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倮·恋》中的花倮人文化想象
2020-01-17白云武文山学院
白云武 文山学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给全国人民眼前一亮的惊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五朵金花》中阿鹏与金花的纯美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白族的歌舞、大理苍山洱海的风光让多少观众心驰神往。《阿诗玛》源于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讲述了阿诗玛与阿黑哥不畏艰难凶险,敢于追求纯洁坚贞爱情的凄美故事。这两部影片成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成为当时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也捧红了彝族演员杨丽坤。当然,还有《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勐垅沙》《芦笙恋歌》,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如:《花腰新娘》和《青春祭》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常常提供给观众一种异域的奇观化的民族文化想象,2011年出品的电影《倮·恋》对云南.文山彝族支系“花倮人”的生活,爱情、亲情、友情进行书写,影片中他们的葫芦笙、月琴、葫芦笙舞,以及他们的传统节日荞菜节是如此美好而神秘,在被电影中的故事所感动的同时,也对这一支彝族花倮人的独特文化充满了好奇。[1]
一、《倮·恋》简介
电影《倮·恋》由史凤和导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魂的故事:地处西南边陲的一个偏僻大山里世代生活着花倮人,他们由于受到当今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花倮寨的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寨里只剩老弱妇孺。留守老人乌和老爹是当地花倮人葫芦笙吹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孙女乌玛索是当地出了名的红人,不仅漂亮能干而且能歌善舞。为了把花倮人世代流传的葫芦笙传承下去,乌和老爹立下了一条家规:村里的年轻一辈中,谁能留下来学习吹奏葫芦笙,并且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就把乌玛索嫁给谁。电影紧抓葫芦笙“文化传承”引起的一系列“风波”,反映了外出的人;归来的人;留守的人,在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的交织中依靠家乡的特色资源,团结一心的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
二、花倮人与花倮人文化
花倮人是由于服装的独特外人给他们的一个称谓,分花倮和白倮,根据《麻栗坡县志》记载:1958被归属于彝族,是当地彝族支系中的一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所以他们的文化靠口头传承。现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文山州境内的西畴、麻栗坡、广南,这些村寨地处偏僻,山高路远,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增长缓慢,其民族习俗、语言、歌舞不同于本民族的其他支系,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原始的生活习俗与稻作文化。
(一)祭祀与生活
花倮人的原始崇拜在他们现今的祭祀活动中还有所表现,他们信仰万物有灵,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中迷信生病及灾祸是由于鬼怪作祟,需要进行祭祀活动来安抚、祛除。在祭祀活动中通常荞和鱼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荞和鱼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这么重要,那是因为花倮人崇拜荞和鱼的时间较为久远且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时至今日花倮人的村寨中还习惯种荞、食荞、护荞,习惯保护有鱼虾生活的河流、湖泊、池塘,其对万物有灵的崇拜,处处体现着花倮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二)色彩与服饰
花倮人长期在大山中生活,每天都享受着大自然五彩斑斓的馈赠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空、黄的土地…..这些大自然的色彩馈赠,对她们的服饰色彩搭配认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长期的色彩搭配实践,她们积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色彩搭配特点,擅长在服饰上突出色彩的对比性,比如:红色、白色、黄色,墨黑、艳绿等,这些高明度对比性色彩的应用,让花倮人的服装散发出了难以掩饰的热情和特点。
(三)节日与舞蹈
节日与舞蹈是花倮人日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来说这是代表着一个族群是否团结的标志、更是他们延续自身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让大山中单调枯燥的劳作有了快乐的盼头。花倮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和舞蹈当属荞菜节与葫芦笙舞,荞菜节是花倮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中的第一个属龙日,为什么荞菜节这么隆重,相传其一:是因为花倮人崇拜的鱼图腾,棍子鱼于农历四月间在洪水灾难中化身为桥拯救了花倮人。其二:是因为荞在大火灾难中幸存了下来,让花倮人避过了饥荒,而荞的耕作也是在农历四月间。故,荞菜节是花倮人一年中最重视的节日。葫芦笙舞是荞菜节中最高潮的部分,葫芦笙舞表演时大家聚圈而舞,从音乐到动作都蕴含着一种古朴与沉缓的情绪,整个场面没有高声喧闹的造势,没有锣鼓震天的氛围,有的只是单调的呜嗡呜嗡的葫芦笙吹奏声及缓缓S形曲动的肢体运动,在现场无论音乐还是动作都显得极其凝重而又直击内心,让参与者心无旁骛、如痴如醉[2]。
(四)爱情与婚俗
花倮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多为自由恋爱,威望高的家庭也会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成年后晚上可不住家中,他们多会在屋外走廊、阁楼上“搭棚引凤”,女孩也会有自己的“花房”,青年男女如果互相有情了,只需请长者带着媒鸡说媒,然后象征性的交了礼金,杀了媒鸡即可结婚。旧时多以牛为礼金,一般为2头,而娘家则给新娘准备喜被喜服作为陪嫁。现今花倮人由于人口稀少且受地理环境、文化信息的限制,她们的爱情观依然单纯而务实,责任、担当,过日子;吃饱穿暖、养儿女,就是她们毕生的追求。
三、文化冲突:葫芦笙还是吉他
花倮人的习俗、节日、服饰、舞蹈和婚俗等文化在电影《倮·恋》中都有书写和展示,但是在相对保守和封闭的花倮人那里,这些传统的文化能否抵挡住外来文化的冲击,自身文化如何去传承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电影中很明显的有着两种力量、两种文化的较量与冲突。简单地概括为葫芦笙与吉他的冲突。[4]正如高小健所说“从电影的主题方面,还是抓住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这不光是这样一个非常稀有的少数民族村落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包括整个乡村,其他民族都共同面临这个问题,所以有明显的普遍性和现实意义。”以乌和老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葫芦笙的传承问题,寻找传承人成了他最大的心病和最纠结的问题。甚至自己的女儿、孙女的婚事都必须与葫芦笙联系在一起,她们必须嫁给葫芦笙吹得好的传承人,彰显了花倮人对传统的珍惜与浓浓的乡情、乡愁。而以比阿乌为代表的年轻人则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反叛力量,他不愿意留在山里跟着乌和老爹学习吹葫芦笙,而是跑到深圳去弹上了吉他。他在荞菜节上带着木果、木实兄弟弹吉他,把乌和老爹气得当场晕倒住进医院。比阿乌向往外面大城市的生活与文化,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地爱着山里从小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乌玛索,要娶乌玛索唯一的途径就是跟着乌和老爹学习吹奏葫芦笙,选择葫芦笙还是吉他,选择乌玛索还是大城市,对于比阿乌来说真是一个二难选择。
表面上的选择葫芦笙还是吉他,其实就是选择传统还是现代。葫芦笙在比阿乌认为就是“老古董”,而吉他等外面的事物在地道的花倮人看来又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影片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葫芦笙吹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何得以继续?电影提供了一个途径:依靠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合理引入现代文化理念即引入旅游公司,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发展的方式更多元,这不仅可以让葫芦笙表演在旅游开发中大放异彩,也也可以让葫芦笙演奏不用外出在花倮寨就可以赚到钱,日子好过了,葫芦笙的吹奏者也就多了,传承也就不成问题了。所以,电影最后代表现代文化的比阿乌也不再去深圳了,而是和小伙伴们留在了花倮寨组建葫芦笙演奏队,这让葫芦笙演奏有了传承人,师带徒一代代传承成为可能,实现了葫芦笙演奏的活态传承,代表传统文化的乌和老爹最后也流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