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农业农村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0-01-16叶学平刘依寒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湖北疫情农村

谢 青 叶学平 刘依寒

(1.2.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对三大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是本次疫情的重灾区域,疫情对湖北农业农村的影响尤其突出。本文在分析疫情对湖北省农业农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降低疫情对湖北农业农村的冲击。

一、疫情对湖北省农业农村的影响

湖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地貌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畜牧、水产、中药材等产业独具特色。疫情期间,城乡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湖北的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贸易均遭受较大的损失。

(一)春耕春播受到较大影响,粮食可能减产

湖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19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达2725万吨,其中,水稻产量约占全国9%。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20日以来,湖北省各地纷纷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导致人员流动不畅,春耕所需的种子、复合肥等生产资料无法运输。春耕备耕物资缺口大,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服务跨区作业难以进行,直接影响农事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疫情对2020年粮食春播产生较大影响,预计主要农作物小麦、早稻和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会有所下降。

(二)农产品运销受阻,库存积压情况严重

疫情使湖北省第一季度鲜活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的产值遭受重创。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与2019年同比减少23%-25%。

水果方面,湖北三峡库区是我国柑橘的重要产区,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是湖北的网红品牌水果。秭归的脐橙品质特别好,今年却遭到了“冷遇”,发往湖南、成都、重庆、北京、河北等多个方向的货物无法进城。此外,草莓、樱桃等水果,因用工短缺、错过销售时机,产量产值下降。

蔬菜方面,湖北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春季蔬菜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魔芋、莲藕、莼菜等水生蔬菜的优势产区。目前,湖北省的蔬菜在田生产面积约550万亩,总产量约1000万吨。其中,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五市在园蔬菜面积共计72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大白菜、包菜、萝卜、红菜苔、蒜苗、莴苣、西蓝花、芹菜等,预计产量达到150万吨左右。严格的交通封锁给农产品的运销及农业生产物资运输带来巨大挑战,直接影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供需对接。许多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关闭,大量农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出现较为严重的滞销和积压,蔬菜瓜果等烂在地里或降价售出,但城市出现买菜难或菜价上涨的现象。

茶产业方面,湖北已经形成了以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鄂中大洪山为主的五大产茶区。2019年,湖北茶园总面积达到482万亩,茶叶总产量33万吨,茶叶产值168亿元,茶叶出口货值1.5亿美元。在全国20多个产茶省中,上述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疫情对茶产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农资运输受阻,茶农的生产活动有错过农时的风险,影响今年的茶叶产量,尤其是经济价值最高的春茶产量。其次,疫情暴发的时间正值茶叶销售旺季,茶叶销量锐减,整个产业链资金难以回笼。再次,湖北的茶叶可能会受到外地抵制,湖北本地的茶叶需求量也极有可能下降。疫情不仅会导致茶农面临收入严重下降的风险,还将会使以采茶为生的弱质劳动力失去生计来源。

水产养殖方面,湖北省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省份,2019年产量占全国近14%。潜江龙虾为湖北省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产量几乎占全国一半。疫情发生时期,正值春节消费旺季,但是,农贸市场关闭,小龙虾无法交易,饲料逐渐短缺,养殖户可能会面临巨额亏损。潜江养殖、收购、美食、深加工产业链上的15万工人也面临失业危机。加之湖北省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为池塘养殖,人工及饲料短缺导致水产品积压在水塘之中,可能会带来水质污染和病害等问题。截至3月2日,湖北省鱼苗鱼种投放量相较去年同比减少约20%-30%。

畜禽养殖方面,生猪和家禽养殖户基本无销售活动。畜禽业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旦中断,则会引发连锁反应,损失难以弥补。疫情期间,各地封村断路、饲料厂延迟复工、活禽交易暂停、屠宰场关闭,导致畜禽无饲料可用、仔畜雏禽无处可卖、出栏畜禽无法屠宰、排泄物无人处理,养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次生灾害风险显现,以至养殖户新一轮的养殖计划也受到影响。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长期影响不大。但是,肉禽、淘汰蛋鸡以及鸡蛋等家禽产品受影响较大。湖北是我国排名第六位的产蛋区,出现鸡蛋现货积压、蛋鸡淘汰困难的情形,部分养殖场甚至出现鸡苗填埋现象。

(三)农民工返工就业难,脱贫攻坚战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和经营谋生,逐渐成为一些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湖北省农民工数量已突破1000万人,其中,省内务工500多万人。疫情影响农民工返工就业。一是交通封闭、部分企业未复工等因素,使得湖北农民工返工就业、外出经商等成为一大难题。二是酒店餐饮、零售、建筑、交通运输等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也是农民工集中务工领域,这些行业短期内无法正常复工,或者只能通过缩招、裁员等方式维持经营,甚至部分企业濒临破产,这都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三是湖北农民工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务工歧视。一部分农民工错失春节后最佳招工时机,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的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或将面临失业风险。预计今年湖北本地务工农民工比例会提高,跨省流动、外省务工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湖北省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2.4%降至2019年底的0.14%,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就业是农村贫困人口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受疫情影响,许多农村贫困人口无法正常外出务工,影响其工资性收入,短期增收困难,容易出现因疫致贫、因工返贫的情况。尤其是无固定职业人群、贫困人群、低收入群体,若不能及时获得基本收入,不仅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会导致学费、医疗费等支付困难。

(四)乡村旅游业陷入停摆,短期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农旅结合、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19年湖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5亿人次以上,受益农民达到150万人,带动10万人以上脱贫。

此次疫情使乡村旅游业遭受严重的冲击,进入短暂的萧条期。由于全民居家隔离,大量依托农村旅游发展起来的果品采摘、农品展览展示、乡村节庆表演等产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营者在年前投入的基础设施、游乐设备、餐饮备料,短期内无法通过经营收回成本或者实现盈利。不过,受益于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及良好的空气等自然条件以及疫情后游客来湖北旅游的热情,预测疫情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是短期的,乡村旅游业从五月份将逐渐恢复甚至迎来反弹。

(五)疫情暴露农村地区医疗、乡村治理等短板

此次疫情的中心是武汉。春节期间,大量流动人口从武汉回到湖北农村,给农村的防控工作带来挑战,暴露了农村治理的一些短板。

首先,疫情暴露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短板。虽然农村的村容村貌、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以前进步了很多,但是,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基层医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体系不完善,组织调度能力不强。自启动紧急响应以来,多地基层定点医院接到收治患者的任务,却不能及时有效地调动自身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反映出应急能力的欠缺。二是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受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员防控意识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设备与物资应对疫情,最终导致收治效果不佳。

其次,疫情暴露出乡村信息化建设不足。农村地区较闭塞,农村居民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渠道不多。不少农村居民在疫情初期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然按传统习俗,存在过节走村串户、赶集逛街、聚众打牌、参加红白喜事等聚集性活动。另外,因信息化建设滞后,少数滞留农村山区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通过上屋顶、爬山等方式蹭信号、找信号,才能参与疫情期间的“云课堂”。

再次,疫情暴露出农村治理精细化、法治化不足。我国基层组织有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疫情期间,各地农村基层组织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治理精细化不够、法治化欠缺。疫情防控以来,大部分地区能统筹好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任务,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区无限扩大防控措施,机械地封村封路,使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物资需要基层管理人员的统筹协调,但部分乡村出现购物信息不畅通、社区不作为、菜肉品质不佳等现象。农村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依法有序推进,个别入户砸桌、木条封门等简单粗暴的违规行为暴露出农村法治化建设不够,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六)中药材种植业将迎来爆发

湖北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省内中药资源丰富,种类多达3939种,其中药用植物3354种,居全国第六位,是我国主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神农故里”“李时珍故乡”的美誉。中药材已成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一大增长点。湖北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68家,基本形成以医药化工、中成药制剂、饮片加工、医药保健为主要产业,集药材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网络格局。从现已公布的各种临床有效方剂和中成药名单中可以发现,蕲艾、半夏、苍术等多种药材均为湖北道地药材或主产药材。疫情导致多种中药材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拉动市场价格上行。而且,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慢性病患者数量大幅攀升,医疗健康的潜在需求在加大。疫情结束后,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中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对策建议

(一)短期对策建议

1、畅通农产品物流运销环节,解决农资供销难题,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加快建设农产品应急物流体系,建立“绿色通道”保障产销。对经检测身体健康的种植户,优先发放通行证,减少中间环节,并对农产品及农资物资车辆优先检查、快检快放,或错峰出行,避免造成严重积压,错过最佳上市时间,增加储存成本。

综合运用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采取微信下单、电商APP下单、社区团购等网络配送和社区直供形式,统筹协调多种物流资源,完善投递网络,畅通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助力推广宜昌蜜橘、潜江龙虾等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提升湖北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减少消费者对湖北农产品的顾虑。

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加强买卖双方诚信管理。农村种植户与城镇居民自行建立线上销售平台后,可能会出现高价销售、虚假销售、诈骗钱财、产品质量不佳等现象。为此,各地监管部门需加大对价格和销售资格的监管力度,防止农产品随意涨价,保证合法经营,完善诚信体系,确保疫情期间蔬菜、肉类、水果等产品质量过关、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2、加强春耕备耕调度,充分发挥科技助农优势。不误农时,做好春管春耕。一是抓好当前的春季重点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影响,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及时开展春管春耕。三是改进聚集式的工作方式,实行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尽量扩大作业空间,避免人员集聚,确保生产安全。四是抓住天气回暖的有利时机,不误农时,增施苔肥促油菜春发,促进长势均衡。及时采收冬春蔬菜,适时倒茬,扩种速生蔬菜。加强果园茶园肥水管理,及时除草修剪、疏花疏果。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强科技助农力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会面临作物减产和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农机检修等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专业微信群、APP、短信以及开设直播农业技术讲堂等形式,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帮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解决疫情期间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问题。同时,在关键农时和农民急需之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必要的实地指导。

加强调度,保障农资,合理发挥农机的作用。一是加强综合调剂调运,保障农资供求畅通。各地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交通、公安、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解决各生产经营主体在物料、防控物资供应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春耕备耕期间农资供应充足、运输顺畅。二是做好农机作业准备,推进机械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动员有关生产主体和企业,做好人员培训、机具准备和检修、维修配件供应等,确保正常投入生产。制定农机作业预案,合理调剂调配作业机具,开展跨区作业服务。三是引导农资企业复工复产。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单,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复产,尽快恢复产能,增加市场供应,保障春耕生产需要。

3、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组织当地农民和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参与农业生产,引导农民就近参与保洁消杀、基建、春耕等工作,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互换用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线上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升农民就业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扶持农民返乡创业。

组织分批有序错峰返工。一是加强健康管理监测,从源头上做好防控。二是提供返岗包车服务。成立返岗服务车队,成规模、成批次组织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提高搭乘效率。三是充分动员社会各界优先吸纳本地贫困农民劳动力。

建立返贫风险预测机制。农民工就业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要把解决贫困农民就业作为脱贫攻坚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做好保障就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返贫监测机制,明确信息报送程序,统筹安排监测流程,强化反馈及预警机制,密切注意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面临的困境。

加强贫困地区及困难群体的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如给予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加快完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生产信贷融资服务,扩大补贴范围及提高补贴标准等。建立特殊群体档案,点对点精准帮扶,落实救济补助政策,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二)中长期对策建议

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也对解决农村滞留人员就业、稳定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要快速启动农村道路交通、供水治污、医疗教育、环境保护、乡村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提升农村医疗水平,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农村医疗应急能力。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全面覆盖,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2、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精细化、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推动网格化管理,由事件、物件管理向宽领域、动态管理升级。探索农村互助帮扶模式,降低人员调动的时间及财力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持续完善法治化建设,坚决杜绝简单执法、随意执法、粗暴执法情况的发生。

3、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促进康养产业持续发展。立足湖北中医中药良好的资源优势,挖掘中医中药在抗击疫情中的治疗作用,做强本地中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现代化,不断改良种植方式,提升药材品质,多方式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着力推动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政府进行专项扶持,调动中药企业生产积极性,培育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大力推广大健康产业,搭建网上中医药销售、预约医养项目、中医养生知识等相关平台。推进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中医药资源丰富且医养服务质量高的地区建立大健康产业园、健康小镇,明晰康养基地的定位及运营方式,将康养、旅游有机结合,激发大健康产业的新活力。

4、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突出湖北生态特色。统筹规划乡村旅游业,加强乡村旅游业的政策扶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融合。围绕当地乡村的生态、文化等地域特色,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定位,打造娱乐休闲型、运动养生型、观光审美型、复合型等乡村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猜你喜欢

湖北疫情农村
The rise of China-Chic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战疫情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