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工业集聚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01-16全尤
●全 尤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工业集聚区建设是山西推动产业转型、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集聚创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工业集聚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适应国家对土地的监管,减少耕地占用,解决工业发展与用地矛盾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和统筹服务水平,有利于统筹污水处理、改善环保条件、降低治污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效应、知识溢出和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
一、山西工业集聚区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1.丰富的自然资源。山西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山西煤炭资源遍布全省各地,是中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铁矿、铜矿、铝土矿等矿产储量丰富,芒硝、镁盐、电石等化工原料以及水泥石灰石、长石、石膏等建筑材料储量也比较丰富。
2.良好的工业基础。山西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煤炭、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等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山西工业集聚区增长势头强劲,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统计,2018年全省纳入统计的40个工业类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47亿元,同比增长13.9%,高出全省增速7.2个百分点。各主要园区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一批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服务业发展实现量质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18年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7%,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2、9.9个百分点。
(二)劣势(W)
1.思想陈旧、区域创新活力差。山西长期以来形成了依赖资源的经济模式,思想封闭落后,官本位比较突出,人才观念淡薄,按资排辈、战略决定“拍脑袋”、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办事拖拉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基本现状。干部主动作为和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缺乏灵活性,存在“等靠躲”的思想弊端。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改革创新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肠梗阻”。“强政府、弱市场”一定程度扭曲了资源要素配置,影响企业间互动规则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山西工业集聚区企业创新能力差。从集聚区形成来看,一些由政策推动下形成的工业集聚区,企业间缺乏深化专业分工和竞争合作的创新动力。一些自发形成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多集中于日用品、零部件生产等行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山西国企改革的红利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国有企业“一煤独大”“一股独大”、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山西民营经济发育还很不充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比重低、数量少,缺乏领军型企业,高精尖产品少,创新能力弱。
山西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活动偏弱、高水平研发机构少。近年来(2011—2017)规模以上企业的R&D活动,企业技术人才和经费投入水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1/2,且有下降趋势。全国140所“双一流”高校中,山西仅有一所学科建设一流的高校。
2.集聚区规模小、集聚程度低。山西工业集聚区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企业间分工协作水平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例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2018年总产值达到1639亿元,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8总产值达到1250亿元,而山西年产值千亿以上的集群基本没有。一些工业集聚区产业链招商不足,靠政策优惠吸引企业入驻,入园企业配套联系和分工协作偏弱,企业间上下游纵向联系少,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集而不聚。例如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2018年集群产能达到416万吨,不锈钢产业园区加工企业数量少,只具备年加工转化5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一些中小企业集群起点低、规模小、产品差异小,存在过度竞争现象,企业间分工和专业化很难实现。
3.机制不顺、配套服务水平不高。山西工业集聚区的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两张皮”现象,以及服务环节缺失、部门衔接不畅、与当地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没有形成应有的“比部门更综合、比区县更灵活的”制度运行优势。
山西工业集聚区配套服务水平低。一些工业园区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布局分散、信息不对称、人才短缺,尚未形成完整的中介服务链,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发展滞后。一些工业园区布局在城市郊区,生活功能不完善,对企业进驻、人才吸引和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工业集聚区普遍存在对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不够完善,关系建立多、实质合作少,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人才队伍素质偏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企业存在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研发经费少、对产学研合作预期模糊和意愿不高等问题。
4.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山西“一煤独大”“一股独大”造成结构性、体制性的发展桎梏。“一煤独大”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挤压了其他产业发展空间,扭曲了发展机制,全省经济随煤炭行情涨跌而变化,影响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动能。“一股独大”容易一言堂,带来较大的决策风险,官商不分、经营管理活力不足严重影响企业市场化运营和改革发展。此外,山西坐拥丰富煤炭资源,凭借资源优势形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和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形成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产业单一化、重型化,并引发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行业衰落。山西经济因煤而兴却忽略轻工业发展,并在其他省份相继转型的时候错失转型时机,增速逐渐放缓。因产品、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劣势,山西传统产业在面临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时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
(三)机遇(O)
1.工业和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叠加机遇。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先后出台了《山西省中小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在大数据、生物医药、纺织工业、功能食品、节能环保、化工、建材、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规划中业明确提出了产业示范区、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方向,并出台了《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加快培育产业优势、建立开发区功能优势,为山西稳步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主要遵循。此外,通过出台《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随后的30多个配套文件建立“1+N”政策体系,山西从资本改革、公司治理、产权改革角度深化国企改革,为国企发展、产业转型增添了动力。
山西以改革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以开发区改革创新为突破,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推动工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理顺体制、搞好策划、创新方式改革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借鉴自贸区经验、推进商事制度、监管制度改革和效能革命等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抓“三化三制”制度落地和制度创新、高精准招商引资推动开发区提升制度配套和服务水平。
2.产业转移、要素优化和需求增加的趋势。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一方面我国产业布局进入到全面优化产业链、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转移从单一企业转移到组团式、产业链式整体转移,从单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扩展到电子信息、机械医药、汽车等产业,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单一方向,产业基础雄厚和配套能力强的地区成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全省优势工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之而来,煤炭需求下降、环保约束趋紧,为山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集聚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
从产业发展的微观环境来看,供给层面,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为山西工业集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了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带动了产业的分工协作和集聚发展。需求层面,消费水平的提高为知识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市场空间,全国一体化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对外开放程度加深,都需要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市场的拓展为产业集聚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威胁(T)
1.与其他省份产业同构度高。山西与周边省份资源结构相似、产业同构度高。其中,中部六省作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料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特别是纺织、塑料、化纤、建材等产业产品重复严重,产业结构和产品趋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大量同等规模的相似企业也不利于地区间分工协作。从产业发展对比来看,周边省份的很多产业更具有优势。其中,河南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节能环保、职能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而周边西部大省陕西,早在2013年就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食品、有色金属、电力和汽车六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未来将要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0个。依托高密集度的科技资源,西安高新区形成了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赛迪智库分析,2019年,有77.31%的省份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产业集群,各地主导产业的集群相似度比较高,尤其是山西提出的打造信息技术、汽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产业集群,跟全国很多省份产业定位显著重叠。
图1 各省相似主导产业集群归纳图
2.人才外流、资源约束趋紧。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才资源配置不恰当,山西长期以来“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存在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浪费与人才外流并存的现象。近年来各地人才争夺异常激烈,各种非常规的人才政策不断出台,范围从原先的高层次人才扩展至高校毕业生,加剧了区域分化趋势,加速全省人才外流趋势。山西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上看,人才外流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企业发展的环境约束日益增强,降低能耗和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对现有发展模式带来极大挑战。长期以来,山西的产业结构和煤炭资源高强度、大规模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历史欠账较多,尽管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但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山西工业集聚区建设SWOT分析示意图
二、山西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路径
(一)产业规划引领,集群政策推动
全面掌握摸排各地的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科学编制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规划定位和权衡产业转移利弊基础上,牢牢把握绿水青山的发展底线,打造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硬环境和政府服务优质高效的软环境,尊重市场规律,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将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积极谋划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龙头项目,注重项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注重产业链关联、产业协同,避免片面追求引进企业数量和资金量,促进工业集中向集聚、集群转变。各开发区要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业配套,实行产业链招商引资,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并提升集聚效应,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集聚区。
(二)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培育企业家精神
提升全社会的改革创新意识。就要全面对标一流,寻找各方面差距,不丢信心、自强不息,细致谋划比学赶超的政策措施。警惕改革创新思想革命中“上热下冷”、行动迟缓、犹豫寡断、“官本位”桎梏和看待监督的“有色眼镜”。错误观念发现一批、纠正一批,树好榜样、包容试错,推动改革创新观念下沉,提高落实的主动性。
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习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企业家具有危机意识、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敢于突破、勤于创新、带领企业走出舒适圈。避免经营者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就是要培育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企业家精神。就要强化舆论导向、倾听企业家呼声,把企业家作为稀缺资源去对待、去保护、去扶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引领作用,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三)提升龙头企业,强化带动协作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资金扶持,鼓励龙头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建设品牌、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校企、企企科研合作为基础,将自主研发和技术交易相结合,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多种方式为支撑,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品牌,并加强企业间合作,推动大市场建设。利用各类展销会、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整体形象提升和利益共享,联合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推动企业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业态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集群建设准备。
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创新示范,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提升集群整体水平。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联系,深化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立足工业集聚区群体服务需求,完善工业区生产和生活功能配套,优化政府服务。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完善各类设施功能,为入驻企业和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高附加值企业和人才汇聚。
一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为区内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技术、人才、研发、资金等各类要素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交易、法律、物流、税务、电子商务、检测、融资、企业孵化、产学研合作等全方位服务,提高区内公共服务水平。
二要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社区功能。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开发运营机制,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加快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社区功能,推动产城融合。
三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的覆盖范围,推进省市县三级高频服务事项的数据库协同,提升开发区的审批服务效能,推进透明高效、可溯源监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以及“一号通”的政务热线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