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智慧视角下的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2020-01-17王晓帆翁殊斐秦昊林

广东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潮汕公园智慧

王晓帆 翁殊斐 秦昊林

生态智慧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集合和对自然生态学习的产物,是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领悟和积累的生存与生活智慧[1],是在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感悟基础上成功获得的各种生态实践能力[2]。其本质是人与生态和谐或平衡的哲学,结合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用科学知识与道德规范指导技术和实践活动,最终给出指导行动的规范、规则和价值观[3]。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中的特殊地段,既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价值,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时代特征,更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和生态智慧。在当今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滞后的阶段[4],城市中的历史街区逐渐泯灭于现代化、经济化洪流中,使城市逐步失去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特色[5]。而历史街区对当代城市的新技术与生活模式的渴求日益高涨,可促进生态理论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融合[6],因此利用生态智慧对历史街区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为例,从生态智慧角度探寻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方法,以期对未来生态实践提供新思路。

1 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概况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坐落于北回归线上,小公园历史街区位于城市西边,占地约40 hm2。该区域以街心小公园纪念亭为中心,四周为环形分布放射性路网,集欧陆和南洋风情于一体的骑楼建筑群,构成了汕头小公园开埠商区的城市风貌[7]。

小公园历史街区是20 世纪初潮汕华侨打工经济回流与外商投资共同推进城市化的结果,承载了独特的城市记忆和侨乡文化。但随着城市中心的逐渐向东转移,小公园街区慢慢被遗忘,建筑日渐老化,环境质量下降,大量居民搬离,失去了街区生态活力和历史文脉延续和传承。

2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

生态智慧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2],我国远古时期便有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思考。在这种语境下,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结合技术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智慧思想。

2.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人与生物、空间、环境等对象的生态互动,要求人注重观察,强调人与自然相处的动态平衡。即探究自然的发展变化与人类不断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间协调共济的一般规律,指万事都以规律出发、以自然为基点进行思考,便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用心体会便能深刻认识自然的善性,与自然相互联系依托、相互映射,实现自然与人的统一[1]。

2.2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在人道、地道、天道上均遵循自然的原则,说明事物的形成和形态都有自然的理由,每一个场地都存在自身潜在价值[8]。其宣扬发现场地潜在特质延续性,并进行增值和升级,赋予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强调对万物的仁爱,对天地的尊重,所有的事物应该得到珍惜和保护,在使用中的得到重视和提升。

2.3 经世致用

致用、笃行是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经世致用是一种重视实务、排斥虚华的思想,指面对现实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运用现有材料和知识为实际问题服务,强调关注现实,注重调查研究,提倡参与,求真求善,旨在培养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切[9]。经世致用作为一种社会改造的思潮应用于现代生态,强调将外界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将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糅合其中,建立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10]。

3 生态智慧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转译

3.1 空间的优化与再利用

作为开埠时期汕头商贸的核心区域,小公园街区的建筑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骑楼建筑群组及环形城市格局。但历经百年沧桑,大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变为危房,独特的建筑艺术也在不断消逝,部分民居遭遇到盲目拆迁等传统改造的打击。

在前期介入的过程中发现,执行前的充分调研有利于全局掌握街区风貌,了解时间和城市精神在街区中的映射。从宏观上认识骑楼和潮汕民居建筑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现实积淀,落实具体的街区空间再规划、建筑单体修复,可以更好地提高街区的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次更新中的建筑群体和外立面均基于设计师和修复人员成熟的技术和对场地的理解,按照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原有的形态重新建造,同时最大限度保持街区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貌[11]。先判断墙体批荡分化程度,后进行清理,在铲除空鼓、剥落的批荡层时,重点关注批荡维修部分的新、旧墙面灰衔接处应,减少更新墙体对街区建筑风貌的破坏。更新的技术上尽可能道法自然,在原洗石的用料、配比上均使用原有的配比,在整体维修完成后进行退旧以统一色调,使更新的建筑与原有空间融为一体。恢复其原有“下店上宅”的传统商住合并式建筑布局形式,在延续其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文脉的同时,增加街区的商业服务功能,刺激街区内经济发展,确保街区与城市整体的协调统一。另外,在街区内规划“开埠文化游”,结合街区内原有的放射形路径,开发巷道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通过在步行道植入代表潮汕文化的民俗活动,模拟展现历史上中西结合的骑楼街繁荣商事的景象,为市民和游客展现潮汕特有的商埠文化历史街区(图1~2)。通过对场地的优化与再利用,调整原有的人与建筑之间的矛盾[9~10]。从实际出发,有亮点地为街区注入新元素,既达到吸引人流的目的,也帮助投资方和市政部门收回成本,延续改造项目资金链,使保护和更新项目可持续进行。

3.2 环境的保护与提升

除了街区建筑外观的修复和整理,对街区内部的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整治。街区中的植物树龄不均,大多分布于坊巷内小道旁、墙角、破旧庭园内,或附着在古屋墙壁上形成垂直绿化。这些植物作为遗留历史产物见证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沉浮兴衰,早与街区的建筑相融一体,在长年的磨合下形成了特有的景观形式和意境美。因此在前期的调研中筛选出建筑结构无危害的植物,维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尊重自然和历史在街区中的印记,保持历史街区原本的整体性。

除了从自然环境的改善,在更新过程中也关注小公园街区的文化环境优势,关注收集和梳理街区内居民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化历史的记忆以及特殊文化喜好,关注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满足街区居民与自然环境互动的需求,构建人身心以外的和谐,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因此也促成对街区内荒废已久的西堤公园进行复建,利用植物围合的方式塑造公园内部的绿化空间,采用凤凰木Delonix regia、榕树Ficus microcarpa等本土树种围合树篱形成屏障,形成独立的园林空间。公园内部种植有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龙 船 花Ixora chinensis、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等花色艳丽、观赏期长,充分体现岭南人热情性格特点的植物。在海滨亲水带附近也设置水生浮岛,为老城区增加绿色碳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体现更新团队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在植物的配置和选择上也多使用潮汕地区本土植物和特色植物,如被当地视为吉祥、辟邪的石榴Punica granatum以及具有“仙气”的小槐花Ohwia caudata等植物,遵从自然选择,营造浓厚乡土氛围的同时,基本实现低养护园林设计。改造后的西堤公园,绿植环绕,面朝大海,让人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野趣的同时,享受滨海城市特有的海滨风光,唤醒潮汕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记忆中的美好感受。

对历史街区环境更新直系民生,在保护和更新期间也发现很多住户自主参与投入更新工作,利用具有岭南特色的盆栽植物和花坛对自家阳台进行绿植布置,方便灵活地美化街区,丰富街区内空间层次趣味。公众参与的增加,对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2~13]。

图1 改造后的街区道路

图2 改造后部分居民楼细节

3.3 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传统事物是历史在场地中留下的生命历程,是自然的印记,需要检视传统事物的消失和解体。20 世纪末,港口优势和侨乡资源优势使得汕头被列入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而小公园街区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汕头开埠历史文化。但由于外部的破坏加速其内部老化,街区快速衰退,使其原有的文化功能、社交功能几乎消失殆尽,进而失去了对其文化延续空间的传承和保护作用[14]。另外,小公园历史街区毗邻城市新区,“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也淡化了其原有的韵味和魅力。

只有空间的优化和环境的保护是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智慧强调人理解环境,尊重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并要求应用生态知识和共情力解决问题[15]。因此其引导的更新是一种恢复和再生的过程,展现文化丰富的可能性,不仅是保存和保护,更是对失去的文化丰富性的恢复和延续,为公众重新展现潮汕地区的开埠文化和侨乡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汕头的城市记忆。在西堤公园设立了第一个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进一步促进潮汕侨乡文化普及,也提高公众对潮汕历史文化认同感。以“经世致用”思想融于历史街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后进行保护性展示(图3)。在更新的街区中,大量使用嵌瓷这一传统工艺和非文化物质遗产,塑造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景观;在老妈宫、存心善堂等处都可进行潮汕传统手艺展示[16]。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对居民的人文关怀而创建的,旨在恢复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

4 讨论与结论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具有对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对涉及的问题中利益与价值、审美与伦理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符合当今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17]。将其整合并转译到历史街区保护之中,是将街区物质形态被动的、静态的保护转化为对街区实体空间、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主动的、动态的有机延续与更新,也是未来历史街区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次保护和更新方案旨在保护原有城市格局,并对建筑进行修缮,文化进行延续,保证原真性的同时,重塑“百载商埠”的历史风貌。由于小公园历史街区承载了潮汕人民的“根”,保护和更新工作应促进居民和场地环境形成共生关系,为公众认可。因此未来对于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应健全公众干预机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体智慧。目前生态智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法研究仍然较少,对生态智慧思想的探索和将生态智慧思想应用于实践亦需要未来的不断探讨和尝试。

图3 老妈宫举行文化活动现场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潮汕公园智慧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潮汕牛肉火锅
在公园里玩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一见如故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