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验分析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构建
2020-01-16韩佳房妮崔倩倩冯昭绰
韩佳 房妮 崔倩倩 冯昭绰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山西宝鸡 721013)
引言
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高校人口集中、垃圾产量大且资源垃圾所占的比例较高。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合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计划,稳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由于其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所在地区的部分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调查了大学校园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和存在问题[1-7],但对于生活垃圾而言,不同高校由于其所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发展情况、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构建适合本校具有可实施性的垃圾分类模式更为重要。
本文选择宝鸡文理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校园内试行垃圾分类,探索地方高校的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分类实验结果,分析、探索切实可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其成果有助于推动校园节能减排、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不仅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也必然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
1 高校垃圾收集现状调查
宝鸡文理学院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是一所以师范类为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分为石鼓校区和高新校区。此次调查围绕其高新校区展开。实验小组于2017年11月以现场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了校园垃圾种类、来源和收集方式的初步调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将学校垃圾归为四类,收集详情见表1。
2 高校垃圾分类回收试验
2.1 分类收集预试验及存在问题
经过资料查阅、现状调查、设计画报、印发宣传小资料等准备工作后,分类收集预试验开始于2018年3月5日。选取了男女生公寓的两个试验点进行分类收集,每个点放置三种收集桶,纸类、塑料类、金属玻璃电池,同时垃圾桶旁设置有宣传横幅,各公寓门口摆放如何分类收集的宣传画报。
实验中发现首先学生不能准确进行垃圾分类,其次尽管每个点都有负责人轮流值班,但仍有不少拾荒人员和保洁员从回收桶中哄抢纸箱、塑料等可回收物品,劝说不起作用,极大程度影响了垃圾数量的准确性。经小组讨论停止预收集试验,采取新的试验方法即上门回收法以确定公寓区垃圾实际产量。
2.2 上门分类收集试验及结果
2.2.1 实验方法
第二次收集试验主要分为两个区。一个是学生公寓区,采取抽样法,选择不同专业的男女生宿舍各5个,每宿舍放置小的分类回收箱,收集物品主要为纸、塑料类和金属类。为确保数据可靠性,由小组成员每隔三天上门统一分类称量。另一个区域为公共区,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由保洁员进行收集,实验组成员负责定时观察和每日计量。统计区域包括6栋教学楼,14栋学生公寓楼,食堂,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收集记录时间从2018年4月3日至6月1日。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在两个月的统计时间内,公寓区按10个宿舍共60人计,累计收集到的纸类89.690kg,塑料类21.368kg,金属类9.217kg;其他教学楼和公共区域,可回收纸类与金属类极少,调查统计出塑料产生量为0.0055kg/(人·d)。按全年教学时间9个月,每月30天,在校生为1.2万人计,试验区各类垃圾年产量见图1。
根据试验结果,高校主要可回收垃圾为纸类和塑料类,主要原因为大学生网购量大,每天产生大量包装用纸箱垃圾。而金属、玻璃、电池类有一定使用周期,短期收集数量不明显。另外,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取代了收音机、计算器等需用电池的设备,故废电池产生量极少。
3 垃圾回收模式构建
3.1 回收模式构建
根据垃圾分类实验及现存问题,建议高校采用如图2所示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依然将垃圾分为四大类,其中可回收垃圾是资源化效益最高的部分。考虑到分类收集预实验存在的拾荒者哄抢及分类错误问题,建议在学校各垃圾收集点设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该类设备主要是对干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回收的种类一般为: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纸类和有毒有害类。其生产厂家较多,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方便,还可及时提现,目前已走入不少城市,受到普遍欢迎。
图2 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易腐垃圾收集的主要问题在于餐厨垃圾厂只收取餐厨垃圾,而校园其他易腐垃圾如学生宿舍产生的果皮、食物残渣、校园绿化产生的园林垃圾等因为混合收集而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利用,目前只能运输到垃圾填埋场填埋。易腐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工艺。厌氧消化因为产生甲烷气体,运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不适合学校;而堆肥化处理技术成熟、运行管理简单且运行费用较低,产生的有机肥可作为校园园林绿化使用,因此建议将所有易腐垃圾进行统一堆肥化处理。堆肥化处理站建成后也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教育基地。
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医疗垃圾、实验室有毒有害垃圾,目前均由相关公司进行收集清运。家庭和个人产生的有毒有害固体废物总量较少,建议投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后定期由相关单位进行清运并处理。
剩余垃圾基本为不可回收垃圾,通过垃圾压缩中转后仍然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3.2 具体实施方法建议
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由产生者个人投递到户外就近的智能回收系统,通过手机终端返现。而在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厅等室内公共区域,只设置两类垃圾收集桶,分别为易腐垃圾收集桶和其他不可回收垃圾收集桶。建筑内收集箱桶每日由保洁员负责清运到户外垃圾收集点,保洁员首先应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目的是对误分类的可回收垃圾及有毒有害垃圾分拣出。然后按照分类要求进行投放。通过二次分拣,保洁员可获得经济收益,故在一定程度可提高保洁员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了投放的准确性。
户外集中分类回收点可参照目前学校户外垃圾收集点来设置。因目前只能垃圾回收系统主要针对可回收类干垃圾,故每点放置三类垃圾收集装置,即易腐垃圾收集箱、其他垃圾收集箱和智能垃圾回收设备。用来回收学生公寓区和户外公共区的所有垃圾以及楼层保洁员送来的垃圾。
4 回收效益及前景分析
校园人口密集,每年为清运和处理垃圾投入不少人力和资金。根据2.2实验结果,按照当地最近市面价格废纸约1.35元/公斤,塑料3元/公斤,易拉罐按照6元/公斤换算,该高校每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可带来269898.739元人民币的收入,其中纸类就有108973.348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40.37%。智能回收系统按校区15个垃圾集中点各配备一套系统,每套市场价格约一万元算,则启动资金需要15万人民币,后续维护管理还将需要持续追加投资。如果投入使用一年时间垃圾回收率能达到统计总可回收垃圾量的56%,就可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宣传管理能跟上的话,投入第二年即可盈利。这部分经济收入可作为高校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日常开支,减轻学校的负担。
另外,教育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应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响应国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这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环境素养、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也可作为垃圾分类示范典型向社会推广经验,形成由学生到家庭到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效应。
结语
(1)高校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大部分为单独收集,生活垃圾为混合收集,整体未形成系统化收集模式。
(2)高校可回收垃圾中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纸类、塑料类、金属类。
(3)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