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成为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2020-01-16杨宏梁
杨宏梁
[摘 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浪潮,经过几年改革的洗礼,在历史教学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都有所提高,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不足,以致历史教育偏离本位,失去活力,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要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启迪心灵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一去不复返了,历史老人离我们现实的距离愈来愈遥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当我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努力梳理一条条历史线索,想唤醒那沉睡的记忆,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时,对学生来说这一切太遥不可及,他们只会死记硬背,背枯燥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和影响,去应付一次次考试,这不是学生的悲哀,而是历史教师的悲哀。正如钱承旦先生所言:“历史是会说话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跨越这道无形的障碍,穿越这重重迷雾,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感受它的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独有的魅力、情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尝试一些启迪学生心灵的做法,现在把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在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启迪学生的心灵
面对枯燥的史实、史料,怎样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乐于接受,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情,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角度,创设历史情景,同样的问题,在情境中就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在学习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主题等内容时,如果只把这些问题都交给学生,他们只会机械地看书,去找答案,而对于内容他们不会过多去关注,而当我们设置一个模拟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出席万隆会议的记者,请你根据所了解的信息做一个现场报道。”学生以记者身份介绍万隆会议的概况,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历史学习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在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去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了解会议概况,完成学习目标,这样取得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其中的奥妙,在情境中心灵得到升华,受到启迪。
二、在愉快的氛圍中快乐学习,启迪学生的心灵
传统课堂一问一答式、死记硬背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双方都疲惫不堪。而现在我们在努力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感觉上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期待。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大胆开拓,与时俱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要平和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尊重、信任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看到教师不再畏惧,让教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愿意与教师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想法。
从上课伊始的导入,教师就费尽心思,如利用歌曲、谜语、谚语、视频、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演历史课本剧,创作历史歌谣,在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释放潜能,放飞心灵。
三、学习历史人物高尚品质,启迪学生的心灵
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你们觉得学历史有什么用?他们多会回答能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纵横古今,能知古鉴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重蹈历史覆辙。但能回答出教会我们做人的却并不是很多。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无私无畏、忠于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好历史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分,以他们为榜样,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在学习新中国外交史时,我开展了周恩来快乐故事会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智慧的故事,既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还根据班级学情,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给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感受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之情。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鼓舞我们后人继续前行,我相信有伟大人物的指引,学生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更高的理想,更加坚强,会走得更远。
四、巧借历史故事,启迪学生心灵
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故事举不胜举,精彩纷呈,这些故事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历史内容,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典型素材。我国春秋战国大分裂时期历时长达500年之久,期间战争频繁,风云人物辈出,形势瞬息万变,是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根据故事的内容划分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因果型故事。如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最终使西周走向灭亡。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讲述,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西周最后走向覆灭的原因,从而对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二类是励志型故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励志小故事,通过对故事的精彩描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透过故事本身,可以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在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景时,也感悟到了富有感染力人物的优秀品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第三类是智慧型故事。围魏救赵、背水一战的故事学生已经耳熟能详,故事的背后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古代战争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启迪,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利于同学间和谐相处,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历史故事是传递历史信息的载体,在历史课堂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相结合,让历史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历史,在感悟中启迪心灵。
五、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
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和本地历史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本地历史活动,如历史小调查、访问、参观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其效果会比课堂的说教要好得多。如在学习《瑷珲条约》时,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并不多,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这段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面对魁星楼,面对苍劲的“见证松”,学生了解了这惨痛、不堪回首的历史,接受了一次情感和理性的震撼和洗涤。回来后,他們写了慷慨激昂的观后感,写下自己的沉重,要牢记历史,振兴中华,这次活动不仅树立了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六、鼓励学生质疑设问,启迪学生的心灵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人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仅要解决预设的问题,而且要兼顾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有时感觉自顾不暇,这就需要教师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比如,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我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同样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最终命运却不同,一个被杀,一个被软禁?这是什么原因呢?”看着学生们期盼的眼神,我就其中两点原因进行解释,对涉及其他原因我没有提及,而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寻找答案。下节课他们俨然一名小教师,侃侃而谈,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作为一名山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重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觉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去学习,去研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让学生在历史的天空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3]陈桂琴.初中历史学科中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新课程,2016,(17).
[4]王军.论情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7).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