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拆迁中窥众生百态
——评纪录片《大同》

2020-01-17那文培华南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7期
关键词:市长百姓角度

那文培 华南师范大学

拆迁作为发展转型时期的社会冲突,一直以来都最能刺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本片从大同的拆迁出发,照见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纠葛,也揭露了中国市长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拆迁中的市长:一个好市长?

作为主人公的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描述他时,导演用了多元视角:他自身的角度、妻子的角度、下级同事的角度与百姓的角度。片中的耿彦波:是一个铁腕与柔情并重的市长,是一个为了工作牺牲家庭的市长,是一个能解决实事的好官,也是一个有着文人理想情怀的梦想家。

在众多描述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就是他对每件事的亲力亲为。在工地上,他亲自监督施工;在走访时,亲自为百姓签字解决问题;在开会中,对一个没有完成任务的下级直接批评……作为一个城市的一把手,为何总是在第一线指导具体的工作?耿彦波总说:“我没有时间,大同还有几年”。或许求快是一个他必须事必躬亲的原因,那么这个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呢?如果从领导者的角度评价,市长的职能更多应是协调自己的团队去做具体的工作,一个把所有事情揽于一身的市长,尽管看起来是永远在工作,永远都兢兢业业、奉献自己,但也是不够合格的。

二、拆迁中的百姓:弱势与贪婪共存

在这场拆迁的对峙中,百姓的反应也是本片的重点。里面有三个主要百姓代表,他们一方面成为政策的牺牲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拆迁中想方设法捞取更多的利益。

一是在政府大门外徘徊的老太,她拆迁第一次分到一套房后,还想来要第二套。这样的群众上访的镜头经常出现,这部分人是拆迁的既得利益者,但却又嫌利益不够多。二是非法住房的慧。作为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的阶层,慧的“控诉”似乎有理有据,带有对政府的合理批判。这个批判合理在政府确有非法强拆和补偿措施不完善,但于她而言,这个批判站不住脚,因为她的房子是非法私建。第三,真正在拆迁中蒙难的是居住在大棚30多年的中下层人民。建城墙、买古董和建设文化大同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了,他们只想保护自己衣食住行的权利,但他们又太弱了,甚至连用生命威胁这样的反抗都不够分量,所以恰恰是这部分人,承担了政策中更多的苦果。

当耿彦波突然被调走时百姓的下跪挽留与游行高喊,值得我们反思这种集体情感的抒发的深层次含义:有对城市发展可能烂尾的担心,有对政府突然调任的不满,有对自身利益无法兑现的恐惧,还有对大同未来的迷茫。下跪是一个多么示弱的行为,它表明政府和百姓的并没有真正站在同一高度上平等对话,我们的人民骨子里还有对官权的害怕与屈服。

三、拆迁中的大同:步履维艰地前行

在这场与城市转型的潮流中,耿彦波选择了用文化重构大同的魂。对于大同这座一直靠着煤炭、靠着重工业发展的城市来说,它的转型不是耿彦波自己的想法,而是时代的殷切希望。对大同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个美好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家乡更有自豪感,但城市应该怎样走、走向何方,没有人清楚。所以百姓的质疑:“光靠建城墙就有文化了?”这是百姓的担忧,也是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

用文化建设大同,是一个文人市长的情怀。但文化建设不可能短短几年通过建城墙、买几个文物就打造出来,耿彦波是在为大同找一条出路,至于这路对大同是福是祸却未可知。

耿彦波透支了大同的30年财政收入,开创了一个中国最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但这个建设却是昙花一现,片尾耿彦波调任后,字幕提示:“……新的大同市市长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耿彦波在任时的施工项目很多已经停工。”大同突如其来的造城与戛然而止中,我们应该反思在我国的体制下,政策的执行是否缺乏长期的规划和延续性问题。一个城市的命运不能被一个市长握在手里,而是应该建立完整的体制和保障措施。

四、拆迁中的中国:一个利益的角逐场

大同是中国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一直都着重发展重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到21世纪初,很多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失业人口增多,生活环境质量差等众多社会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揭开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序幕,整个中国都面临着转型的巨大难题。

在没有经验可以走的路上,耿彦波领导下的大同当然具有代表意义。这个意义不能放在经济、政治等现行体制下衡量,而是放在历史中放在时代下,去看到一个人和一个城市为前行所进行的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用半个世纪的经济超高速发展迅速崛起,而快速崛起带来的贫富不均,让一部分人有巨大的心理落差,并且房价的上涨让拆迁成为一夜暴富的方式时,对拆迁的认知不统一也造就了社会矛盾。

拆迁的本意是为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是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环境,而在中国却成了一场利益的角逐。政府眼中的拆迁是为了自己所认为的新发展,百姓眼中的拆迁要不是一夜暴富,要不就是无家可归。

纪录片的作用在于真实记录,反映社会百态以求给人启发与思考。相比于《中国市长》这个篇名,《大同》更贴合主题,它展现的是一个城市转型中必经的阵痛,而非一个市长的鲜明个性。如果仅从一位市长的政治角度去分析这部纪录片,就枉费了作者处心积虑展现给我们的各个细节,也低估了这部片子应有的现实厚重感。

猜你喜欢

市长百姓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百姓看家“风”
角度不同
人啊
市长先生
市长给我娘送礼了
市长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