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及实践路径

2020-01-17杨春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杨春娟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我们党新时代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贫困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开启了伟大创举。从2012年末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1]。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在减贫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世界贡献[1]。脱贫奇迹的创造,得益于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正确引领。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立场,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紧抓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这一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渊源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有多年扶贫实践探索的深刻

思考和经验总结。

(一)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

习近平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始于陕北农村插队时期。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开始了7年的知青生活。在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艰苦岁月里,他品尝了贫穷之苦,了解了真实的农村,建立了与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坚定了为民办实事的信念。“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今后能够经常吃肉”[2],是当时习近平很期盼的一件事,也成为他摆脱贫困思想的最初萌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带领群众开启反贫困的生动实践:一是打坝造田、创办铁业社发展生产;二是建沼气池、打深水井、开办缝纫社与磨坊等改善群众生活;三是办扫盲班教年轻人识字看书。在梁家河,习近平深刻体察了百姓之所想、民生之多艰,由此萌发了扶贫脱贫思想。

(二)实践于地方主政时期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这是他从政起步的地方。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准确把握正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大胆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率先提出搞多种经营、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开启“正定旅游”模式,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实现了绿色减贫、可持续减贫,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因地制宜,以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的正定脱贫战略,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中关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思想的最早实践。

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他上任3个月,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多数乡镇,在了解民意、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闽东的发展思路,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念。他强调扶贫先扶志,既要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树立“弱鸟先飞”意识,更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艰苦奋斗;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3]。在扶贫战略上,主张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倡导“经济大合唱”;要求扶贫走群众路线,倡导“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的作风;注重发展教育和脱贫一线“核心力量”的保障等。这些扶贫思想,与习近平后来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中的许多观点一脉相承。在一定意义上,宁德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形成的“试验田”。

1996年4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福建省省长期间,积极探索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他在最初上任的半年时间内对9个地(市)42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60多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并在调研报告中指出,“贫困县、贫困乡要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一个村一个村、一个户一个户地落实下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在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4]。他还探索实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省内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和扶贫搬迁造福工程。福建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

2003年1月,在浙江“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就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5]他还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办法。对扶贫工作的探索和深化,为后来的“精准扶贫”和“破解深度贫困地区”战略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梁家河的思考、正定的探索、宁德的实践、福建和浙江的创新,习近平的扶贫脱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后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形成于主持中央工作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及全国,对脱贫攻坚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找对路子,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对于有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在选好搬迁和移民地点基础上可以整体搬迁或分散居住;“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6]。这些论述对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等扶贫脱贫措施提供了好的思路。同时他还强调,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张家长、李家短”要心中有数;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形成整体合力,等等。这些都进一步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要问题,凸显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初步构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十八洞村,对扶贫工作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7],“精准扶贫”理念由此产生。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即“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于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8]58。

2015年6月,在贵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成败在于精准,提出“六个精准”扶贫思路,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8]58。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5年减贫与发展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抓“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即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进行脱贫,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良方。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强调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好四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确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9],号召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至此,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基本形成。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党中央更加强调扶贫脱贫实践中的“精准”二字。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10]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坚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关键是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11]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脱贫攻坚座谈会,提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重要思想。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今后3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引领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就。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它以“精准”为核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展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探索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一)确定脱贫攻坚目标

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11-12,是新时代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这一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在脱贫任务层面,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精准脱贫,就是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贫困地区和人口能不能脱贫。实现脱贫目标重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突出问题,这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二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确定的重大战略目标,其标志性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目的就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中央确定的精准脱贫战略目标。脱贫攻坚目标的确立,为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脱贫攻坚阶段和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尽管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8]1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阶段作出的准确判断。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靠常规思路和办法难以解决,必须采取超常规思维、超常规举措,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号召“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8]26。他把脱贫攻坚的重点定位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认为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强调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主要难在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以及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提出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1]。只有正确认识脱贫攻坚所处的阶段和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才能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下好“精准”这盘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各地要以“六个精准”基本要求想办法、出实招、办实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成效,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扶持谁”?扶贫必先识贫,精准识别是前提。要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摸清真正的贫困人口,并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归档和规范管理,做到情况明、问题准。在弄清贫困人口基础上,要根据致贫原因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8]60,因贫困需求施策,以便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拔掉“穷根”。第二,“谁来扶”?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到人、考核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勇于担当,狠抓脱贫工作落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具体来讲,一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8]40-41;二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8]112,对落实不力的要追责问责;三要创新扶贫考评体系,选拔任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重要依据;四要加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组织领导,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三,“怎么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8]65,多措并举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对于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易地搬迁,并通过后续帮扶“拔穷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8]67,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12]85,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脱贫。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让贫困家庭孩子通过教育实现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生活、医疗等救助力度,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社会保障来兜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12]85。第四,“如何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留出缓冲期,摘帽不摘政策;严格评估,按摘帽标准验收;逐户销号,脱贫到人”[12]85。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战,将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四)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

脱贫致富需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一是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8]106,汇聚脱贫攻坚各方力量。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机制,实施东西部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精准帮扶行动,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帮扶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8]94同时,强化资金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三是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扶贫必先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要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必扶智,要抓好教育扶贫,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好外力,激发内力,形成合力,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创幸福生活。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扶贫开发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为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扶贫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是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总指引,为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它确定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和重点,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强调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社会合力,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决定性成就,使贫困人口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实现脱贫[1]。实践证明,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能够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行动指南,指导中国脱贫实践取得成功。

(二)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标志着我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需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新号令,要求2020年脱贫目标“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1]。继续坚持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三)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我国长期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有效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我国的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也得到国家社会普遍认可。来自喀麦隆的恩克洛·佛伊认为,“中国的扶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成就”[13]。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的扶贫实践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14]。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的扶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1]。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为指导的中国脱贫实践,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也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