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20-01-16徐燕
徐 燕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治疗效果差,死亡风险高。传统护理仅重视疾病住院期间的干预,忽视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和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导致疾病容易复发。本研究对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实施双心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实施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16月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符合冠心病、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IV级、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病病史、近期正在服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者。其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45-72(59.26±6.68)岁;病程1-10(3.09±0.74)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出院指导等内容。实验组在此基础给予双心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1)认知心理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治疗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行为。(2)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每例患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理解和面对疾病,树立自身价值观,缓解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3)心理行为干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减轻患病恐惧,并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使自己的情绪更加饱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4)延续性护理:依据患者的康复需求以及合适的干预方式,采用每周电话随访1次,及时了解患者的目前的治疗情况和遵医行为,如日常活动、生活行为、按时服药、不良反应等。每月进行家庭随访1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干预疾病康复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出院后接受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
3.观察指标。护理干预前、后,采用SAS和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进行评定,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障碍程度越严重。同时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共有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能依从三个选项,遵医依从率=(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本组例数×100%。
二、结 果
1.两组心理障碍程度对比。护理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
2.两组遵医依从率对比。实验组遵医依从率为93.85%,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遵医依从率对比[n(%)]
注:χ2=20.97,P<0.05
三、讨 论
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高且并发症多,其发生、发展、预后、康复都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障碍[1],若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可能加重病情。尽早发现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并给予规范的治疗、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现代双心医学强调在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时,关注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健康(即身心健康或双心健康)完整和统一。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心护理的理念[2],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基础临床护理的同时,重视其心理需求,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给予双心护理后,显著改善了其心理障碍情绪。
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需长时间的服药治疗,患者遵医行为差,疾病的疗效果差。延续性护理将医疗、护理干预延伸到家庭[3],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遵医行为,并给予遵医嘱服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指导。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遵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双心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综上所述,双心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冠心病改善了心理障碍程度,遵医行为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