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蕴

2020-01-16成晓曼王静婕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生态

成晓曼, 王静婕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成效显著,虽还未像经济发展那样形成“中国模式”,但其坚持的“中国道路”、蕴含的“中国智慧”、提供的“中国方案”已取得世界关注和赞扬,尤其在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在工业文明面临困境和文明形态面临转型的时代形势下产生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时代,在带来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甚至不可修复地破坏,使全球面临臭氧层漏洞、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世界已经处于危险的顶点,处于灾难的边缘”[1]。显然,生态危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工业文明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人类面临文明形态转型的关口。展望21世纪,将是良好生态的竞争,谁在生态生产力方面领先世界,谁就会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引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的号召,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指引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为人类文明的进化确立了终极目标。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英国将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把人类带进生态文明。

(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生态环境难题方面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效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超越

自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先行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体系和发展模式下,凭借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理论探索方面,涌现出稳态经济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政治生态学、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生态伦理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生态理论。这些理论虽有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在实践方面,西方国家生态运动卓有成效,在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绿党以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其党派共识。出台一系列环境政策,经济发展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德国把生态现代化作为基本国策,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退化脱钩,其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备受世界关注。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都走在了前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资源,超越资本主义生态理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党的宗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现代化建设规律出发,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50“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23等一系列新论断。在对生态文明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尤其是在荒漠化治理、气候治理等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所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治理取得重大成效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超越的。

(三)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不断发展

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舆论压力。“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均GDP每增长1美元,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能源,因此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世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破坏。“中国环境威胁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影响我国的国际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中治理中国环境问题,着力从源头上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国际环境外交和合作中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重视开展生态环境宣传,用世界话语主动讲好中国环保故事,在分享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中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这些生态治理举措正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有利于规避环境问题方面的“修昔底德陷阱”,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二是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推出的低碳经济减排压力。面对全球人口激增、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等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要求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环境责任的声音越来越多。尤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很大压力。哥本哈根会议推出的低碳经济,使“中国问题”开始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给中国崛起带来巨大压力,也给中国如何从模式创新中走出一条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6]555,把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作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方法,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世界性意义。故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不断回答这一系列难题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眼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注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会关注世界各国生态治理,具有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具体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眼光”表现为顺应当代世界发展理念和实践,借鉴西方治理理论和吸收西方优秀价值观念。

(一)顺应当代世界发展理念和实践,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不少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认识到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转变的重要性。尤其在现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许多国家都在抢抓机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发展战略。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绿色复兴”运动,相继制定和规划了“绿色新政”路线图,开始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前行。比如说,英国的《气候变化法》《低碳转换计划》《可再生能源战略》和“绿色产业振兴计划”;日本的“福田蓝图”、《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草案;美国的《美国复苏与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经过“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奠定了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将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高度重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新未来、新道路,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后人类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成为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遵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道路。

(二)借鉴西方治理理论,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任何国家的生态治理,没有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动改革和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西方生态治理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对我国生态文明具有启示意义。但西方治理理论在提倡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参与民主化的同时,又主张去除或弱化政府权威,如很多生态社会主义者在生态治理的依靠力量和主体力量上,推崇生态无政府主义,甚至幻想依靠主观力量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还有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其蕴含的生态制度建设思想和技术体系治理方案,对我国生态治理有重要启示,但在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假设中,其认为政府的干预作用是有限的,是“可协商规则制定者”,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经济部门和企业家。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生态现代化理论都过于强调环境民主参与,忘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弱化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行政职责。实际上,过多的环境民主参与,并不利于社会稳定。而环境威权主义将环境治理的权力集中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主张通过集权、强制的方式实现环境的治理,又忽视了政府发挥作用的法律依据,没有理解政府在生态治理中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5]51,明确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体系。既吸收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经验,又克服了其局限性;既强调履行政府自身生态责任,又赋予企业、公众共同治理的主体权利。这种上下联动的治理方式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力量。

(三)吸收西方优秀价值观念,鲜明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人的发展是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取向,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目标和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差异性,但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总体目标和基本特征是共同的。二战以后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把重新认识人的生存和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理性过分张扬而带来的人的高度异化现象,主张重视人的现实存在,具有鲜明的价值论色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自然价值、正义、公平、人权等西方优秀价值观念,弘扬其人文精神,同时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实际“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本”的局限性,在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多次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及民生视野出发阐释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如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525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6]252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50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论述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包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寄予人全面发展理想的高远情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向人回归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人的活动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排他性、掠夺性和残暴性,它是人类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实行难度极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宽广的视野和人类的胸怀,积极顺应当代世界发展理念,借鉴西方治理理论,吸收西方优秀价值观念,致力于解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坚持了对生态文明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其生态文明思想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充分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蕴,向世界阐释其智慧和内涵,有利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一)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核心价值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近代以来,西方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自然仅具有工具价值。它虽看到了人的实践和利益驱动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将人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全然不顾及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承载能力,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义务,从而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过于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把其作为人类保护自然的终极意义,而忽视了人类在文化自然中的支撑作用。两种价值观反映的都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内容,用来指导实践必然会带来对自然和人的双重伤害,这从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劳动异化、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以及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就可以得到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克服“中心论”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等,并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为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了从原始文明敬畏自然、农业文明顺应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的提升以及认识新境界的跨越,实现了以“生命共同体”为哲学基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我建构和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新智慧,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和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为世界提供现代化建设新规律和新道路

现代化始于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以至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性运动。虽然各国的现代化目标、动力、模式、后果不同,但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素,如技术巨大进步、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城市化、人的全面发展等。从世界历史看,现代化运动从西欧发展到北美并波及全世界,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一方面,现代化运动带来了贫富分化、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人与社会、自然关系失衡;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掠夺,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了环境正义、生态正义等一系列社会不平等问题。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其现代化模式不具备普世价值。在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亚洲“四小龙”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得益于亚洲“四小龙” 的启示。但实际上,在“ 四小龙”的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亚洲大陆普遍存在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三大难题,而且其走向现代化更多的是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并不具有代表性。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现代化模式新的内涵和任务。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50,“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6]79。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求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出2050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些重大理论观点和工作部署始终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也面临环境与发展不可兼得的矛盾困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更代表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种榜样。

(三)为人类命运发展提供关切

在传统发展观视角下,人们一般仅仅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经济全球化使生态危机成为历史性、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放在全人类发展的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发展的深度关怀。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对立统一中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抛弃了西方“中心论”的机械思维模式,摒弃了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对农业社会黄色文明、工业社会黑色文明、社会主义社会绿色文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把握,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了中国方案。二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治理情怀。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球生态文明”理念,再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7],这些新提法形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霸权主义的批判性回应,有利于全球生态治理格局的重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建设路径。既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也蕴含了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榜样,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拓展。它立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为导向,极富有中国智慧,具有深厚的国际意蕴,值得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生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