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2020-01-16艾丽君陈月鑫秦喜乐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艾丽君 陈月鑫 秦喜乐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在华夏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相关工作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南京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遇到的现代文化和传统非遗文化的冲突问题、部分非遗被忽视问题、传承人大幅减少问题和非遗宣传工作力度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
(一)浓郁深厚的历史特色
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淮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文脉持续长达18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明珠,孕育出众多灿烂的文化,其中能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45项。南京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在江南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金陵刻经、有南京独特古老的木刻水印技术、小方册线装本和“金陵本”字体,还有可追溯自东吴、南朝的江苏四大琴派之一的金陵琴派等。这些非遗拥有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的特色,具有人无我有,异彩纷呈的鲜明个性,是南京历史上的独特魅力。
(二)独有的区域特性
历史上的南京文化纷呈,多元共生,改特点也使得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融合、求同存异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泥人、龙舞、木雕、庙会、古琴艺术这些在全国各地也有分布,但南京的这些非遗则具有鲜明的南京区域特性,例如南京的泥人相较于其他地区反映民间习俗的泥人更注重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体现出南京独有的人文生活气息;又例如南京的栖霞龙舞区既有南方龙的精巧,又有北方龙的刚劲,体现出南京独特的包容性;还有南京的祠山庙会更显著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庙会,南京的祠山庙会用最具当地特色的是跳五猖来祭祀祠山大帝张渤;再如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独特的曲艺形式,起源于乡间吹打班子的民间小调以及明清时的俚曲,最大的特点是用地道的南京方言演唱和念白。
(三)生活与智慧并存的民间特色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丰富的民间参与度和精彩的智慧性,表现出南京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如自古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习俗的高淳民歌,还有热闹非凡的“六月六龙州竞渡”及造福无数眼科患者享誉金陵内外的“金陵洪氏眼科”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民在节日的娱乐表演,或是竞赛与医学中创造出来,可体现出南京先民对于生活的情怀、热爱生活的本质。
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取得的进展
(一)法律和政府对非遗的保护成果
南京市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7年3月1日实施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指定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京市普查记录已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145项,4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对于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南京民俗博物馆,公布了第一批,第二、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大力的支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习交流,提供展示平台。
(二)非遗名录及基地的建设
南京建立和完善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录”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性保护项目名录”。按照《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考核暂行办法》政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2]到2025年,南京市将组织开展不少于6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及评估工作;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不少于200项、代表性传承人的总数不少于400人,建立完善不少于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列入濒危项目名录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比例低于5%。[3]
三、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非遗逐渐被忽视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遭到破坏及年轻人开始摒弃传统的文化,所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精神逐渐消失,传承和发扬也逐渐减少。[4]
(二)人才流失,很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
现阶段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失去与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及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不足,使传承人大量流失。针对非遗的种类不同发展力度也不同,致使部分非遗面临失传[5]。像是传统工艺,传统戏剧以及传统美术类非遗发展比其他展演性不强的非遗发展有着天壤之别。
四、推进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非遗传承理念
在基层保护工作中南京市政府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在广播新闻传统的基础上,开展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习非遗潮流、普及非遗知识、组织多种形式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气氛[6]。大力发展“非遗+研学”、非遗进校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对于传统教育的需求。
(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把非遗传承工作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可根据现阶段市场的需求,推动“非遗+研学”“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附加值、形成非遗产业化发展,让非遗与人民现代的生活相融合[7],同时为非遗传承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问题。
五、结论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深厚的历史特色,彰显出鲜明的南京区域特性,展现出丰富的民间参与度和精彩的智慧性。然而目前很多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遗逐渐被忽视、传承人大量流失、很多技艺面临失传等困境,强化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才能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深远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通过采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让优良灿烂的文化能够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