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媒体技术与中国戏曲相融合的方式与影响

2020-01-16胡明明安徽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0年11期
关键词:黄梅戏京剧戏曲

胡明明 安徽广播电视台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品德、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18世纪末京剧的诞生,更是成为所有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京剧也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使得电影、电视剧、网络媒体等信息传播方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百姓对戏曲的关注越来越少。但是戏曲相关从业人员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曲相融合发展的探索,所以近些年来戏曲的发展开始逐渐呈现出具有科技感的时代特征。戏曲的舞台上开始大量的采用影像、音效、虚拟、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其舞台表现力,拓宽了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渠道,并涌现出一大批“多媒体戏曲”,使得许多原本面临颓败乃至濒临消亡的戏曲作品重新焕发出新的色彩与生命力,对艺术形态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不断适应未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一、传统戏曲舞台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时,大都是一桌二椅式的写意舞台,少数剧目以大型景片搭建舞台。这种写意式的舞台设置使得欣赏惯了电影、电视等写实艺术的观众难免会觉得非常“简陋”“缺乏美感”,依靠暗场、拉幕等方式进行的场景切换,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连贯性和审美性的要求。同时,在这样静态的舞台布景下,一个剧目呈现的效果几乎完全依赖于演员的演唱功底和表演能力,对于尚未对戏曲十分了解和热爱的观众来说,则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和审美上的单一。而戏曲舞台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可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投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让整个舞台布景变得更加形象逼真、富有变化,而且再配合上舞台上的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手段,可以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相比于传统的戏曲舞台,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最终可能令观众会喜欢上戏曲这一传统艺术。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就曾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将传统黄梅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相继打造了新视觉版《天仙配》 《女驸马》和《牛郎织女》。新视觉版《天仙配》和《牛郎织女》借助影像和3D投影技术更好地呈现了其神话性的故事背景,尤其是《牛郎织女》,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可以戴上3D眼镜以获得更加逼真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很多第一次看黄梅戏的观众大呼过瘾和时尚。由此可见,对传统戏曲在保留其本质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气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还是能吸引更多的当代观众。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也是传统戏曲与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作品,其主要特色是在保留传统京剧故事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影像和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大胆地尝试用丰满而厚重的交响乐伴奏,使得戏曲吟唱变得更加有节奏感和层次感,与此同时,多媒体影像的丰富性及多变性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视听感受。而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与周围的影像相互融合,也呈现出一种“写意之美”和“虚拟之美”。

二、传统戏曲唱法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戏曲审美感受上的一个重要影响还体现在戏曲的听觉上。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剧场音响系统可以改变人声和音乐的传播方式,从而能给观众带来更为立体、悦耳、多层次的听觉体验,这些感受是传统的戏曲小剧场舞台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是传统戏曲唱法也越来越多的与西方音乐和电子音乐等形式进行融合,丰富和革新了中国戏曲的传统音乐和唱法。

著名黄梅戏音乐作曲家时白林在20世纪创作黄梅戏《江姐》的音乐时,就曾大胆地借鉴和使用了西方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对传统的黄梅戏音乐进行了革新和发展,也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故事基础的视觉交响京剧《新白蛇传》,便采用了音乐剧的结构与节奏,在传统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基础上,融入多媒体影像、中国舞、杂技、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剧京剧的新型戏剧样式。长袖飘逸的古典舞壮丽场面,让人眼花缭乱的杂技表演,气势磅礴的水漫金山视觉特效,海潮涌动般的交响乐伴奏,伴着脍炙人口的京剧唱腔,讲述了一段古老的传奇爱情。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也将原剧中以“曲牌”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了以“西方交响乐”为主的乐章结构形式,促进了京剧与交响乐的协调、统一发展。

三、传统戏曲表现手法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自从电影、电视诞生以后,便逐渐在“争夺”着原本在剧院里看戏曲的观众。而电影、电视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其技术手段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其独特化的表现手段也带给观众更多新鲜的审美体验和震撼的视听冲击。相比之下,传统戏曲由于其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固定不变,难免给有些观众带来观看和体验上的单调性。所以如果将“影视化”的表现手段融合于传统戏曲的舞台中,如蒙太奇、视听语言等,从而改变传统戏曲自身所固有的表现范式,无疑也会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观演关系。

创作于1999年的经典黄梅戏《徽州女人》,用一个女人的故事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该剧讲述了一百年前发生在安徽徽州一个闭塞村落中的凄美故事——十五岁的少女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轿,却在婆家开始了对未曾谋面的丈夫的漫长等待。通过一个女人“嫁、盼、吟、归”的四个过程,以鲜活灵动的舞台表现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动作刻画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女人的生活。其中,在第二幕的《盼》中,导演便借鉴了影视艺术中经常使用的“推、拉、摇、移”等多种镜头方式,利用不断变化移动的灯光,将新娘子在新婚之夜等待新郎接盖头的那种复杂心情和情绪一层层展现给观众,也将主人公的情绪一步步渲染到极致。当女人终于收到丈夫寄来的书信时,她心中原本熄灭的火焰再次燃起,她再一次穿上了自己的嫁衣,端坐在喜床上等待的那份迫切和激动的心情,导演再次利用了灯光的缓慢变化让观众有一种犹如镜头慢慢移动的感觉,也更好地向观众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痛之情。在最后一幕中,已经到了暮年的女人看着上学去的儿子,此时在纱幕上再次呈现了女人出嫁的情景,几十年的光阴就仿佛在一开一合中流逝了。此处,导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又如,在经典京剧《梅兰霓裳》中,导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搭建了起来桥梁,LED的大屏幕为动漫与京剧舞台的表演进行互动,并且使用3D技术再现出梅兰芳的立体影像,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与京剧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了戏曲作品对京剧的吸引力和作品本身的表现力量。

四、结语

中国传统戏曲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广大观众带来了空前的视听盛宴,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变化,为戏曲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素材与空间,使得传统戏曲呈现多样化、新颖化和生活化的形态,为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不本末倒置、盲目炫技,否则将会消减和折损戏曲本体艺术魅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有做到合理化、科学化,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黄梅戏京剧戏曲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