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一秒钟》中张艺谋精神的延伸

2020-01-16马骏聊城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艺谋胶片小人物

马骏 聊城大学

影片《一秒钟》于2020年11月份上映,在导演张艺谋的影视生涯当中,这是首次以“电影”为线索拍摄的影片,完全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张艺谋导演倾心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影片在上映之后便在豆瓣获得了8分的高分,但随后随观影人数的上增,评分却下降到7.9分,笔者通过对豆瓣观众负面评价分析之后,得出观众对于影片的不满集中体现在剧情唐突、影片内容简单、演员表演缺乏张力。

尽管《一秒钟》口碑出现两极化,但不可否认,这仍是“国师”张艺谋奉献给观众一部极具诚意的电影。在影片风格呈现方面,虽然与张艺谋导演以往极具“个性化”的电影风格不同,没有了色彩高饱和度的画面与诗情画意的镜头处理,但张艺谋一贯的“电影精神”在影片中仍一以贯之。

一、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

命运这一主题在张艺谋电影中屡见不鲜,不论是早期的电影《活着》 《红高粱》 《大红灯笼高高挂》 《菊豆》,还是到近期的《归来》与《一秒钟》,命运都是影片中深深蕴藏着的宏观主题,而大时代背景之下有着曲折坎坷命运的小人物则成为张艺谋导演镜头的焦点,富贵、九儿、颂莲、菊豆、陆焉识等等,这些张艺谋经典影片之中的经典角色,“小人物”“命运不济”便是其角色共性,影片中小人物的命运斗争终究抵不过大时代环境禁锢下呈现出的不可抗拒之势。

在影片《一秒钟》中,张艺谋导演再次回归了自己熟悉的文艺路线,故事再次回到20世纪,导演将镜头再次聚焦在小人物身上。影片自一开始,远景、大远景之下,由张译饰演的影片主人公张九声,瘦弱的身躯,一身褴褛孤独地行走在沙漠之中,导演开篇便隐晦地将影片精神传递给观众,小人物的命运就如同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飞舞的沙粒一般渺小。随着影片发展更是清晰可见,因打架被抓去劳改农场的张九声逃出来只为看自己女儿在22号《新闻简报》中的一秒钟而费尽周折;影片中的另一主角刘闺女,人物命运同样坎坷,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不管不问,独自一人带着弟弟生活。精简浓缩的影片情节,朴实无华的镜头之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导演张艺谋要传递于观众的电影精神,无疑是在当时时代大环境之下,小人物命运的曲折坎坷与寻求改变的无力感,没有从根本上决定自己命运的力量。

二、寻根情结

所谓“寻根”,即为立足当下,反思过去,从民族历史缓缓行过岁月长痕之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精神支柱,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与去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而张艺谋历来影片中所寻的“根”,正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实践需要的传统文化。

影片《一秒钟》中,导演张艺谋此次于影片中所寻的“根”为电影的“根”,也是其一生执导电影几十年,属于张艺谋导演自己的“根”。不忘初心可以说是导演张艺谋创作影片《一秒钟》的根本动力,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20世纪50年代出生张艺谋一生经历了太多岁月变迁,见证了国家从物质文化贫乏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同时身为电影人见证电影从最初的老胶片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化,而曾经的“老胶片”便是导演心中念念不忘的“根”。电影《一秒钟》的剧情展开与戏剧化冲突都是围绕电影胶片进行,从影片剧情能够看出,电影在当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神圣般的,在挽救胶片时,整个二分场的人举着盛有“烂肠子”一般电影胶片的巨大布帏,对称构图式的画面显得尤为神圣,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浩大的仪式,导演张艺谋也正是通过影片中的这次“胶片拯救”,极力将观众拉回那个真正属于电影的年代。而胶片在影片中并不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影像符号存在,其更象征着希望,不论是对于不顾一切渴望通过电影胶片放映见女儿最后一面的张九声,还是为了给弟弟做灯罩不惜偷盗胶片的刘润女,胶片俨然已成为其二者尤其是劳改犯张九声心中仅存的希望。胶片是这部影片剧情开展的核心中枢,亦是张艺谋导演心中所寻无可比拟的“根”。

三、终极关怀精神

新媒体时代发展下的当今社会,电影被纳入市场机制,金钱、权力、名誉等诱惑对当今导演形成了极大的考验,如今电影制作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形式大于内容,艺术“复制”成为当今电影市场一个普遍化的现象,而这时影片中是否具有终极关怀精神成为考核影片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终极即为最根本的、最终的,终极关怀精神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哲学至高境界,如果说摄影和镜头语言是张艺谋导演能够拍摄出经典影片的基本功力,那么导演赋予影片的终极关怀精神便是影片成为不朽与永恒的根本内核。影片《一秒钟》,小题材大底蕴,看似简单化的剧情之下,实则承载着导演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怀,影片画面以沙漠开始,最终同样以沙漠作为影片结尾画面,在影片剧情中,范电影冒着风险将张九声女儿在电影胶片中唯一的一秒钟剪下来送给了张九声,然而在去往劳改农场的沙漠中,胶片被扔在了沙漠中,尽管张九声极力挣扎抗争,但胶片最终仍难免被黄沙淹没,这是导演通过影片向广大观众所传递的一种关怀精神。被黄沙埋没的胶片象征着的就是当时大背景之下如同张九声个体般的普遍大众,物质文化的贫瘠加之时代的束缚,每个人短暂的一生都如同无边无际沙漠之中的沙粒般微不足道,最终都将淹没在历史的荒漠之中,无人问津。这是影片《一秒钟》中所呈现出的终极关怀精神,同时也是张艺谋导演影片所呈现出的哲学思考。

四、电影艺术评析

《一秒钟》是一部极具张艺谋精神的电影,在电影语言艺术方面,导演在摄影与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虽然不像早期电影中那般豪放与个性化,但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似乎更符合影片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塑造,看似平淡的画面镜头实则十分不简单,尤其体现在小镇的夜景调色与清洗胶片时影片画面的空间感,每一帧镜头画面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欣赏性。影片中被观众诟病的剧情内容简单化实则是说不通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在有限的时间范围之内将大量的信息内容与影片思想传递于观众,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保持影片的完整性,导演张艺谋在保持影片《一秒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对影片进行了精简浓缩处理,但这并没有影响影片的流畅性,而且即便在是精简化的影片内容处理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仍旧被拉回了那个年代,仍旧被那些人、那些事所触及内心。

但影片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观众的负面评价也有其依据所在,尤其体现在剧情唐突问题,这是困扰多数观众的问题所在,观众对于主角张九声的行为动机充满困惑,如果没有那一句“一秒钟太短,不够”的台词,观众很可能无法得知其女儿过世的隐晦信息,影片整体剧情是无法衔接串联在一起的,这也是影片删减后所留下的最大问题所在。

五、结语

尽管观众对电影《一秒钟》的赞美与批评并存,影片本身也确实存在些许瑕疵,但这并不影响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思想价值与电影精神。纵然“悲与情”仍是影片向观众传递的主旨内容,但在观影细品之后,电影《一秒钟》依旧可以说“国师”张艺谋在70余龄之时“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猜你喜欢

张艺谋胶片小人物
20世纪的摄影胶片如何拍出了美国的偏见 精读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胶片复兴?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