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2020-01-16周长明

黑河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周长明

[摘 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科特点,从创设氛围、以景造情、运用多媒体、语言感知、形象塑造、领略课文意境、写作创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章主旨;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大多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正确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对文章中“美”的把握有诸多不足,即学生在欣赏文章时不能结合文章中的意象和作者感情来理解文意,理解思路缺乏感性,在分析文本时不能领悟文中的深刻意蕴。语文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要将多种价值因素蕴含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大意,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

一、在诵读文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极具审美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文章,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意境。其实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因为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将学生自身的情感同文章的情感结合到一起。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初读时学生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其实,像冬天的阳光、风、雪以及小城都是极其普通的事物,不反复朗读确实不能体会老舍笔下的美丽的冬天。然而经过反复诵读就会发现,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那老城、那露着草色的小山以及那冒着热气的水,一幅美丽的冬季画卷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而不是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前,应该先简单地讲解课文的内容,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学习时要想象家乡的冬天:阳光、田野、树上、房上等。由此让学生感知家乡的冬天又是另一种美景。每次学习课文都要结合家乡自然社会得天独厚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立足教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美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语言简练、句子精美、文质俱佳的作品,我们可以在课文中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秀美、《观沧海》的壮美和《昆明的雨》的柔美,还能感受散文的行文之美、议论文的说理之美和小说的情节之美,这就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字里行间中发现美、感知美,让学生探知课文的审美意境,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让学生在真实的图片风景中感知“苏州园林之美”,并为学生设置问题:大家觉得苏州园林怎么样?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讨论,更好地感知苏州园林的“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更好地发现“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苏州园林美在何处?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品读苏州园林的“美”,这种美无论你站在何处,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人心旷神怡。比如“重峦叠嶂的假山堆叠”的艺术美、“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自然美、“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的画意美等。学生的品读不仅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促进了审美能力的渐进式提升。总之,教师借助多媒体把文字还原成真实图画,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源中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审美价值,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塑造了鲜明感人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提升的良好素材。分析人物形象中的人性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老王》中的主人公老王,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因为杨绛的女儿治好他的眼疾,对杨绛一家终身感激,将自己家最好的东西送给他们享用。作者杨绛对老王也是关心呵护有加,对享用他的好东西而感到愧怍。从这两个人物中,能感受到善良对善良的体察、感觉到真情对良知的叩问,让学生的情感和人性得到提升和升华。《背影》中父亲质朴、深沉的爱子之情;《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坚强、朴实的性格;《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和吉姆这对深陷物质困窘中的年轻夫妻纯真的爱情等。这些至善至美的真情是学生的精神营养,对塑造其人格和精神世界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从《背影》中体会到深沉的父爱和亲情。在读三毛的《背影》时,情不自禁地会将课内体会到的情感迁移到这篇文章中的母亲身上,进而将语文课堂学到的情感和人性之美迁移到生活中,实现美育的内化和延伸。

四、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品味思想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堪称精品,其中不乏美育内涵,不论是奇山秀水的风景美,或是富含人文情怀的亲情美,又或是坚强向上的精神美……都饱含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深度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让学生在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生活美的同时,品味到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美。如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就可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美:“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产生分歧的时候?比如一家人看电视,你想看文娱类节目,而爸爸妈妈则想看情感类的节目;你們想看偶像剧,爸妈则想看亲情剧。当出现分歧的时候,通常是不是爸妈会让步?为什么?是爱!是爸妈对子女的爱使他们变得妥协,是爱,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温馨、甜蜜、和和美美。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看一看一家老小在散步的时候出现了什么分歧,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浓浓亲情,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领会和品味文中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五、写作创作中进行审美教育

学以致用,积累创造,教师应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掌握、机械地重复,直接地以考试为目的。语文学科除工具性外,更为重要的是人文性。基于此种认识,可以把审美教育从课堂有效地延伸到写作中。如学生在作文《秋的感悟》中写道:“看着秋将离去,心中觉得惋惜,这个成熟的季节,奉献的季节。放眼山林,满目金黄,低头沉思,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得到了什么呢?我正处在人生的春季,如果不播种希望,没有目标,不用勤劳的汗水去浇灌自己的理想,那么,到我人生的秋天时,我将得到什么?不由自主地充满了紧迫感,我要努力学习,要像秋叶致敬,敬佩你一片平凡的叶子,而做的丝毫不庸俗。我要学习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愿我也会‘零落成泥碾作尘,让清香弥漫在这个迷人的季节。”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物状,感知形象之美。教师再加以点评,引导其分析美的存在、美的价值、美的意义,从而升华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背影》中的场景描写就要让学生想象每年春节在外地打工返乡的人,与亲人相见时欢乐幸福的场景,以及离别时悲伤的场景,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习作自然感人至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体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会人们在美的空间里生活,世界之美可以创造出人之美。”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力使语文课达到“课课练基础,篇篇有美育”的目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格和美的素养,进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张瑞梅.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美味[J].学苑教育,2012,(14).

[2]马滨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审美立人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

[3]龙洋.回归语文审美,催生“乐学”状态[J].时代教育,2013,(1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