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优缺点分析
2020-01-17冯邱凌
冯邱凌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上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对各种抗肿瘤药物在临床的运用、疗效、不良反应展开分析,为后期恶性肿瘤化疗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烷化剂
1.1 亚硝基脲类
亚硝基脲类抗肿瘤药物具备氯乙基亚硝基脲的结构,可起到广谱抗肿瘤活性。氯乙基亲脂性较强,这促使该类药物能轻易穿过血脑屏障,因此临床上主要将该药物用于部分神经系统肿瘤与脑瘤治疗中。治疗过程中,其可能会出现积累性或迟发性骨髓抑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亚硝基脲类抗肿瘤药物包括卡莫司汀、司莫司汀等。刘岱等对卡莫司汀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结果显示,试验组12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由于卡莫司汀具有较高血脑脊髓屏障通常能力,因此其能显著控制脑肿瘤,但应用过程中,可引起较多全身不良反应。赛克等认为可把卡莫司汀制成缓冲植入剂,以减轻其不良反应。
1.2 氮芥类
氮芥类药物来源于芥子气,在淋巴癌治疗方面其可发挥良好治疗作用,但因其本身毒性较大不能直接用于临床治疗中,后期经对其结构改进,形成氮芥类抗肿瘤药物。氮芥类药物结构主要分为载体、烷基化两部分,其中后者为抗肿瘤活动功能基团,前者可影响药代动力学性质,通过选取不同载体,能起到减毒增效作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氮芥类药物包括美法仑、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等,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癌、急性淋巴癌、恶性淋巴瘤等治疗中。
1.3 非氮芥类药物
磺酸酯与多元醇类于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形成丁二醇,脱水后生成四氢呋喃。该药是双功能烷化剂,能和蛋白质、氨基酸内-SH发生反应,将S原子去除。经口服给药后,该药能快速被机体吸收,代谢较慢,循环应用会有蓄积。目前,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2 铂类药物
2.1 顺铂
顺铂属于第1代铂类化疗药物,具有高效、广谱特点,可和细胞核中DNA分子相结合,对细胞周期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据相关数据统计,该药物抗肿瘤活性能达到60%及以上。该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伤、呕吐。考虑到其毒副作用特征,临床上通常将其和其他化疗药物进行联合用,以降低其毒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该种药物的联用方案不会出现交叉耐药,可有效保证联用治疗质量。
2.2 奥沙利铂
奥沙利铂具有作用范围广、稳定性好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主要将该药物用于肺癌、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治疗中,其能与紫杉醇、环磷酰胺联用发挥良好互助作用。但用药过程中易出现骨髓抑制、呕吐等不良作用,超剂量应用会出现神经毒性。
2.3 卡铂
卡铂于人体内的分布状况和顺铂较为类似,在肝、肾内浓度最高,其水溶性为顺铂的16倍,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对肾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较低,但可出现骨髓抑制反应。该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和顺铂相似,可作为顺铂替代药物。因该药物具有较短半衰期、较高水溶性,临床治疗效果普遍较低,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转变其剂型来提升治疗效果。
3 抗代谢类药物
3.1 叶酸抗结剂
叶酸抗结剂内含有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能促使二氧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为参与DNA生成的所须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供给一碳单元。因DHFR底物和其抑制剂结构较为相似,可选择性地和DHFR结合,干扰叶酸代谢、蛋白质与DNA的生成,发挥抗肿瘤效用。甲氨蝶呤为临床上应用最早的叶酸抗结剂,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且易出现耐药性,故而未得到广泛推广。培美曲塞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经研究证实,其可对叶酸代谢期间的不同靶点均具备明显作用,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胃肠道癌、卵巢癌、胰腺癌等治疗中。
3.2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临床上最早用到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为氟尿嘧啶,其可经防控泌尿类甘酸生成影响DNA生成来发挥杀伤癌细胞作用。临床上将其主要用于卵巢癌、消化道癌、乳腺癌治疗中。氟尿嘧啶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肠胃道反应。卡培他滨为临床上两种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经口服给药后,均可快速被机体吸收,作用于处于高表达状态的胸腺嘧啶酸化酶,起到抗肿瘤效果。
3.3 DNA聚合酶抑制剂
吉西他滨为阿糖胞苷衍生物,属于新型细胞毒性药物,经代谢后形成具有活性的二/三磷酸吉西他滨,两者均可抑制DNA生成所须蛋白酶。临床上通常将其和其他药物联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治疗中,是当前治疗处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最佳手段。此外,该种药物还具有增加患者生存时间、毒作用低、高效等特点。
4 抗肿瘤激素类药物
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的出现和激素水平存在密切关系,而抗肿瘤激素类药物可利用受体抗结控制雌激素,改善该类患者临床症状。他莫昔芬为临床常用抗肿瘤激素类药物,既往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晚期复发性卵巢癌、乳腺癌治疗中,近年来也有关于用于乳腺癌预防中的研究。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基本上均来自于雄激素,作为芳香酶抑制剂的氨鲁米特能特异性地控制雄激素转变成雌激素,进而全面阻断雌激素合成,但同时也会造成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抑制作用。后期,临床上又研发出福美司坦、依西美坦、普鲁美司坦等新型芳香酶选择抑制剂,此类药物均具有较高选择性,且疗效明显,不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产生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