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探究
2020-01-16张剑英付秀芬李肖峰张海燕秦艺珈
张剑英,付秀芬,李肖峰,张海燕,秦艺珈
(1.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图书馆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大使命。2015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1]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指南,按教育部要求,从2019年秋季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落实专题教学。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再次强调,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指南。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各地各高校推进专题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面临新挑战,如何推进“原理”课专题教学的施行,挖掘“原理”课专题教学的价值引导功能,是新时代“原理”课教师必须探索、思考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为适应新时代“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专题教学日渐普及。有效合理设计专题教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是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也称问题引导式教学,是教学打破传统的章节结构,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按照问题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社会现实问题、时事热点及学科前沿等以一定的逻辑体系重新编排教学的顺序,依此制定专题式教学大纲。每一专题教学内容都是对某一问题相对深入的集中研究[3]。“原理”课旨在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原理”课采用专题式教学,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科学规划并设置教学专题,创造性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重点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不能脱离教材。因此,专题教学设置应充分把握课程目标和教材精神,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体现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全面推进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能不断提升“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原理”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是一直存在的矛盾,在有限的学时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难以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因此,采用专题式教学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这对“原理”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合理设计实施系列专题教学,做到各部分内容有效贯通且教学重点突出。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材就是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把握教材的全局;研究学生就是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精神。
2.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4],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有获得感,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并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大学生的新变化,直面现实问题,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专题内容,始终立足于学生实际与社会现实,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3.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新时代大学生大多为00后,个性鲜明,自主性强,参与意识强。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要与时俱进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将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理论创新成果融入专题教学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从而提高专题式教学的效果。
二、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新时代条件下,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即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头脑,2018年4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4门必修课教材都进行了全面修订,全国高校从2018年秋季统一使用2018版思想政治课教材。“原理”课与前几次修订相比是变动最大的一次。这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新要求所决定的。新时代、新思想和新教材使高校“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面临新挑战,“原理”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在专题教学设置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合理设计教学体系与环节,重新编排与设置教学专题内容,在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力求让学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依据2018版修订的新教材,专题教学相对于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专题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原理”课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设计要立足整体性和系统性,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认真钻研的精神,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专题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近年来,一些教师虽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但因欠缺整体性,欠缺深入思考和研究,课堂理论讲授娱乐化和碎片化,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忽视了每一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能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专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原理”课理论性和学术性强,专题式教学的起点高。在设计专题内容时,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以及接受能力。文理科学生在理解和接受“原理”课知识方面的能力有较大差异。中学时期,文科生已初步学习了“原理”课的相关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接受相对容易;而理科生在中学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浅尝辄止,学习“原理”课的内容有一定困难。专题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原理”课专题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效果。然而,部分高校教师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专题内容设计,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结合,在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话题等方面欠缺科学合理的联系与设计,导致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3.专题式教学引导缺乏创新性
在依据大纲专题设计的过程中,“原理”课必须紧扣社会现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原理”课课堂教学。在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娱乐与体育方面。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引入信息困难较大,对于热点事件来龙去脉络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阐释,从而淡化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专题设计欠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教学的互动性,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创新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体系
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体系创新旨在探究系统和完善的专题内容设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原理”课专题内容设置的基本思路
首先,立足马克思主义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依据教学大纲深人研究教材,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主线,对教材内容科学规划。其次,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是“原理”课应当践行的责任与使命。再次,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提练出学生当前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合理设置13个专题:1.“走近马克思”与“走近恩格斯”;2.辩证唯物论;3.唯物辩证法;4.科学实践观;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唯物史观的产生;7.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9.劳动价值论;10.剩余价值理论;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12.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13.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13个专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体现了专题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先从导论设计的专题“走近马克思与走近恩格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再到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最后落脚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较高层面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几个部分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教师必须学懂、弄通和系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有的放矢地融入各专题讲解,之后基于“原理”课的特点找到切入点,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视和认同,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二)“原理”课专题内容设置的探究
专题“走近马克思”是依据导论并结合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专门设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论,整体上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用“三个一生”评价马克思的人生历程,同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用“三个飞跃”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的奇迹,两者相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同步设置“走近恩格斯”专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专题“辩证唯物论”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在尊重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国情——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要引导学生确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世界观,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专题“唯物辩证法”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学中要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方略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设计问题“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蕴含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问题,让学生理解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专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实践与认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及真理与价值等内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来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了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专题“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群众史观的新发展。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等重要论述,突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四个自信”。
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商品生产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创新。可设计问题“为什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与中国实际联系起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加深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专题“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落脚点,集中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尤其要突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以及由理论到现实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创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担当和使命。
总之,“原理”课专题内容要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四、新时代高校“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求
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客观上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
(一)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题式教学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原理”课教学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要求“原理”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遵循大纲,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师要依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学科背景,结合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设计专题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品质和当代价值。其次,教师不仅要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潜心研究教学,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把读原著、学经典和悟原理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学精悟透,领会精神实质。最后,教师要把讲好“原理”课作为自己的追求,积极涉猎哲学、文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开阔学术视野。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规范集体备课
“原理”课涉及原理多且内容丰富,专题式教学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原理”课教研室要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精心设计出专题教学的统一提纲和题目,再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分配备课任务。让每位教师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有所探究,集中精力备好相关专题。这种团队攻关和集中备课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任课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互补,又能提高专题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也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教研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安排专题备课任务合理清晰和集体备课效果定期监督检查。在使用集体备课成果时,教师要善于将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要适当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同时,要多倾听学生意见和反馈,与时俱进地调整充实更新专题教学的主题与内容,让集体备课及其成果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拓宽教学的载体和路径,创新教学方法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参与意识强。“原理”课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同时积极拓宽教学载体和路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分组讨论、辩论和小组展示,微课和翻转课堂,多媒体、政论片和微电影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形式和手段,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专题教学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善于采用学生易于共鸣的网络语言阐述教材,既保证专题教学的理论性,又让学生感到“原理”课的“亲切”,使学生被“原理”课所吸引。此外,还要不断创新“原理”课实践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经典诵读沙龙、学生宣讲团、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原理”课的获得感。
总之,对新时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探究,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原理”课教学切实可行的途径。积极推进“原理”课专题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强化“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提高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