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贵阳历史名山梳理及山水观探析
2020-01-17董享帝欧静成凯
董享帝 欧静 成凯
自明代立省以来,贵州省与外交流日渐畅达。文人墨客来此游赏者,莫不为贵州的山川河谷所倾醉,挥笔泼墨。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其境内虽没有磅礴浩瀚的大山大川,但由于诸多迁客骚人来此留下佳句楹联,旧战折戟留下历史印记,加之山群相抱、胜景无数,却成就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名山。清道光年间完颜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1]中的“贵阳八景”与历史名山直接相关有五景,明清诸多对贵阳名胜的记载也多含有历史名山这一元素。可以说贵阳名山已成为贵阳市文化景观中最为突出的风景要素。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名山已遭破坏或正面临浩劫。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其躯干里的精魂,贵阳市历史文化名山亟待梳理成录,为贵阳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以此传承筑城的千年文脉。
1 明清贵阳历史名山梳理
1.1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贵阳历史名山
收录于《鸿雪因缘图记》(以下简称“《图记》”)中的与名山直接相关的五景分别是“黔灵验泉”“扶风春饯”“水口参灯”“狮岩趺坐”“图云卧辙”。此五景之所以成景,皆由于当地的山势、山形以及山中的奇观而形成。“黔灵验泉”描述的是黔灵山,“又说黔中山,兹山为最灵。惟有效灵者,乃已灵得名。”①引自清代贵州巡抚乔用迁《夏日登黔灵山赋诗言事》。黔灵山因灵气得名,而以圣泉而闻名,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颂咏佳句。“扶风春饯”中的扶风山又名芙峰山、螺蛳山,因其呈螺旋上升之势而得名。清代郑子尹《游芙峰山》云:“芙峰山,在城东,插天一朵青芙蓉,上下蜂房著芙足,看来车马如游蜂。”可见当时的扶风山已是当地百姓与外来游客乐于拜访游玩之地。“水口参灯”与“狮岩趺坐”都以铜鼓山为主景进行记述与作图。明万历年间郭子章《黔记》[2]有云:“城东二里,有铜鼓山,高百余仞,山半崆峒,常有声如铜鼓。相传为诸葛武侯藏铜鼓处,景云‘铜鼓遗爱’即此。”铜鼓山历史久远,可追溯三国。“图云卧辙”描绘的是有着“黔南首关”之称号的图云关场景。图中内容展现麟庆赴湖北任巡抚,其官吏百姓送行至图云关场景,画中山脉正是有着飞鸟之势的飞凤山。其余三景“甲秀赏秋”“翠屏放牛”“黔疆阅武”,虽不是直接借托“山”这一元素而成景,但山在画册中也都有显现,往往成为背景,使画面更为辽阔深远。通过山形的画法与实际位置比对可发现,“甲秀赏秋”插图中作为背景的山为扶风山、东山与照壁山(相宝山)。邹一桂的《山水观我》册收录了东山与照壁山胜景①引自清代邹一桂《山水观我》册,现贵州省博物馆藏。。图中的东山孤峰耸立,挺拔高峭,与周围绵延山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主峰地位(图1)。照壁山又名相宝山,其山顶平斜,从老贵阳东门北望如一堵照壁墙而得名(图2),其山中的屏山寺、石刻与石洞都颇具历史文化[3]。“翠屏放牛”插图中依山而建的贵州省布政司署所依托的山体为翠屏山。“黔疆阅武”描绘的盛大典试举办场所正是城西南里许的贵州大校场,也是贵阳城边三座狮子山其中之一[4]。
图1 邹一桂《山水观我》之东山
图2 邹一桂《山水观我》之照壁山
1.2 明万历《贵州通志》中的贵阳历史名山
在明万历年间编印的《贵州通志》②引自王耒贤等纂修的《贵州通志(万历版)》。(以下简称“明《通志》”)所载的“贵阳十景”中成景直接与名山相关的有“藏甲遗踪”“东山胜概”“狮峰将台”(同《图记》“黔疆阅武”)。其中“藏甲遗踪”所描述的是名为“藏甲岩”的岩山,因诸葛亮的部将王志擒雍阎过此地时将盔甲藏于山洞之中而得名[2]。“东山胜概”指的则是贵阳市东里许与黔灵山对望的东山。东山又名栖霞山,明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5](以下简称“明《新志》”)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嘉靖年间扩山中东庵而成东山寺,又名栖霞寺,自此东山成为贵阳佛教圣地①引自明王训《东庵记》。在明万历年间,“东山胜概”甚而成为“贵阳十景”之首[4]。
表1 明清贵阳历史名山梳理表
1.3 清康熙《贵州通志》中的贵阳历史名山
清康熙年间《贵州通志》所载“贵阳八景”中成景直接与名山相关的有“贵山耸秀”“风台踏草”“南峰脱颖”“浪涌金鳌”“栖霞上月”(同明《通志》“东山胜概”)[6]。其中“风台踏草”描绘的是贵阳观风山,传因诸葛亮部将马忠领兵于此山观测风象而得名。清代杨文照诗云:“乱草碧如烟,晴光落眼前,寺门缘路转,河势抱山圆②引自清杨文照《雨后游观风台》。”故“风台踏草”由此得来。“南峰脱颖”描绘的是贵阳文笔山(文笔峰)。明《新志》载:“文笔峰,在治城二里许,孤峰突出霄汉,铦锐如笔,拱向郡学……”郭子章在《黔记》中记叙曰:“……文笔峰,孤挺如笔,为郡暑宾山,即景云‘南崿峥嵘’,峰左又笔架山。”实际上,老贵阳除了文笔山外,还有笔架山与砚台山③清楹联大家刘韫良“笔架山”联云:“讶珊瑚搜寻千株,恰赏心赠彼徐陵,仙管枝枝高衬起;喜玛瑙输来万斛,定妙手需侬刘勰,神斤缕缕细雕成。”“砚台山”也留下了刘韫良的楹联,联云:“观奇才永弃岩阿,偏化工错费心机,铁笑六州空铸尔;嗟真赏难邀尘界,漫找紧浪夸手笔,墨怜千古惯磨人。”,加上以天作纸,活现“文房四宝”。“浪涌金鳌”指贵阳金鳌山,其名形象生动:群山相接、湖光潋滟,水边一峰似龟涌出水,活灵活现。“贵山耸秀”中的贵山具体位置虽然一直众说纷纭,但以今天贵阳关刀岩最为可靠[7]。明《新志》载:“贵州,郡在贵山之阳,故名。”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并且常以山水的阴阳向背命名城市,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此名[8]。由此可见,贵山对于贵阳城市历史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4 小结
汇总上述贵阳历史名山,从山的命名方式来进行分类,以历史典故命名的历史名山主要有:铜鼓山、藏甲岩、观风山。如今铜鼓山、观风山犹在,铜鼓山仙人洞成为贵阳的一道风景名胜,而藏甲岩已被铲为平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以山形特征命名的历史名山主要有:扶风山(螺蛳山)、狮子山、翠屏山、飞凤山、文笔山、金鳌山、照壁山。扶风山、金鳌山、照壁山尚在,且多成为著名景点,依托飞凤山而成景的图云关历史文化尚存,已成为现在的图云关森林公园。然遗憾的是,随着城市扩建,狮子山已为平地,“黔疆阅武”之盛势再无,翠屏山与清布政司署一同消失在人们视野,已不能再见昔日的“文房四宝”名山了。除此之外,还有以地理方位命名的东山、以灵气而命名的黔灵山、以郡名命名的贵山,这些山如今仍被视为贵阳名山,成为来黔必游的风景名胜(表1)。
2 明清贵阳名山成景分析
清嘉庆时期,士大夫开始盛行游记,他们勤于记录游山玩水之乐,并加入个人生平,表现政治抱负,由画家、工匠附刻版画插图,以道光间最为鼎盛。这些画工技艺精湛,流传下的书画极具观赏与后世参考价值[9]。完颜麟庆的《图记》便是应此风气而生的代表之作。以下以《图记》中贵阳8 处名山胜景为例,分别从“三远”意境含蕴与意识表达两方面探析古人的山水观(表2)。
2.1 “三远” 意境含蕴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绒而缥缥缈缈[10]。”高远侧重立面的突显,刻画山形之势;深远强调纵向的深邃,多展现深山峡谷之貌;平远较为清逸、秀丽,展现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11]。在《图记》插图 “黔灵验泉”中黔灵山岩壑深邃清秀,圣泉寺宇隐于山林,是为深远(图3);“扶风春饯”“水口参灯”着重以立面塑造胜景之奇观,是为高远(图4~5);“狮岩趺坐”既展现立面“双狮”之势,又与山间房舍、山脚牛渡河表现一种静谧幽深之感,可谓高远与深远兼具(图6);“甲秀赏秋”与“图云卧辙”以俯视的视角,一览群山之辽远,是为平远(图7~8);“翠屏放牛”中翠屏山虽只有一角,但建筑依山而建,以建筑与山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建筑内部视角仰望山颠之态可归纳是为高远(图9)。
表2 《鸿雪因缘图记》中贵阳名山成景分析表
图3 《图记》之黔灵验泉
图4 《图记》之扶风春饯
2.2 意识表达
2.2.1 天人合一的山水观
《图记》中多处贵阳胜景均展现天人合一的山水格局,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些胜景有的是早已闻名的自然奇观,如“黔灵验泉”“扶风春饯”“水口参灯”等,有的则为作者偶然发现所二次创造的,如“狮岩趺坐”。但大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他们有的以登山远足为乐,一览群山,领会自然之无边;有的以山中奇观如圣泉、仙灯洞来感叹自然之法力;有的行走山林,体验不期而遇的山中趣事,享受自然之和谐。王树声将这种探索自然风景、二次创造自然风景的过程称为中国城市山水风景“基因”[12],这充分体现自然与人的高度和谐统一。
2.2.2 山城镶嵌的生态观
“甲秀赏秋”主要描绘清道光年间贵阳城的山水、城镇、民俗风光。城与山镶嵌而生,水过城中,山靠城后,令人不由为老贵阳城的风水格局赞叹。“翠屏放牛”中的布政司署建筑格局依山而建,随山势抬起,山因建筑而成名,建筑因山而成景,两者可谓达到融二为一的境界。此二景展现的城山镶嵌之态也足以为后世所推崇、借鉴。
2.2.3 自我塑造的政治观
《图记》整书带有自传的意味,因而在“翠屏放牛”“黔疆阅武(图10)”“图云卧辙”3 幅插图中,作者麟庆都以主角的形式出现,画面表现其为官之有所为、受百姓爱戴、官民情深的场景。无论是记述还是附图,都可体现麟庆对于自我形象塑造的重视。自然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麟庆任职贵州,领略境内大好河川风光,自然能独善其身,与民为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其正确为官之道与行官之礼。
3 总结与展望
贵阳的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仅以史料中记录的明清胜景为切入,梳理了黔灵山、贵山、铜鼓山等共13 座名山,然贵阳名山绝不止于此,还应继续研究挖掘。这些名山都是贵阳城市文化的载体,其传递的古人山水意识观值得后人借鉴,包括古人发现与创造山景、重视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在山水环境中塑造自我修养等方面的意识与观念。继承与发展古人的山水智慧,重视对于历史名山的保护,构建贵阳历史名山体系,在城市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城市与名山的关系,方能全面保留贵阳的历史文化脉络,留住这些城市精魂。
图5 《图记》之水口参灯
图6 《图记》之狮岩趺坐
图7 《图记》之甲秀赏秋
图8 《图记》之图云卧辙
图9 《图记》之翠屏放牛
图10 《图记》之黔疆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