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楼的“变”与“新”

2020-01-16孙梦

商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头村石河艾草

孙梦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镇都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我们一直不停地努力,就是为了离开那个叫作‘家乡的地方。”曾几何时,农村与城市的发展隔着一条鸿沟,要想跨过这条鸿沟,人们只能离乡、奔向大城市。

近年来,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让乡村得以振兴。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也悄然实现了乡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厦安村入选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石河头村和纪家店子村入选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现在,乡镇的命运开始逆转,小镇青年们正在重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返乡创业的甜头

7年间,自家饭店从最初的4间瓦房发展到最多承纳80人就餐的独栋二层洋楼,80后、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厦安村村民逄淑刚可谓尝到了返乡创业的甜头。

在返乡之前,逄淑刚和妻子一直在青岛一家水产公司打工,跟衬里许多同龄人_样,出外打工是他们当时最好的选择。“以前村里和镇上的工作选择不多,家里也没钱创业,只能到外面打工,但没想到一出去就是10多年。”当时,夫妻俩每年收入只有几万元,出门在外不但照顾不上家里的老人,而且最难熬的就是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

“从水产公司辞职后,我开始在镇上跑运输,结交了不少同行,那时我们愁的是到了饭点去哪儿吃饭,周边没有可口的饭菜。”彼时的逄淑刚想干脆自己在村里开家饭店,只不过他没料到这一想法遭到了全家的反对,亲朋好友都跑来劝他,村里人吃饭的习惯都是自己做,谁会去饭店吃饭。

“只有妻子支持我的想法,我们就用自家的4间瓦房办起了饭店,最初我们店只有7张桌子。”逄淑刚说,出人意料的是,饭店建成初期生意就很红火,随着村里人越来越富裕,到我们店里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7张桌子很快就不够用了,很多村民只能在门口排队等待就餐,饭店扩建成了刚需,甚至有不少村民还要求饭店最好还能承办红白喜事。

在逢淑刚看来,饭店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一方面出于满足村里人的需求、被大家推着往前走,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既有入眼景观、又有走心文化的高品质美丽乡村。“谁能想到现在的二層洋楼饭店在三年前还是座猪圈,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才同意将这块地用作扩建饭店。”

逄淑刚的妻子说,“回家的感觉真不错,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业,又能在家陪伴父母孩子,实现真正的团聚。”

美丽乡村,缩小了城乡差距

“10多年前,我们村是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冬天一刮风黄土漫天飞。”现年75岁、曾任石河头村村支书的张砚珠说,“当时,村里劳动力都外出谋生,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幼妇孺。”

再美的乡村,也架不住人才流失和空心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河头村的命运迎来了改变。石河头村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利时机,新建了社区楼和村民活动广场,对村前河道进行了治理,解决村民用水,并修整了2000米环村路,解决村民出行,修砌排水沟、胡同硬化以及村庄绿化,同时安装监控、路灯等设施。2019年石河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得益于张家楼街道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许多村民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张砚珠有些自豪地说,“这几年,很多村民都是往回跑,在村里、镇上就业。”

张砚珠带着记者参观了村里的精品民宿屋。据了解,依托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石河头村整合村内20余处闲置房屋和300多亩土地,引入了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整体的规划开发,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民宿,并将在今年年内建成营业。张砚珠表示,“这些民宿屋马上就可以入住,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也是越来越富裕了。”

而逄淑刚所在的厦安村,从2019年初开始引导村民种植艾草,大力发展艾草产业。“村里种植的艾草是专门引进的大叶香艾,这种艾草一年能收获三茬、可以入药。”张家楼街道宣传统战委员张胜男给村民算了一笔收入账:以前张家楼街道农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即使不计算劳动力的投入,仅仅除掉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费用,一亩土地一年的纯收入不到1000元。而种植艾草节省了化肥、农药的投入,每亩地一年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提高了一倍多。

逄淑刚早早地入股了村里的艾草产业,“今年厦安村艾草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00余亩,我们正在筹建艾草加工厂,村里的艾草产业将形成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未来,我们还要积极开展艾草为主题的健康养生游、民俗观光等项目。”

返乡,小镇青年的另一种人生选择

风景、文化、历史、美食……当谈起家乡之好,人们的话语间总是充斥着骄傲自豪之情。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镇都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无论是基础设施,抑或是政策规则、营商环境,这些看得见的发展,都给青年人返乡创业提供了助力、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青年返乡不仅大有可为,也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农村经济业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2019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显示,超过50%的小镇青年都曾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生活过。但在平均坚持3年后,约有一半的小镇青年会选择返乡。这一数据的背后正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农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前,大家扎堆跑到大城市打工,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如今,小镇青年回流返乡的理由依然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里有更低的房价、压力更小的工作、更多可供谋生的机会、更悠闲的时间……

80后、王家洼子村村民王芬学和妻子、父母一起创建了“八零小伙休闲农场”,这家位于张家楼街道开城路纪家店子村的农场在近期刚刚接待了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王芬学在外打工10多年,在采访中提到之前什么工作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我们家过去在村里也是万元户,后来家里的钱都用于给老人治病,没读完初中我就辍学出去打工。”王芬学说,“当年我的父母靠养猪在村里发家致富,所以我选择了返乡创业,我相信在这里我也能致富奔小康。”

王芬学带记者边参观自家农场、边向记者描述他对休闲农场的规划,未来这里会有餐饮民宿、花海种植景观、水上乐园、儿童娱乐区……目前,“八零小伙休闲农场”开设了采摘园,拥有温室蔬菜、草莓、葡萄、蓝莓、火龙果、百香果等水果10余种,生态大棚16间,生态餐厅15间,户外拓展场地纳客量300多人,成为了西海岸新区旅游新去处。“我、妻子和父母四口人经营这座农场,年收入差不多能达到180万元,比在外打工的收入高多了。”

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类似王芬学、逄淑刚这样的返乡创业故事还有很多。在“不发展就是退,慢发展也是退”的现实面前,正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张家楼才有了崭新的面貌。

村貌变了,产业也有了大发展。据悉,张家楼街道规划建设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乡村产业振兴集聚区,签约落户了12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基地,构建“龙头企业+特色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为重点,打造形成了“画乡达尼、艾润厦安、薯香桃源、红色石河”等一批特色产业村、精品旅游村,并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在张家楼街道,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有了回乡创业的人生选择。

猜你喜欢

头村石河艾草
乡村共富密码把“迷你马拉松”办进村里青山头村:擦亮体育特色“金名片”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万亩草场
艾草
艾草青青
回乡记(外二首)
艾草飘香的村庄
蒲石河电站#1机组定子绕组安装工艺浅析
蒲石河发电电动机定子铁心拉紧螺杆结构改进
石河村的两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