以搭建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各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提高监管的效率。
3.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建设。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要推动行业规范化转型,吸收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协会成员,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自治协会的监管能动性与主动性。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等国家行业自我管理的实践经验,使得行业管理成为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
4.相关部门要加快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健全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征信系统的不完善阻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以及风险调控,所以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及资源共享。我国的征信体系仍是以国家为主导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征信系统,因此政府应寻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网络征信体系。
(二)互联网企业
1.互联网企业应该主动了解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定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企业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了解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与各项监管要求,在法律允许的业务范畴内开展金融业务、进行业务创新,并及时了解监管政策的变化,调整自身业务发展。
2.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后,要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并保持更新迭代。互联网企业要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性,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及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对整体业务流程,尤其是交易者身份确认、交易流程审批的把控,减少风险漏洞。同时,由于企业内的金融业务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可能出现内部违规交易,要注意多加防范与隔离。
3.加强技术建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企业要紧跟技术的潮流,加强自身的技术建设,不断完善业务平台以及数据库,抵御网络病毒的攻击。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风险管理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企业要积极创新,利用新技术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完善与创新。
4.互联网企业要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管理,强制交易方进行信息披露,同时加强对重要信用信息、借款人资质的审核。互联网金融领域花样百出的诈骗案件,打击了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任。互联网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时,要对金融产品的真实信息主动披露,并向投资者提示相关风险,严格把控金融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信用,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减少由于挤兑等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概率。
(三)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方
1.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投资融资双方都应该主动学习,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较短,刚性兑付长期存在,个体投资者对金融的了解与风险意识都十分有限。作为个体投资者,应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对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的鉴别能力。
2.注重个人信用建设。传统金融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中得到了缓解,这类客户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信用便捷地获得融资,但是融资者不能滥用自身信用,在融资过程中应主动披露真实信息,遵守相关规定,增强个人及企业的信用。
四、结语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由野蛮扩张转向规范发展期,无论是政府监管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甚至是个体投资者层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意识以及防范都不断提高完善。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及业务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进行业务扩张,同时充分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做好风险管理及控制,减少因为不合规运营及自身风控漏洞而造成的损失。立法机构及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进针对性立法,不断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行业的监督与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