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理论程式与实践指向
——兼驳美国政客的“文明冲突论”

2020-01-17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明交流

粟 锋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0114)

当今世界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国际体系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化在曲折中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新的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主旨演讲、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场合中提出诸多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视野宏大、逻辑完备、指向鲜明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彰显了人民领袖的深谋远虑、大国元首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挑战,回答了“世界怎么了”;其“在场”提供人类文明对话的中国主张,回答了“我们怎么办”;其“现场”指明中国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方向,回答了“中国如何做”。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人类文明的共同挑战

每当来到历史的分岔口,尤其是濒临世界格局动荡的关口容易使人陷入对文明的困惑。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的逆全球化浪潮向中国袭来,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为研判人类文明发展大势、解决文明困惑提供了基本依据。

(一)文明中心主义的激扬

2019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中心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奉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之命,在对外讲话中声称美国在准备对华发起“文明之间的较量”,冷战时与苏联之争仍属“西方大家庭”的文明内部争斗,对中国是“与一个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战”,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面临一个非白人的强大竞争对手”。[1]这集中体现了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文明中心主义呈激扬态势。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文明中心主义的根源、性质、表现形式予以批判。

随着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发展,文明中心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相应地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进步文明观,二是文明终结论,三是普世文明论。这三种形态归根结底都是唯心主义文明观,始终把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人类文明的仲裁者,为资本主义的永恒状态做辩护,先验地设定文明群落的食物链并把西方文明置于顶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伪善性。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对文明中心主义予以批驳,宣示了中国倡导的文明多样性。他指出,自以为人种和文明是高人一等的,因而偏执地改造甚至试图取代其他文明,使得人类文明变得只有单一色调、单一语言、单一模式,那我们的世界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文明中心主义“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2]

(二)野蛮行径的肆虐

马克思主义认为野蛮是与文明相对应的状态,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范畴,既是一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总特征,又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人类社会特质。当今世界野蛮行径的肆虐,表征为不确定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增多。这种野蛮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现象。

当前野蛮行径的肆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开历史倒车。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倒行逆施,退出众多国际组织和条约协定,践踏多边实践及相关协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来势汹汹。二是民粹主义泛滥。特朗普操纵民粹主义,高呼“美国第一”“美国优先”,施政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叫嚣新冷战,是文明秩序的破坏者。三是恐怖主义抬头。

资本主义霸权是文明对立或对抗的始作俑者,时常借文明之名,行野蛮之实,堂而皇之地干涉他国内政、转嫁自身危机、无止境地攫取利益。在美国的一些霸权主义者看来,野蛮是高人一等的象征,故而总是长臂管辖;野蛮是仲裁者的特权,故而以一国之力围堵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华为公司。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强调,必须团结应对共同挑战,摒弃傲慢与偏见,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和谐共生,构建良善的世界文明秩序。

(三)人主体性的下降

人类是文明的主体,文明是人类的史诗。文明每前进一步,野蛮的形式也随之更新升级,体现为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主体性的下降。[3]资本逻辑驱动的极端功利主义导致野蛮行径的肆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加深,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越发难以复归,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空间面临政治权力斗争、技术狂飙突进的空前挤压。

人类文明遭遇的共同挑战从人的主体性层面来说,主要是人的社会交往危机、自然生态危机和自身发展危机。第一,社会交往危机。金融帝国主义时代的贪婪与逐利,主体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被物与物的商品关系所遮蔽,使人深陷数字化、虚拟化、符号化。以人为主体的文明交流并不是出于真诚的意愿,而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对物的依赖加深演变为人的物化危机,甚至引发文明的对抗与征伐。第二,自然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私有制把人对自然的合理需要引导为对自然界的无尽索取,生态自然进一步成为人化自然,长此以往人类文明不得不承受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的生存之痛。第三,自身发展危机。由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滥觞,人的自身发展脱离了人的本质规定,陷入自我否定。人把自私自利作为生产生活的唯一目的、第一原则,人类社会被一以贯之的资本逻辑塑造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单向度社会,文明的个性与丰富被商品拜物教所抹杀。

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贸易战的武器,把国内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要其他国家的民众为美国政府盲目发动战争、任意妄为来买单;拒绝承担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成本与责任,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当前美国在全球和国内范围的行动,不利于文明秩序的稳定,对人主体性造成威胁。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在场:文明对话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不仅在科学研判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解答了“世界怎么了”的文明之问,还更进一步回答了“我们怎么办”,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对话的中国主张。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在场,有力驳斥了“文明中心主义”“文明较量说”“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人类文明秩序的高度关注与深邃思考,体现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传承,是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

文明从来就是实践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继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批驳文明中心主义,由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文明是多彩的,具有差异性;文明是交相辉映的,具有互补性。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创新在于否定了经济要素决定论和意识形态单因素说,充分证明那种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作为评判文明优劣主要标尺的“文明阶级论”是极其狭隘的。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基于文明多样发展、多元共存的现实状况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予以创新发展。一方面,文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劳动结晶。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每个文明拥有迥然的自然特征、人文历程,因而不同类型的文明存在独特个性。但从其根本属性来说,文明是人类之于客观世界的实践产物。尊重文明多样性、肯定文明的多彩就要抛开种族、宗教信仰等神秘面纱,坚持实践唯物论,确证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文明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互鉴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种文明均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之上因而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同一时代的文明,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文明优于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历时代的整体判断,当前世界各国共处于文明时代,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时代尚未到来,我们应倡导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各美其美,开放包容、美人之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二)中华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传承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延绵不绝,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拒斥野蛮行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既梳理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从本体意义上追溯了中华民族交流互鉴、海纳百川的文明交往历程,重申了从未充当世界霸权的文明体验;又标定了新时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叙事准则,从方法论意义上贡献了解决文明困惑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强调,中华文明是一个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从古印度佛教东传,到明清以来的“伊儒会通”、西学东渐,再到新时代全方位改革开放;从丝绸之路绵远悠长,到唐代外国使臣云集,再到郑和下西洋、四大发明的传播,中华文明既没有制霸全球的历史野心与现实体验,也不是自囿于桃花源的封闭体系,通过与其他文明平等对话而历久弥新、久而不衰,凝结着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文明智慧,标识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发展动力。习近平还指出,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要做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4]中华文明的当代传承要发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品格,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本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转化发展为文明叙事的价值主张,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文明体系,使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团结应对共同挑战、克服野蛮行径,在交流互鉴中进一步激活各种类型文明的生命力,让世界文明和谐共生、群芳竞艳,为弘扬人的主体性提供精神指引与动力。

(三)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基于技术生产与资本流动相结合催生的全球化历史时代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日益不可能存在,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文学。[5]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应对新的逆全球化浪潮的严峻挑战,在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中把握全球化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河流、小湖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全球化历史时代的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人类文明交往和融合的大势。[6]一方面,全球化历史时代具有长期性,如果尚未具备实行全面变革世界文明体系的物质条件,那么局部性的革命动荡也不足以彻底地改造文明多元共存的基本格局。福山预言的破产、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已经雄辩地证明历史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的永恒状态,以自由人的联合体把世界文明体系锻造成一块整钢是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与共产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全球化历史时代具有调和性。文明的脱钩与老死不相往来在全球化历史时代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同类型文明之间交融的深度与广度显著增强,当今不同文明在普遍交往中出现的矛盾不是模式之争、道路之争,其根源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强调,促进人类文明向着更高的阶段进步最终要靠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解决大国之间、区域国家之间摩擦冲突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三、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现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从回答世界文明之问的大写意到擘划中国方案的工笔画,澄明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文明交往困惑,更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指引“中国如何做”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现场”展现了鲜明的实践指向,准确定位新时代中国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角色,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由始至终都饱含“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人文观照和中国情怀,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总纲。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第一次系统性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就指出这一中国方案致力于让不同文明的交相辉映、熠熠生辉。[7]后来陆续又从地理意义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从人类实践领域提出网络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因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明交流互鉴作了质的规定。文明交流互鉴的本质要求是打造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共同繁荣的文明共同体,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明交流互鉴作了量的规划。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止于空想与口号,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分地理区域、分实践领域,逐步推进、有序实施、持续发力,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总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坚持质与量的统一、过程论与目的论的统一。

(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提供了关键平台,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典范,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实践内涵,使古丝绸之路文明焕发青春光彩。早在秦汉时期“一带一路”就是沟通亚非欧的商业(丝绸、瓷器、茶叶等)贸易路线,逐渐演变为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通道,可以说,古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与其他不同类型文明通过相互对话、理解在各领域务实合作而缔造的人类文明共同财富。今天,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与沿线区域各种文明的历史记忆,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懈追求。[8]“一带一路”决不是重复地缘政治博弈的老路,更不是“马歇尔计划”翻版的邪路,而是通过沿线各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间文化互动这种全方位的切实合作与行动,建设一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现代文明之路,这必将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向着更高的阶段进步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度转化。那种出于政治目的反对“一带一路”的“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论”将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进程中不攻自破、偃旗息鼓。

(三)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抓手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布局联系密切。[9]面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挑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抓手和政策举措。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愿景。当前野蛮行径的肆虐既是世界文明体系的公害,也是改革国际秩序的重要契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必须克服文明过度及文明异化,减少文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最终实现全球善治。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点内容。文明是文化的内核,规定了文化外交的基本内容,对外交价值理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涵盖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首脑外交、主场外交等,其中文化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点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价值观表达、话语传播,是国家形象和气质的集中展示。总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传播了中华文明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价值主张,也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整体实践理路。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