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应用
2020-01-17黄佳彦肖天龙
黄佳彦,肖天龙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人格的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教育对象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与实际要求相符合?鉴于以上问题,以受教育者为对象,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评价为提高创新创业满意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科学评价。
1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
本研究在全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和文献研究分析,最终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下设一级指标:学校管理、课程设计、竞赛实践三个层次指标。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在三个一级指标下设学校重视程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水平、专业融合度和成果转化效果等10个二级指标。综上所述,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Tab.1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模糊综合分析
2.1 构造判断矩阵和确定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A-B。向校内专家发放问卷按照1~9分对指标进行打分从而得到矩阵
对矩阵A-B进行数据分析最终达到特征向量W0=[0.683 0.200 0.117]
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到CI=0.012,查表2引进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得到CR=0.021<0.10,故该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Tab.2 Average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同理,得到其他3个矩阵,具体参数见表3。
表3 矩阵参数汇总表Tab.3 Matrix parameter summary
2.2 进行模糊综合分析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确定该问卷评价因素集V={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十分满意},并对评价因素集进行区间划分并赋值,故V={20,40,60,80,100}。对在校大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到324份调查问卷并筛选出231份有效问卷,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表4。
表4 单因素评价统计表Tab.4 Statistical table of 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以学校管理指标为例进行模糊合成,已知学校管理的权重向量W1
W1=[0.542 0.056 0.234 0.168]
其评判矩阵从单因素评价统计表可以得到
所以,学校管理的评判模型
B1=W1*R1=[0.056 0.092 0.367 0.295 0.191]
评价模型再结合评价语集可以得到该指标最终的得分C1=B1*VT=69.48,所以最终学校管理指标的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9.48,评价结果为满意。
同理,可以计算出课程设计和竞赛实践指标的满意度,见表5。
表5 指标满意度统计表Tab.5 Index satisfaction statistics
综合前面所得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体系总体得分为68.75,评价结果满意。经过模糊综合分析可知,学校管理、课程设计和竞赛实践的评价结果均为满意,最终总体体系满意度评价结果也为满意。说明该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好的满意度。但是也可以发现该校一级指标中竞赛实践还需要加强培养,在二级指标中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水平、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成果转化效果等指标还有待提高。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提升措施
从学校管理、课程设计和竞赛实践三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水平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直接影响到创新和专业课程的满意度。因此,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
行动的发展是以意识为先导的,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全面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被动式的“就业教育”转变为“主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以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中。同时,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创新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
3.2 重建课程结构,突出能力培养
高校应以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结构要求为核心,调整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适应性。鼓励大学生跨学科参与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活动过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用教育,亦是通识教育,它可以融入到所有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在专业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为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质量,必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渗透和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科课程中,有效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3.3 完善师资队伍与激励机制,提升成果转化率
为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其教学能力,可以根据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跨学院跨专业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校外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任教,建立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培训,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增设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团队),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带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以提升成果转化效果。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专项奖,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给予奖励支持并与职称评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