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0-01-17郑永兰许泽宁
郑永兰,许泽宁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背负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而且要进一步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愈加凸显,一系列具有尝试意义的教学模式被提出,其中尤以参与式教学模式最具针对性。从广义上来说,在我国的教学思想史上,很早就有类似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众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现代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最早的运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从国际援助中提炼而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学培训方法。在这种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体系变得更加完备,而参与式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调动所有主体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和需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发展脉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全国最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1987年由浙江大学开设。1995年,按照《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教育部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随后,原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也下发相关专项文件。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从少部分高校的特色选修课程,发展成为所有普通高校都开设的选修课程。而到201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有关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保证覆盖全体学生。从选修到必修的变化,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要求对新生开设2个学分、32—36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开发建设相关在线课程,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为全体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和教学交流座谈,并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课程采用的教材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在授课中针对农业类高校专业特点,辅以相关特色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上,尤为重视学习、情绪、生命和人际交往等热点问题。在考核形式上,选择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进行开卷考试,试题设置为有标准答案的简答题和开放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论述题两类。在试卷题型的设置上,既保证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综上,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和开展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联系,并有一定的课堂互动活动,教师主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上的有益尝试。但仍具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性质决定课程要将传授知识、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而目前所采取的大班统一教学的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讲授大量知识经验,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却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认知、调适和发展等技能方面作用有限,也很难使引发学生拥有真实的心理体验,课程的渗透性有限且针对性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依旧被视作一门传统意义上的、需要以考试进行考核的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失望和抵触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分析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实现课程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需求分析。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怀有需求和期待的群体主要有三类: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希望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入学新生做基础的无差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情况,普遍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同时在评价和督导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锤炼和建设相关教师队伍,保障课程授课质量和效果,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教师希望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0-2017)中仅篇名中包含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文献就多达5621条,但包含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的文献仅有88条。研究的缺失意味着教师有更多机会尝试新教学模式,同时对新模式的需求较大。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具有实用性,能在他们适应大学校园的过渡阶段发挥更实际作用。相对于心理咨询服务,他们更期待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得到基本的健康指导,培养健康心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而对课程本身,他们期待以最小课业压力和最大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多方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共同推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不仅能满足各方需求,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的切实改变和突破。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典型应用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西方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架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层次研究逐渐增多。我国对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同样开始走向对参与式教学的涵义、理论基础、特点和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一些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为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非常有参考和学习价值,尤其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现实障碍,推进参与式教学在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推广与普及。学者们从不同侧重点对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分析,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向:
一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展的准备。陈时见、谢梦雪(2016)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把“为学生”转变为“与学生”,把“被动出席”转变为“主动融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师生共生[1]。张广兵(2010)从兴起、价值、实施三个角度介绍参与式教学设计应当如何进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颇有启发和借鉴意义[2]。
二是课程开展。课程开展是实现课程目的的最主要和核心的阶段。姜波(2017)通过 Bloom的意识领域分类系统的检验,提出五种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游戏法、科技法、合作法、辩论法和模仿法[3]。顾玉军(2008)针对“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种有效对策,即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的认识误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4]。杨萍(2015)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节点和具体操作的措施[5]。尹文芬、李余良(2013)提出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有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以及网络参与式教学等形式[6]。
三是课程反馈。课程结束之后,要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来考察课程的效果,发现影响课程效果的因素。吴彩虹(2016)提出以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参与受益度三个指标来反映学生参与情况[7]。吴海荣(2011)认为学生的个人背景,学习环境中的心理体验、教学表征和教育政策都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8]。尹静(2016)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从调研、学生参与备课、丰富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参与命题、参与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参与和学生对课程的反馈[9]。
综上,围绕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开展和反馈三方面都已有一定研究成果可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践中参考应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采用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为参与式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契机。因此,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典型应用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一定分组原则将大班拆分为多个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组内成员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在每个小组中选推一到两名负责人。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需要其成员合作完成的课程任务,并以多种形式鼓励小组在课程中分享成果,还可以组织不同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进一步提升小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在课程的考评中,将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纳入考核。较完整大班而言,小组学习和活动的形式显然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间和表现机会,更容易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关注组内成员关系,监督小组运作,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
2.团辅活动
团辅活动是参与式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工具。围绕着教学目的设计合理的团辅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如经典的“同舟共济”游戏。“同舟共济”游戏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们设法在逐渐缩小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人。这个游戏中需要参与成员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共同制定应对策略,还要求成员们在面对失败时互相包容理解,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再如团体沙盘游戏,教师组织学生以沙盘展现自己的世界观和故事,同时鼓励参与成员进行相互评价交流,尝试理解同伴布置沙盘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间的友谊,也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被理解和理解他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借用一些设计成熟的团辅游戏,还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引入例如积分、任务、奖品、排行榜等游戏元素,开展诸如“用绘画表达情绪”“成语接龙”等课堂小游戏。团辅活动需要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综合理论予以支撑,需要在设计上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方能实现更好效果。
3.情境体验活动
实际授课情况表明,大学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恋爱等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颇受关注。教师围绕这些主题,通过创建相关情境,将大学生引入到不同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情景的具体再现要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要尽量具体、可控,降低学生融入情境的困难。在整个情境体验活动中,不止关注于使情境中的学生受益,帮助他们在情境中投入、表演,发现和拥抱最真实的自己,对自己有更深入了解,完成团队磨合和进步,同时要让其他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的学生作为观察者,观察情境中他人的表现而反思自己,为情境体验后的心理分析做好准备。在情境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收获更为真实和深刻的感受,体会心理知识带来的乐趣,掌握心理调节和发展的技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存在问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施步骤
图1展示的是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践,总结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完整教学流程,包含课程设计、展开到结束后反馈等步骤和要素。目前小组活动、团辅活动和情境体验活动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典型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课堂本身而言,这些应用只是嵌入课堂教学而未能融入其中,学生的参与也主要集中在课堂实施阶段。在南京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探索中,已有典型应用的不足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实践中将学生参与的阶段提前到课程设计阶段,使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准备、课程进行和课程反馈中都得到体现。同时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参与形式。图1 清晰反映出在流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两个重要任务,而在实践探索中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每一项任务完成都有所指导。
图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完整教学流程
在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之前,教师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使他们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详细介绍将会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在课程设计阶段,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待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据此有针对性地拟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详尽设计,酌情采纳学生提出的相关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活动设计,提前查找课程相关资料,预习和准备课程内容,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提前详细了解课程。在课程开展中,教师营造良好参与氛围,使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主动选择参与其中。具体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一些教师选择鼓励学生参与特定章节或者具体专题讲课;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中组织集体团辅活动,或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在课程反馈阶段,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复习,回顾完整的课程,对课程做出评价,从评价中总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经验。反馈不仅是针对课程提出建议和要求,同时开展师生互评、组内互评等,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检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参与其中的两类群体,而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控制课堂节奏的依旧是教师。大班教学情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目前首先要设法在大班教学的前提下,依靠教师去推进参与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想参与但没有可参与的途径;二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意参与。这两种情况的解决路径是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对面临的情况有准确的判断。面对学生想参与而没有可参与的途径时,教师要开辟新途径和拓宽原途径。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引进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多有难以适应之处。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单是指课堂上的授课,同时包括课程的准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反馈。实现课程长远发展和不断自我更新需要较长的时期。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参与实施框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带来的新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改的实践尝试中,发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是教学理念之争凸显。在参与式教学模式解决了教与学之间、师生之间矛盾的同时,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影响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根据和相关授课教师的交流,可以判断目前出现两种侧重不同的教学理念,一种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的解答,另一种重视学生心理的分享和成长。虽然重视对问题和困惑解答的教学理念常被视为略消极,但因为问题导向带来的实际效果更突出和有效,被更多专职教师所接受和推崇。而第二种观念更获兼职教师尤其是以辅导员队伍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教师支持。除课堂外,他们常以其他身份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养成重视和引导学生分享心理收获和期待的习惯。他们更希望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帮助他们寻找未来出路。
二是课程特点和参与式教学原则的磨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教师担心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将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大班教学很难对每个学生充分关注和指导,同样未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参与式教学模式可能流于形式和表面。如何将必须要系统传授的理论知识以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是课程特点和参与式教学原则进一步磨合之处。
三是与参与式教学模式配套的教师队伍尚在成长中。原有的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经验,但在如何进行参与式教学上,并无太多经验可言。教师需要解决学生在讨论、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甚至冲突,并能掌控局面,将其转化为引导学生正向思考的时机。新入职的教师缺乏基本教学经验,没有“领路人”很难驾驭参与式教学模式。而老教师更习惯于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长期准备的教学内容,不愿意在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中投入过多。此外,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教师仍希望自己是讲述者,学生是倾听者。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融合与发展
无论是问题解决式的教学理念,还是共享发展式的教学理念,共同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和更好地成长。只运用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局限性,两种教学理念通过融合发展,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用最大化。对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同时教师应更重视和学生的分享,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启发学生思考和成长。对于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更多关注,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管理活动,促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深入互动合作,在互动体验过程中达到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课程原则和教学模式原则的重构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和安排的原则将会与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趋向自然和灵活,根据班级特征、学科特征、教学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教学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案,避免给各方尤其是学生增加过多负担。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和参与式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情况,同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营造平等包容的教学氛围,注意分层分类设置符合他们特点的舞台为他们提供机会和选择自由,及时肯定参与的学生,也为未能参与的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成为一门将解决问题和预防保障性功能相结合的课程。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实行参与式教学模式,需要培养一支具有崭新教学理念的教师队伍,懂得参与式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既不采用填鸭灌输的方式,也不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这支教学队伍中的教师理论素质过硬,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对课程节奏的把握收放自如,能够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通过教改项目,项目组成员中的青年教师,初步掌握了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一步将以点带面,对整个教师队伍产生影响。在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定位中,既要看到教师和学生各自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两者作用的不同。参与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师生关系有别于传统的教育与被教育、讲与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助的、共同成长的协同关系,这种关系的主要营造者是教师,师生共同成为积极参与者。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目标在于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过于课程化、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让课堂中所有大学生受益,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简单到复杂地学习不同阶段的心理调节方法和知识,促进学生在个性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帮助教师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解决目前教学矛盾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双重目标。而探索更加完整有效的高校心理课参与式教学模式和方案,要整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力量,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和经验交流总结,在做好试点的基础上实现推广。在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培养教师队伍过程中,不断发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典型应用,解决参与式教学模式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一步调整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最终实现高校心理教育研究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