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2020-01-16段金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科技人才

段金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事处,河南 郑州 450044〕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古今皆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作为“三农”领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肩负着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是涉农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服务社会的基础力量和主力军。涉农高校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政治领导、统筹规划、集约管理,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资源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环境培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在科技创新人才存量增加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人才效能,理清找准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的驱动因素、行为动机、身心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抓药,全面激发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活力,努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一、新时代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新态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等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成为人才价值的新标杆。新时期涉农高校发展面临着“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新格局与新导向,办学方向呈现出绿色革命、生态保护、质量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学科专业建设趋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多元发展,要求紧贴“三农”热点前沿,对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1.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新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需要人创造,现代农业科技需要人研究,现代农业管理模式需要人探索,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关系着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产业链条较长,经营收益相对较低,投资回报较慢,涉农科技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较慢,人才吸引与聚集效应较弱。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价评定机制,必须结合农业产业化特征,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新要求、新特征、新变化,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根据现代农业技术、农业工程、农业产业化、农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农业机械化、生物化、智能化、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理清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新内涵,从物质激励、薪酬激励、职务职称激励等外在因素,尽快转向创新创业激励、价值创造激励、精神引领激励等新的动机需要与行为驱动上来,转向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上来。涉农高校要将新思想、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融入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全过程、全方位,致力于提高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服务能力,把创新视为人才发展第一动力,将涉农高校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智慧高地,推进涉农学科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2.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新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既要坚持发展导向,又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坚持农业现代化道路,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农业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与应用,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健全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发展业态,大力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服务创新,抢占全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绿色、生态、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认识涉农科技创新人才在区域分布、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体系、产业聚集、服务领域等方面的不平衡,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效能发挥、价值开发、效益提升、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抓住涉农特色,抓好创新主线,紧扣时代脉搏,找准自身人才激励的关键着力点,要在激发人才效能、深挖人才潜力、提升人才价值上下功夫。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导向,紧跟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的步伐,紧抓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紧贴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沿、产业前沿、行业前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养成中国特色涉农高校科技人才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坚毅品质,全力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使中华大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文明和谐。

二、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相关研究较多,专门研究较少

随着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校、人才兴业等理念深入人心,人才工作得到空前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人才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谓“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企业性等方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励理论、发展规律、经济社会需要、经费保障、产业行业特征、薪酬福利待遇、职级职务晋升等。但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欧阳欢等通过对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内涵与现状分析,从多元化薪酬激励、市场化产权激励、人文化精神激励、多样化科研扶持等方面,对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机制进行研究,体现了满足外在性需要与内在性需要的激励导向;刘丹通过民主环境激励、多元物质激励、科学职称评审相结合研究,着力从显性需求方面,提升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谢从晋等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开展科技创新人才个性化激励的原则、策略与方案研究,强调了人才激励要注重个性化、信息化、针对性、精准性、客观性;朱永香等开展人才激励理论与价值链理论融合研究,将人才激励划分为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效益产出等价值实现阶段,并在人才引进政策、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渠道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侧重科技人才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研究;郑康等剖析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代价值,提出了构建工作理念、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创新机制相结合人才激励机制,强调人才潜能激发与成长机制建设。整体上来看,相关研究涉及面较广,站位角度各异,观点意见不一而足,目的导向不尽相同,能够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新农科发展需要,开展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专门研究的更少。

2.外在因素激励研究较多,内在因素激励研究较少

在资料收集整理与文献研究过程中发现,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整体性、普遍性,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的创新性、特色性、专门性、现代性有待加强。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吸引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的力度,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的针对性较为显著,注重人才规模和数量扩张,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的区域竞争、行业竞争、企业竞争的需求导向较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相关的理论创新、内涵挖潜、外延拓展、效能提升、成长规律、评价创新等研究相对不足。研究内容方面,普遍集中于外部因素激励、满足性因素激励、即时性条件激励、直接性因素激励、功利性因素激励等问题研究,重视人才政策、物质激励、薪酬待遇、职称职务、项目资金等方面激励研究,主要侧重刚性激励、即时激励、功利激励。在理想信念激励、价值驱动激励、人生成长激励、可持续发展激励、内部因素激励等方面的研究需要深化,对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的关注度、深入度、精准度都不够,柔性激励、环境激励、长远激励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人才分层激励基本没有涉及。在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背景下,涉农高校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性、拓展性研究。

三、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

1.坚定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激励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激励力量,能够有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使命责任感。涉农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的回信中的嘱托,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把服务“三农”作为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积极培养时代需要的知农爱农高层次新型人才,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在国家和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展道路上,涉农高校理应担负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光荣使命,养成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知之深,爱之切”的深情厚爱,树立“重农、爱农、为农、兴农”价值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保持思想精神的先进性与纯粹性,秉持家国情怀的伟岸与坚定,将奉献“三农”、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的赤子之心,诠释在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担当中,体现在把祖国大地绘成丹青、把山川妆成锦绣的豪情与勇气上;要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形成坚定稳固的科技报国激情,还要外化于行,体现出报效“三农”的积极行动实践;用理想信念之光为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人才指引前进方向,照亮前行之路,激励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建功立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农业科技创新保障。

涉农高校要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紧跟农业现代化步伐,突出新农业、新农科、新业态、新模式等特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科研精神、求索精神、风险精神、创新精神的凝练,培育新时代涉农高校创新科技人才的精神风貌、精神品质,积极宣传宣扬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业绩水平、成果效益、荣誉称号,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与归属感,激发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献身“三农”事业的热情,使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与涉农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保障。

2.加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价值驱动激励

按照马斯洛需求激励理论,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高层级激励。人才价值表现为多种价值形态,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道德价值与人性价值等,集中表现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力,给社会做出的贡献。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要强化价值驱动激励,找准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主方向、主途径、主阵地,要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高级人才上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满足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产业化、机械化、生物化等领域高端人才需要;要立足涉农高校人才资源、科研资源、平台优势等优势,大力开展农业基础领域研究,尖端农业新技术研发,及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推广;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业态,积极开发生物农业、立体农业、亭台农业、交叉农业、审美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农业等新模式,不断拓展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创造空间,将人才培养与农业科研、农业创意、科技创业、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树立新农科教育观、新农业人才观,养成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新局面,致力成为“三农”事业发展的引领者与开拓者,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示中国精神、中国风貌,增强把我国变成农业强国的壮志雄心与光荣使命。

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价值驱动激励,要将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主方向、核心力量与优质资源,集中到新时代“三农”工作需要上来。要立足农业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推进产教学融合发展与提升,把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的舞台搭在希望的田野上,把根扎在广阔的中华大地,把科学研究运用到新时代小康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摒弃“闭门写论文、封闭做科研”的思想,坚决抵制急于求成、学术浮躁等不良之风,高度警惕学术西方化、思想自由化、研究虚无化、人才头衔化等现象;涉农高校要充分尊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鼓励在农业科技领域进行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让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兴农强农的实践中进行价值创造,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展示素养与才华,养成“沉得下、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的学术精神,发扬敬业忠诚、踏实朴实、沉着专注、持之以恒的涉农高校科技创新精神,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奋力寻求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突破创新,提高农业科研创新与技术革新能力,展示出应有的价值特质与贡献。

3.完善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涉农高校必须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高端人才培养+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特征的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利用数据信息,及时详尽地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教育模式、动态趋势、前沿热点、平台建设、设备水平、业态变化等最新信息,便于涉农高校在国内与国外、纵向与横向、行业与产业等范围与领域的信息对比甄别中,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最新信息情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与人才激励目标,优化人才发展与人才激励机制,增强涉农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通过充分发掘农业科技信息、人才信息、产业信息等资源价值,做到知己知彼,把信息资源凝练成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的武器,提升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潜能,适应涉农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另一方面,涉农高校要根据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实现与效能提升的需要,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信息化资源环境,配置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与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有效解决科技创新人才的信息壁垒、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工作,若信息资源呈现严重非对称性,信息环境存在严重非透明性,必然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前景出现非确定性。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寻求全面发展与局部突破、立足现实与追求长远、基础研究与实用技术、人才投入与效益产出等关系的博弈、判断与选择中,就会出现盲目盲从、方向错位、效率低下,人才价值实现就会具有非常强的内生风险属性,受农业科研周期长、产业链条长等因素影响,负面效应还会更加严重,且人才价值实现的内生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普遍性特征,自觉不自觉地制约着科技创新人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增加无形成本,弱化人才效应。一般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信息资源越不充分,思想就越保守、行动越迟缓,更影响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效能与效率。

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激励,要充分认识到,人才价值实现面临的内生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人才激励过程中的常态问题,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信息交流机制、信息甄别机制,调整配置、充实完善人才发展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分化、分散、降低信息非对称风险。涉农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学科体系、师资队伍、服务社会的需要,尽快建立规范高效、科学有序的涉农领域的高端人才数据库、学术结构数据库、核心团队数据库、科研信息数据库、项目对接数据库等,促进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适其位、用其长、献其智、得其利”,使科技创新人才明确自身目标,发现自身特色,增强自我激励,提高人才效能与激励效率。

4.强化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涉农高校要建立高效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必须科学准确、客观合理、及时适度地考核评价人才,构建科技人才成长的良性生态环境,促进人才效能提升与价值开发。涉农高校必须改变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唯论文、唯项目、唯课题、唯资金”现象,充分尊重农业科研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将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内容体现在涉农人才培养质量、农业科研层次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益上来,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内涵式评价,突出服务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做到不唯上、不唯名、不唯利,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健全以创新能力、强化质量、注重贡献为导向的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理念,促进人才评价机制的系统化、全面化、主动化、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的独有特色,培育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的良性机制。

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考核评价,要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集体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适时跟踪服务、成果汇总、业绩评价、项目转化等,科学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履职履责、业绩质量和效益水平。要通过评价考核,构建涉农高校良性选人用人机制、资源调配机制、人才工程建设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要紧紧结合涉农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学科背景、专业特征、区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学科、分层次、分系列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创新性的评价,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针对性、时效性及综合贡献,重点抓好涉农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与引领,注重集体评价、团队评价、周期评价,将涉农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与岗位管理、职级晋升、薪酬待遇、项目支持、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优秀者,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上予以优先与倾斜;优先配置科研资金、科研团队、科研资源;优先推荐专利申请、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国际交流;优先推荐参与人才工程的选拔与聘任,并按照实际贡献对科技创新人才实行专项绩效激励。涉农高校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实现人才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岗位能高能低,贤能者优其位,庸弱者无其位,促进涉农高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5.增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激励机制

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要有活力、有朝气,必须转变思维,打破陈规,创新模式,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用人僵化的现象,积极鼓励涉农科技创新人才有序高效流动,加强人才流动激励力度。涉农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原则,尊重涉农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实施“不求我有、但求我用、淡化身份、注重业绩”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好编制管理、人事关系、岗位设置、职称职级、待遇福利等关切问题,弱化对涉农科技创新人才的限制与束缚,降低人才流动门槛,鼓励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创新创业,增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性,通过鼓励人才流动,激活发展要素,增强人才活力;涉农高校要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联盟、涉农企业组织等有机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跨区域、跨高校、跨学科、跨团队流动铺路搭桥、助力加油,鼓励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平台合作、项目合作、团队对接、校企合作,促进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流动中实现有效衔接、强强联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强化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整体效能发挥。

涉农高校创新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激励,要推进与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组织、相关产业聚集区,建立健全人才互聘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有效解决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降低办学成本。涉农高校还要通过平台建设、学科建设、梯队建设、人才工程等激励方式手段,提升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团队意识,形成群策群力、合作紧密、集约管理的协同机制,使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合作协作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在竞争对比中激发进取精神和昂扬志气,避免效能低下、内耗内斗现象。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证明,人才强国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价值是最重要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旨在促进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敢为人先、厚积薄发,引领涉农高校将科技创新人才的科学开发、合理配置和效能提升放在教育事业发展首位,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潜能,抢占农业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话语主导权。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科技人才
人才云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