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考精神”内涵再探析

2020-01-16郭欣芳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柏坡民主党派胜利

郭 建,郭欣芳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柏坡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1]同时,他也向全党提出了“‘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的要求[1]。2018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再次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又强调指出,我们要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赶考”,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即将进京接受执政考验的形象比喻。“赶考精神”,是特指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酝酿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迎接执政挑战应有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西柏坡精神的制高点。它既有着丰厚的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又充满着对执政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敢于担当,勇于迎接挑战;勇闯新路,执政为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乐观自信;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

一、敢于担当,勇于迎接挑战

既是“赶考”,又希望“考个好成绩”,那就首先要有直面“考试”的勇气和担当。敢于担当、勇于迎接挑战,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孕育于“亡国灭种”的近代中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它就勇敢地担当起了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责任。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屠杀,毅然决定以武装的革命来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无比的英雄史诗。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抗战胜利后,为国内和平计,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谈。1948年5月,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审时度势,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毅然决策,发动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展开了最后决战。1949年1月1日,在解放战争胜利几成定局的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提出了决不使革命半途而废,要在全国范围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奋斗目标。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不仅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而且着重强调了在革命取得胜利、党走上执政地位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与途径。为了能够“考个好成绩”,他还要求同志们在革命胜利后要努力做到两个“务必”,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这种敢于担当、勇于迎接挑战的革命精神,体现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抓住机遇、顶住压力,为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而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在西柏坡革命时期,被赋予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新国家和迎接执政新挑战的独有内容。

二、勇闯新路,执政为民

既是“赶考”,又希望“考个好成绩”,那就既要弄清“考题”谁来出,“考”的内容是什么,又要弄清“考卷谁来阅”。

“考题”谁来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党也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转变,也必然使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能否执好政、能否长期执政下去的艰巨考验,而这一考验正是历史老人为中国共产党人备下的一道需要付出不懈努力、甚至遭遇某种曲折乃至失败才能“考个好成绩”的执政考题。

“考”的内容是什么?1945年7月4日,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邀请,飞赴延安访问的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有一段关于“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著名对话,俗称“窑洞对”。黄炎培发问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黄炎培问得尖锐,毛泽东答得率真,“考题”的内容一目了然。

“考卷”谁来阅?面对毛泽东的对答,黄炎培高兴地说:“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4]49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决定历史兴衰更替最根本因素就是民心,而要赢得民心,民主为根本之途。关于“民主新路”的对答,固然是毛泽东思索已久的“答案”,但能否获得一个“好成绩”,关键不在于怎样说,根本的在于怎样做,以及做得如何。“考卷”的真正评阅者,既非问者,也非答者,而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事实上,也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评阅”资格。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进京”就是意味着执政。执政,就要首先回答“为谁执政”这一基本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党的七大就有了明确的答案。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1094-1095。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毛泽东更是将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多处提及“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权”“人民的统治”“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突出未来国家的“人民”属性[6]1428-143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设计体现的正是执政为民、勇闯新路的民主精神。勇闯新路、执政为民的民主精神是“赶考精神”之魂。正是有了这一“精神”之魂,“赶考”目标才清晰无比,“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也不言自明,“考个好成绩”的内在动因也由此而生。

三、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既要执政,自然不想做“李自成第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夺取全国胜利,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开天辟地的事情,也是28年领导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党领导人民执政,追求的是“考个好成绩”,底线是不被“退回来”。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领导人民革命到领导人民建设,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要想不被“退回来”,“考个好成绩”,就必须要老老实实地承认,对于即将开始的“我们的建设事业”还是“门外汉”,必须要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6]1427。“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6]1428毛泽东的这一段话,虽是针对即将走上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说的,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今天依然处在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说的。由于我们开创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要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要“考个好成绩”,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不努力学习,不善于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迅速提高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我们的事业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真的就有可能被“退回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就将郭沫若于1944年3月19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要求全党学习。他还特别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5]948为此,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6]1438

“进京赶考”意味着执政。执政,意味着革命取得了胜利,意味着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意味着我们手中掌握了资源、有了权力。革命的胜利、成功的经验、执政的资源、权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但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成功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手中掌握了资源和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取得的成绩、人民赋予的权力,将成功的经验当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骄傲自满了,不求进取了,不能踏实工作了,觉得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了,不愿再艰苦奋斗,而是贪图生活的安逸享受了,那么,在“糖衣炮弹”面前,我们真的就要“打败仗”了。

既要执政,还应知执政的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一片坦途。其间,既会由于我们的努力、奋斗,不懈进取,众志成城,而取得不错的甚至非常巨大的成就;也可能由于我们开创的事业前无古人,无经验可借鉴,无规律可遵循,出现判断错误、决策失误,使我们的事业遭受损失、挫折甚至发生曲折。因此,面对执政,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甚至自负,也不能因为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遭遇了一些挫折甚至失败就灰心丧气、失去了自信。

正是出于对执政后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科学预见,为防患于未然,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要求。这一要求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虽历久而弥新,守望着过去,警醒着现在,警示着未来。因此,我们只有始终心存忧患,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严格要求自己,警钟长鸣,从严治党,才能在“赶考路”上不掉队,“考个好成绩”,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四、艰苦奋斗,乐观自信

既是“赶考”,又希望“考个好成绩”,那就需要保持一种“头悬梁、锥刺股”、乐观自信的“赶考”精神状态。我们知道,大凡成功的“赶考”者,都必然兼具“头悬梁、锥刺股”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是乐观自信的保障之基,乐观自信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二者始终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毛泽东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6]1438由此可见,对于党领导人民即将开始的“赶考”征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毛泽东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正因为这样,他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1439。同时,他还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6]1438“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6]1439由此可见,对于即将到来的执政,毛泽东充满着自信,表现出的是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毛泽东看来,只要坚持走好民主新路,做到两个“务必”,我们就一定能“考个好成绩”。

艰苦奋斗、乐观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的精神资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资本,我们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能以无比坚韧的革命意志,爬雪山、过草地,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取得长征的胜利;才能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巩固和扩大陕甘宁边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的威胁,在朝鲜战场上以劣胜强;才能面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地发射“两弹一星”,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资本,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突破,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资本,我们才有了在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

既要执政,就不仅要明白“为谁执政”,还要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绝非权益之计。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就正式提出了“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7]14的策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倡议。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十八年斗争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8]606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又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6]1257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展望即将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时,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是不能巩固的。”[6]1436-1437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党在西柏坡时期,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坦诚协商,为未来国家搭建起统一战线的政治平台和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民主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著名的“五一口号”,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9]226。各民主党派群起响应,许多民主人士克服种种困难奔赴东北解放区和西柏坡,参与协商建国,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10]73。为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审时度势,从三个方面为实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作出了战略安排。一是明确提出要将“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6]1437,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地位。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必须把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6]1437三是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搭建起了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平台。这一政治合作平台,既顺应了现代民主国家建设的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实现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共聚一堂,共商国是,使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具雏形。党的八大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基本方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使之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精神制度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将八大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 “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政议政,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历史。在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中,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工作和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是具有独特地位和价值的。西柏坡时期形成的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统战精神,也构成了“赶考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赶考精神”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敢于担当、勇于迎接挑战是“赶考精神”的基础,勇闯新路、执政为民是“赶考精神”的核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赶考精神”的内在要求,艰苦奋斗、乐观自信是“赶考精神”的外在表现,而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民主协商则是“赶考精神”的必然体现。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一座继往开来的精神丰碑,也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势和条件如何变化,面对的任务怎样不同,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秉持和弘扬“赶考精神”,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西柏坡民主党派胜利
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点
坚持就是胜利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我国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探析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