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靴”守护——电影《旺扎的雨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020-01-17李云舒北京电影学院
李云舒 北京电影学院
门槛前放着一双阿妈终于给买的新雨靴,旺扎望着晴空等雨来,这是小说开始的地方:经由改编后的同名电影则从小旺扎反复烘干的陈旧运动鞋说起,引出他的真实需要和内心期待,以及日常伴随着他的生活点滴。正如多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那样,女性形象的呈现必要且仍然更贴近于朴素传统的想象,该片的两位重要女性角色保有着原小说中柔和的女性气息,并于改编后的孩童视角中变得更为立体生动。母亲仁吉和小姐姐拉姆的角色形象是小男孩旺扎的简单生活里最习惯的陪伴,也是帮助推动全片“雨靴”情节主线不可缺少的人物存在。本文将对片中的二者女性形象做如下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
一、更契合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
我国社会文化观念中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抒写更倾向于凸显女性贤能良善的品质,这于某种程度上实则是由农耕文明延传而来的人们对稳固家族和繁衍传承的向往。在如本片的藏区农村非常朴实的耕作环境中,母亲仁吉和邻家姐姐拉姆的形象树立就相对单纯地是在各自展现旺扎的童年生活中平实又温馨的女性形态。
相对于小说原作,这部同名电影实则注入了更多贴近生活真实的影像表达。为了丰富“雨靴”主线的情节背景,电影为母亲仁吉给旺扎换雨靴的过程增添了不少的波折;对应小说里讲到的这份旺扎“曾经的梦想”,片中的旺扎可以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雨靴也着实经历了多次通过阿妈向阿爸请求雨靴而不得、自己也因渴望雨靴却一直没能获得雨靴而“插曲”重重。而仁吉作为这个藏区农耕家庭的主妇,以居家劳作为主;丈夫侃本(旺扎父亲)日常耕作麦田,承担着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当值连绵的雨季,正是家中收成犯愁的时节,旺扎的旧鞋湿了又烘、鞋底被磨到令其打滑摔倒也仍换不来一双雨靴。这一系列的情节铺垫使得“雨靴”最终的来之不易和之后的旺扎“得靴盼雨”都变得衔接自然且合理。
在这样的改编过程里,仁吉的形象逐渐在影片中被润色为一位辛勤顾家、体恤丈夫又心疼儿子的传统藏区妇女的模样。而身为母亲,仁吉在深知当下并不宽裕时仍数次为儿子旺扎所想发自内心地向丈夫表示着孩子的确需要一双雨靴;并在村中有货车停留时,应声赶往欲为儿子用羊皮换雨靴;后又悄悄用准备换镰刀的羊皮为儿子换得了雨靴。在这些曲折之中,仁吉依然慈爱地偏袒着旺扎,她在旺扎丢失铁皮青蛙时会和儿子一起守住秘密不让丈夫侃本发现;她在第一次没能用羊皮换到雨靴而被儿子埋怨不够及时后仍打算再帮儿子瞒住仅可有一回的逃课,又在被丈夫意外发现时帮忙拦住发怒的丈夫让旺扎快跑。她是会由寻回的铁皮青蛙借机教育儿子勿要错怪他人的母亲;她是默默为儿子将新雨靴作为起床惊喜的母亲;她是细心关怀儿子的学习作息又温暖地保护儿子小小童心的母亲。在这部同名的改编电影中,是仁吉告诉儿子旺扎梦里或许会有第二天的故事并安抚着儿子快快进入梦乡,在一个俯拍的摇镜头下,仁吉对儿子旺扎的娓娓诉说仿若在为他编织一片童真的星空,惬意宁静,令旺扎对醒来的每一天都开始充满向往。而这段影像所描绘出的恰恰是一个男童对内心母亲形象的原始印象。正如心理学上说,人和母亲的关系就会是和这世界的关系;仁吉带给旺扎的心灵抚慰也成为影片后半段旺扎盼雨时的内心执着根由。
在尽量接近原作的改编下,该片同样将小姑娘拉姆与旺扎的日常相处部分细节化了许多。在原小说的讲述中,隔壁的拉姆是旺扎“心目中的小姐姐”,他们常常相伴着上下学,那份亲近让旺扎感到安心。而在电影里,拉姆陪伴旺扎从期待雨靴到期盼降雨的经过里就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像是在路面尚未干燥的日子背着还没能拥有一双雨靴的旺扎过水坑、和很期待穿雨靴的旺扎换鞋穿并一直耐着挤脚的感觉走回家、货车来村里时积极地和旺扎一起翻找;而当旺扎真正拥有雨靴并坚持穿着上学却被同学们嘲笑孤立时也只有拉姆陪伴着旺扎一起吃饭一起下学;当旺扎很需要一场雨让他的新雨靴可以派上用场,拉姆便和旺扎一同祈求降雨一同阻止防雹师挡雨……女孩拉姆的真善形象在这些朴实的情节中被绘制了出来。在创作者的镜头下,她一样是个会依着小旺扎向佛菩萨求糖又心有余悸地会回寺里还糖的孩子,她不会真的笑话旺扎而是逐渐地将旺扎的想法和心愿也变成了自己的陪伴计划。
在男孩旺扎的心里他深深依赖着母亲,也需要着总是形影不离的拉姆。在影片中,仁吉的形象也正如旺扎对这个世界的初印象,母亲带给他内心以安慰和精神的滋养;仁吉关怀和懂得儿子,也体谅着丈夫并时时为家庭的收成着想,她拥有信仰还守护着儿子旺扎的纯真愿望,这是全片所献上的对仁吉形象的表达。同时,本片也稍稍削弱了原作中旺扎和拉姆之间的情愫,更多地着眼于以“雨靴”主线来发展延伸的故事,真诚可爱的邻家小姑娘拉姆的形象也在其中被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她的存在就如同旺扎的长姐也是旺扎的小玩伴,作为和旺扎年纪相仿的孩子,拉姆陪同也保护着旺扎;但她不仅仅是旺扎懂事的小姐姐,她一样有着孩子的天真、好奇和小小的不妥协,这个本心善良素朴的小女孩就像旺扎故事里默默守护他的小天使,简单的相伴已经很自然地融成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仁吉和拉姆的形象在本片中都偏向于正面且柔和,而就像导演在采访中所提及的,这并非刻意地柔化,而是因剧情的发展而自然存在的。
二、无女性主义色彩和与父权体系所构成的对立
于近年来所涌现出的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也是对社会当下发展和民族文化风貌的综合显现。如维吾尔族电影《真爱》中大爱无私说服丈夫收养无家的孩子并将十九个孩童共同抚养长大的阿尼帕大姐的形象、藏族电影《河》中身怀二胎欲让已过哺乳期的小央金逐渐断奶的母亲仁卓的形象、傣族电影《米花之味》中外出务工养家又辞工返乡打算与留守的女儿重新建立亲密联系的独立女性叶楠的形象等等,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落于个体命运影响的艺术化写照。而在一些少数民族电影里,由于当地民风和生产方式的淳朴,艺术创作的体现主体仍以男性为主,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多有某种程度的相对弱化。但在《旺扎的雨靴》这部影片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形象却支撑着整部电影情节的走向脉络。
就母亲仁吉来说,她虽在影片一开初就基本被定位为藏区劳动主妇的形象,在她的大多固定镜头中她常常在操持着揉面、晾晒衣物等家务,可事实上,创作者并未将仁吉完全地置身于男性的话语世界中:她即便多时居家没有个人的外来经济收入而在旺扎的多次请求下也没能立马让儿子收获一双雨靴,但她时刻保有着内心的意志与选择。她真实地疼惜儿子却并非溺爱——她会告诫出门晚的儿子不要令拉姆等太久、她会教育错怪同学偷窃的旺扎勿要随意地怀疑他人;她作为妻子,切身理解丈夫的不易和困扰,同丈夫一样每日关注着麦田的灌溉和收成、为家庭思虑和劳作、而当丈夫一直没妥协给儿子添上急需的雨靴时,她又自己做主将原本换收麦镰刀的羊皮临时换成了儿子的雨靴,她深知并且袒护着儿子的需要;她是腼腆自持又吃苦耐劳的女性,她给儿子留有惊喜时会带着暗暗明了儿子心情的含蓄笑意、她为儿子换得了雨靴还一面顾及安抚着生怕被父亲责骂的儿子、她自主做了保护儿子的决定实则也对不悦的丈夫心生歉意。片中的仁吉尽责顾家,她似乎是众多平凡藏区女性中的一位、有着契合生存环境的信仰,却一样能同儿子谈天说地、令儿子对为他编织的“预言梦境”深信不疑。在仁吉这一角色身上,没有鲜明对比下的形象弱化、没有身体的“被观看”、没有服务型的功能化体现;和丈夫的日常相处也只是平常人家的分工区别,作为家庭妇女,仁吉的角色形象并没有被设置为父权体系的对立面或是显著地被削弱话语权;对于影片的主角小旺扎来说,母亲的存在分量甚至是他大部的心灵依赖和全部的精神支撑。
而邻家小姑娘拉姆的角色呈现则更像是和主角小旺扎相伴相生的。作为年岁相近的小姐姐,拉姆一直在生活里关照和守护着旺扎,譬如懂得旺扎的需要、为他解难:明白旺扎的小想法、陪伴他实现愿望。正如小说中所讲到的,旺扎知道拉姆也许会笑他却不是真的笑话他,他们的关系亲近又始终带着某种默契;在改编后的影片中,创作者尽力地保有着对拉姆这一角色塑造的立体性,即尽管拉姆在叙事段落中的出现方式往往是以旺扎所依赖的小姐姐的形象而存在的,但她仍然是一位可以独立于故事主线有自身生活的小姑娘,她可以拒绝旺扎的请求而又自行做主悄悄地前去寻找一个人可能会害怕的旺扎、可以基于旺扎的求雨心愿为他所想把盼雨仿佛也当成是自己的心愿……在诸多尊重原著而新增的情节桥段中,关于拉姆的细节描绘无疑是更加饱满鲜活的,她不只是像小说中的拉姆那般仅是笑盈盈地看着和陪着旺扎;她有脾性、有想法,会勇敢地为受欺负的旺扎出头、会和旺扎一起实行“试图挡雨”的小计划。创作者始终没有疏忽于展现拉姆的孩子天性,在这个孩子所代表的角色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吻合主题气息的至真至善,而对于她的家庭和生长环境的陈述则较为淡化,因而在拉姆的形象刻画方面便与女性主义等等更是无关的。
三、纯真的孩童视角
儿童电影由于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以及面向市场可能会存在的瓶颈问题,在我国已有的儿童片中多有“伪儿童视角”和将其作为社会教化工具的现象,而《旺扎的雨靴》作为一部以藏区儿童生活为故事背景的儿童电影,风格纯朴、初心简单,尽力地在贴近一个藏区男孩的真实经历感受和并无太多杂质的内心盼望。
导演拉华加曾在采访中提到,即便对原小说有改编,“两者的主题是不变的,主要讲的都是小孩子的内心心理”。在主角小旺扎所感受到的环境氛围和人物关系中,这个与“雨靴”有关的故事就此展开。正如创作者其实无意于将原小说中和谐的父子关系改编为有刻意的矛盾冲突,片中主要的女性角色也并无特别的柔化处理;故事中小旺扎和拉姆的做法亦没有显著的对错指向,“阻止防雹师挡雨”的结局也是开放式的留白——关于电影的一切设计都更像是实在的孩童感知,干净又天真。
就女性形象而言,仁吉的角色不论是作为旺扎的母亲还是侃本的妻子,均是以一位藏区平凡女性的样貌而存在的。而由于影片创作的初衷是尽可能地保留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于是在电影的具体呈现中,仁吉作为旺扎眼中的母亲,和旺扎之间的心理距离是会因情节的发展和其内心的感受而有所变动的。片中的仁吉质朴辛勤、忙于家事,对旺扎很关注却不宠溺,但当儿子旺扎的确有雨靴的实际需要时仁吉一面体谅丈夫对不宽裕的考虑一面还是选择袒护儿子。旺扎视角中的仁吉温暖可靠又有着成人的不易,也令他感到生活里有期待、有奇迹、有亲密的可以依偎的地方。
而小姑娘拉姆的形象在经改编后的这部影片中实则更倾向于像是旺扎单纯的“小长姐”,不同于小说原作里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两人之间的相互喜欢,片中二者的相处方式是相近又带有腼腆的。拉姆作为邻家小姐姐日常地和旺扎共处相伴,给予着旺扎帮助指引和默默的守护,从知道小旺扎的需要到协助和希望他也能拥有雨靴再到同旺扎一起盼一场迟迟未来的降雨以期旺扎的小雨靴能真的用上,拉姆对旺扎的用心与保护就是孩童间纯净的姐弟情谊。在旺扎的感知中,拉姆的存在就像是他平静生活里舒心的习惯,是一双小手总是会牵引着另一双小手走向安全的地方。
《旺扎的雨靴》是一个讲述小男孩旺扎内心期盼的故事,如同小说中所写道的,穿着雨靴走在雨中和溅起的水花里就是小旺扎心里最盼望的。为了实现这样的小小梦想,旺扎努力地守护着自己的愿望;与此同时,也是母亲仁吉和小姐姐拉姆对旺扎的悄悄守护才让旺扎距离心愿的实现更近、更近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