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探析我国动物园设计研究进展

2020-01-17付蒙余亮

广东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动物园文献动物

付蒙 余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越发渴望自然,动物园作为体验自然、亲近动物的一个重要媒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2]。1847 年伦敦动物园开始对外开放,拉开了现代动物园发展的序幕,社会科技的发展使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及地区都意识到动物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的重要性,动物园成为了城市居民观赏野生动物,接受动物科普知识的保护中心。中国最早对公众开放的动物园是北京动物园,创建于1906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城市展开了动物园建设热潮[3]。国家林业局于2000 年1 月编制完成了《全国野生动物园建设与发展规划(2000—2010)》,更是将动物园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4]。2014 年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共222 个。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城市通过搬迁或就地改造对动物园进行规划建设[5]。

历经多年发展,国外学术界对动物园设计研究已有较系统的方法体系。较早的是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AZA),1982 年其编发了论文集《动物园和水族馆的基础知识研究》[6],系统地论述了各类动物展示设计的要点,对动物园的交通、景观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后是Jon Charles Coe[7]讨论了关于动物园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期的Daniel B.Nuttall[8]提出需将动物作为主体进行动物园设计。此外,如何更好地进行公众教育贯穿国外动物园设计研究的始终[9~11]。由于与发达国家研究背景的显著差异,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意识到动物园在动物科学研究、迁地保护与科普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动物园设计及相关研究的热度逐渐升高。因此对当前该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聚焦于我国动物园设计研究多年来的趋势和热点,客观地归纳及探析文献数据展现的阶段性特点,展望动物园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未来趋势,为进一步拓宽、加深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电子资源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源检索相关文献,选取“动物园”“设计”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方式,发表时间为1980—2018 年,检索范围不限。通过排除重复文献及报道类等不相关内容,共统计有效文献204 篇,其中期刊论文156 篇,会议论文18 篇,学位论文30 篇。数据下载时间为2019 年3 月。

国内外学者使用的文献可视化软件中应用较多的有Citespace、Histcite、Refviz、VOSViewer 等,其中Citespace 可支持中文语言识别,能够显示一个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势,并对其演进历程进行可视化展现[12]。因此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 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其生成的可视化图形与图表,首先对该领域多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时间脉络上进行纵向比较,其次对各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横向梳理。

表1 动物园设计主要研究机构

图1 动物园设计研究文献量年际变化

2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2.1 初步统计分析

2.1.1 文献量年际变化

我国最早对于动物园设计研究的文献发表于1957 年[13],直到20世纪80 年代,相关研究才逐步展开,因此本文以1980—2018 年为研究范围。统计结果表明(图1),1980—2018 年动物园设计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为增长态势。2000 年以前每年的发文量基本为1~2 篇,文献量增长缓慢;从2000 年开始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18 年达到年际变化的最高值(27 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关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教育,业界学者积极响应,对于动物园设计的研究热度也逐年升高。

2.1.2 研究机构分布

国内研究动物园设计的机构以动物园为主,研究频次3 次以上的机构中动物园占7 个(表1),表明我国设计研究院和高校对于动物园的设计研究热度不高。从研究成果来看,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动物园,共发文20篇,远多于其他机构;其次是东北林业大学、南京红山动物园、北京林业大学。从地理分布来看,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表明动物园设计研究能力与经济水平也具有一定关系。

2.1.3 学科领域分布

通过对文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图2),可得动物园设计研究的学科角度以风景园林为主,多学科交叉。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均是从空间环境的角度进行动物园设计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篇文章以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涉及风景园林领域的文献内容涵盖宏观层面的动物园规划与微观的动物展区环境,以及两者间的设计衔接;城乡规划领域文献多为动物园整体规划以及动物园与整个城市范围关系的研究,关注较宏观的空间环境,如融自然风景区与野生动物园为一体的设计研究[14];建筑学领域文献与前两者相比,研究内容往往关注较微观的动物园空间环境,如动物园馆舍建筑或建筑周边区域的设计研究;艺术学领域文献主要关注动物园的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动物学领域文献侧重于动物生物学与动物医学的研究。

图2 学科角度分布对比

图3 1980-2017 动物园设计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动物园设计研究热点关键词

2.2 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 5.3 进行分析,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80—2018 年,时间切片Slice 为2,聚类词源为关键词(Key words),显示每个时间分割中频率前5%的关键词,运行后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关键词聚类视图(图3),其能够体现关键词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节点越大,说明出现频次越高,某个词汇与其他词汇连线越多,表明该词被越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所关注。图中与“动物园”共现的关键词最多,表明动物园的研究方向最全面。而研究“城市动物园”的学者较为关注交互设计、选址和动物福利等,“野生动物园”研究会更多关注游客、动物保护、栖息地等主题。此外,“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城市动物园”“风景园林”“生境”“游客”“动物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等关键词在图谱中整体联系较紧密,表明我国动物园设计研究的热点之间相关性较强。此外,提取出现频率3 次以上(含3 次)的关键词(表2)可看出,随时间推移,动物园设计研究的热点在不断变化。从热点关键词出现的年份来看,“生态化”“动物福利”和“环境丰容”是近几年动物园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关键词的中心度体现了其影响力,从表中可以看出“游客”“动物福利”“生态化”等中心度较大,说明这些研究热点对动物园设计的影响力较大。

2.3 动物园设计研究进展阶段性变化

利用Citespace 5.3 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谱(图4),其清晰地展示了动物园设计研究文献主题的演进及相互影响,且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按照关键词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可分为3 个阶段:

2.3.1 萌芽期(1980—2000 年)

我国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大量兴建动物园①来自中国动物园协会数据统计分析(https://wenku.baidu.com/view/9a01dce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c.html)。,但由于建国初期各项条件都较为落后,新建的多为笼养式动物园,主要目的是观赏娱乐,只有少数几家动物园发挥了研究作用[3]。20 多年间仅发表文献27 篇,增长速度缓慢,研究重点为动物园整体规划和馆舍建筑基本形态等方面,因此在初步研究阶段,只有“动物园”“馆舍”等关键词出现。从研究学科来看,以建筑、规划、风景园林3 大工科为主,文章内容以介绍国外优秀动物园项目和定性分析为主[12],探讨先进的国外动物园设计理论,多研究动物园馆舍的设计方法与理念[1,13]。总体上研究内容单一,研究层次较浅,处于动物园设计研究的萌芽阶段。

早期的动物园规划设计较多按照人—花园—动物这一主线或“七分环境,三分动物”的创作基调[15],无论从整体规划、游览序列还是展出方式,均突出人的视角,旨在使游客获得最舒适的体验,还未意识到动物园首先应该是野生动物的“家”。此时的动物园营造设计研究引入了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风景园林师乔恩·柯(Jon CoE)与格兰特·琼斯(Grant Jones)提出的“沉浸式”展示理念和建造方法,对我国的动物园馆舍设计提出了一些宏观建议[16~17]。另外,本阶段的研究虽谈及动物园的丰容,但都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18~19]。有部分学者提出动物园要完成动物保护教育的历史使命,需实现其布局与建设合理化、管理人员专业化、濒危动物特保化、动物饲料科学化等[20],这些理念为探索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3.2 探索期(2001—2012 年)

图4 动物园设计研究关键词时间序列图谱(图右为方框部分放大图)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建设和动物园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城市动物园搬迁至郊外,新建野生动物园。因此“野生动物园”“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等关键词出现较多,以及新建动物园涉及的“绿化”“栖息地”“展馆”“选址”等关键词陆续出现,这为之后的场馆生态化和动物福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文献量稳步上升,共计82 篇。研究视角开始从宏观的整体规划向微观的展区环境设计拓展,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化。在设计实践上也有所突破,从“笼养式”向“壕沟式”,后又逐步向“沉浸式”展区发展。5 大学科领域对动物园设计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研究方法由定性的介绍性阐述向量化分析转变。

此阶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设计研究从单一的考虑游人感受,逐步向“以环境为载体,动物为主体,人为客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换[1],开始重视环境丰容、动物保护、动物行为、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21~22],文献质量较高。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动物展区从简陋的笼舍陈列到游人沉浸观赏,再到模拟原栖息地生境营造,完成了“人为主体,动物为客体”到“人为客体,动物为主体”的转变。动物学领域的学者在这一阶段总结了展区环境丰容设计的内容与步骤,论述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23~24]。而环境丰容涉及的植物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源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学者,其普遍认为动物展区的植物种类配置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应结合不同类型动物的原栖息地特点来进行设计[25~26]。

对动物园设计的评价研究在此时得到快速发展,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了深入分析。如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其行为变化来反映展区设计的合理性,例如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馆舍面积及其设计对动物繁殖期特殊行为的影响[27];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动物园环境解说系统进行评估,发现解说牌设计的好坏对游客认知程度影响最大[28];还有从游客体验、动物生活和员工使用3个角度建立展馆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方位分析所有的使用群体因素[29]。设计评价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问卷调查与观察记录法的应用较为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从更多的视角切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将会使动物园的设计评价更为科学和全面。

此外,这一时期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康兴梁[30]、叶枫[31]、吴俊[32]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动物园的选址及规划理念、总体及分区规划、景观环境、动物种类、解说展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动物园规划设计理论方面的空白,后面的研究者们均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

2.3.3 快速发展期(2013—2018 年)

这一阶段动物园总体建设数量并未发生变化,社会各界对提高动物福利与动物园保护教育职能的呼吁,使动物园建设从追求数量变为追求质量。从文献量的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此阶段动物园设计研究全面展开。但研究区域仍集中在发达地区或省会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动物园涉及较少。

“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以环境为本,使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已经被作为动物园设计研究的准则[33]。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不仅完善了整体规划设计、环境丰容、展区生态化等研究,相较于萌芽期和探索期,此阶段各领域学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对科普设施、解说导示系统等围绕公众教育展开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平面设计的理论角度出发,关注解说媒介的材质、色彩、造型、工艺等人性化方面的设计,使游客更好接受宣传教育[34];以建筑空间的视角出发,从路径、空间连接、人流等方面清晰梳理了动物园解说系统的空间逻辑与结构[35];基于动物学特征研发动物检索图,有效促进公众主动观察和学习动物科普知识[36];通过对游客的观察记录,分析评估游览路线、设施位置、展出形式等解说导示系统的合理性[37];新 媒 体 技 术[38~39]、VR 技 术[40]、数字媒介技术[41]等高科技也被广泛运用,以构建适应科技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信息可视化解说系统;开展“动物课堂”“自主探索”等科普项目设计研究[42~44],推动动物园公众教育迈上新台阶。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分析收录于中国知网近40年的200 余篇相关文献,概括出动物园设计研究进展的特征:1)文献量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研究热度逐年升高,尤其在2018 年发文量迅速增加。2)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各大动物园机构,高校和研究院所相对较少,研究区域也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城市较少涉及。3)学科领域以风景园林为主,城市规划、建筑学、动物学、艺术学为辅,各学科根据其自身特点研究视角各有侧重。4)研究进展呈3 个发展阶段:萌芽期以介绍、学习国外理论和优秀实践案例为主,设计研究仅从人的视角出发;探索期开始初步形成我国动物园设计研究的脉络特征,从单一的关注游客体验逐渐向以动物为主体转化;快速发展期研究体系逐步完善,“从动物的原栖息生境出发”成为设计研究的基本原则,动物福利、公众教育等重点研究方向突出。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动物园设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脉络。但未来仍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动物园设计的基础研究:

1)方向上,随着动物园设计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需更多关注细节及技术探讨,如动物展区细部的设计方法、环境教育解说系统设计等,使研究维度更丰富多元。

2)内容上,首先在宏观层面需继续聚焦提高动物福利、公众教育等;其次在微观层面应紧跟学科发展,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理念,例如加强大数据[45]、互联网新媒体技术[46]分析,对游客体验进行优化设计,以及将自然与环境教育活动嵌入动物展区中去等。学者们应及时对这些新技术及理念与动物园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3)广度上,一方面应强化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动物园的设计研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动物园需拓展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动物园的设计实践资源与科研机构的专业设计理论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应扩大研究区域,目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动物园建设较为领先的发达地区,对中小城市的动物园关注相对较少。

4)深度上,动物园的设计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目前虽已形成多学科参与的研究体系,但各学科之间还缺少相互合作。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可以避免单学科的专业局限,使动物园设计研究更加深入,不断丰富动物园设计研究的理论内容体系。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动物园文献动物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最萌动物榜
我家的动物园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