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2020-01-17潘骁
潘 骁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信息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4)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速发展,对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2015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1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现状
1.1 招生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招生、3+2招生、自主招生等方式,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普通高校招生的学生数理等知识较强,3+2的学生在中专已接触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且实践动手能力强,自主招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较弱[3]。部分高职院校将不同招生方式的学生混合编班,即一个班级里既有普通高招的学生,也有3+2和自主招生的学生。还有部分院校将不同生源进行不同编班,但教学计划与大纲仍相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2 就业现状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电子信息类高职毕业生从事一线生产技术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的其他工作,研发及管理岗位者较少。其原因在于当前全国各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4]。一些用人单位好一点的岗位要求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高职毕业生要与其竞争存在困难。此外,高职毕业生急于求成、对企业期望值较高的特点导致高职毕业生跳槽率较高。
2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极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少新进高职院校教师仍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以纯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5],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院校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等特点安排了大量实践教学,却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理论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效果差
传统板书+PPT的理论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课堂玩手机成为“低头族”的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开发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该专业班级定额在40~50人,由于实践类课程的特殊性,传统大班教学的弊端凸显。例如,在模数电实验课、单片机实验课、PLC实验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指导,使职业技能训练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强。
2.3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形式化
多数高职校企合作存在浅层次、低水平等问题,存在不稳定性[6]。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承担着学校专业课程和其他业务工作,使得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挂牌。另一方面,极少有企业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的临时工,实习形式化。
2.4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各级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各大院校纷纷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7]。高职学生入学时基础知识较弱,电子信息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些课程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此外,虽然各院校已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但学生在校实际学习时间一般只有2~2.5年,加上社会经验不足,能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的只是极少数,使得众创空间流于形式。
3 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3.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完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后,可安排实验类课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对于专业核心类课程如单片机应用技术、PLC控制技术等可采取项目化教学,项目由易到难。教师在每个项目前将该项目涉及的知识先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其动手实践操作。
3.2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虽然该专业涉及的理论知识深度不及本科,但高职院校学生依然难以掌握。针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制作微课视频给学生观看,帮助其加深理解。电子信息产业正快速发展,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等层出不穷,各院校可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单独训练参加竞赛,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3 企业导师带领学生顶岗实习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根据实习学生数量安排相应的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可根据自身擅长的技能选择企业教师。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各项指标评价,学校根据学生评价和企业教师所带学生数量支付其相应酬劳。
3.4 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工程实践背景,容易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还要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素养的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8]。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其中,使学生成为兼具匠人气质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4 结语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从理论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以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