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条例》背景下社院学报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

2020-01-16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条例

王 艳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99)

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这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着眼于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明确了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定位, 指出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方针、基本任务、培训目标, 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以下简称“社院学报”)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对照《条例》明确新要求,突破发展瓶颈,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条例》对社院学报的新要求

(一)《条例》对社院性质的科学判断进一步优化了社院学报的办刊方向

《条例》对社院性质作出了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学院是政治学院、联合党校、主阵地,这是对社院性质的进一步明确,突出了社院姓“社”。因此,社院学报应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党的方针政策和统一战线理论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为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确保有效地引导舆论导向,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理应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把握好办刊方向的同时,应紧跟党和国家的新动态新形势新任务,助力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和党的中心工作,更好地凝心聚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院学报严守办刊方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内容上应具政治敏锐性。及时关注党和政府最新方针政策,提高内容政治相关度,在宣传解读方面更具有时效性。二是在平台上应更具官方性。社院学报具有连接统战成员与党委政府的作用,应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支撑平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彰显先天的平台优势。三是在宣传解读上更具权威性。社院学报应更多刊发党委政府方针政策起草或宣讲者、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论探索者、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基层贯彻落实者的文章,正确有效解读党委政府政策方针,使社院学报更具权威性。

(二)《条例》对社院的职能更新进一步扩展了社院学报职能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条例》明确了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决策咨询”“开展中华文化研究、教育和对外交流”“联谊交友”五项基本任务。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决策咨询”“联谊交友”两项新职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报应当“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中华文化,展示交流理论研究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1]。与《暂行条例》中学报应“综合体现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相比,社院学报职能更具体、更广泛。综上而看,社院学报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交流展示平台,加强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决策咨询,联谊交友。一在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社院学报应充分发挥政治期刊的作用,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宣传平台和窗口作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在统战理论研究和交流展示平台方面。社院学报作为统一战线性质期刊,理应把宣传研究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作为重要内容,研究统战理论重点难点,解决统战理论热点,引导统战理论前沿。三在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社院学报应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贡献力量。四在决策咨询方面。社院学报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理论研究者的重要平台,完全有能力把具有决策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反馈给党委政府,为其决策提供理论启发。五在联谊交友方面。社院学报在业务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党外知识分子,编辑人员有责任对其开展好联谊交友工作,同时社院学报也应加强对开展联谊交友工作的研究和探讨。

二、《条例》背景下社院学报的发展瓶颈

(一)既有的运行模式制约学报职能的发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期刊业随之发生了重大改革,优质期刊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改革,在保证传统办刊优势的同时,探索发展新的办刊模式,创新新的宣传媒介,在期刊生存发展上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与此类刊物不同,社院学报具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其运行目的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公益性,绝大多数是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刊物,不可能完全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尤其在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大多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市场竞争力较弱;编辑部不是独立的机构,社会化程度无法完全实现,管理程度无法深入,这都需要社院学报在现有体制下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目前,我国公开发行的社院学报有20多家,以双月刊或季刊为主,现有三种办刊模式:独立办刊、协助办刊和合作办刊。独立办刊即由独立的编辑部门专门从事社院学报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优点是具有独立的编辑人员,力量充足、精力集中,不足是编辑人员科研理论水平较弱。协助办刊即由社院教师在主责之外协办刊物,优点是能更集中方便围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稿,不足是教师缺少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精力上难以保证。合作办刊即由社院与专家合作办刊,优点是能借鉴利用智库资源,但容易抑制编辑的主动性。受社院规模、投入水平和科研水平等的制约, 社院学报整体办刊规模较小, 办刊模式较单一,与统战相关的栏目设置门类齐全, 但忽视了期刊特色性特点。同时,社院学报多为事业单位主管主办期刊, 封闭性和垄断性特点明显, 资源不能被合理充分地利用, 很难适应现代期刊的发展要求。这些体制上的阻碍束缚了社院学报的发展,使得社院学报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策略, 办刊理念严重落后, 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科研学科资源不凸显束缚社院学报职能发挥

社院学报以学院科研力量、学科资源为基础和支撑,是展示本院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资源优势的重要平台之一。科研资源方面,强大的教研力量、丰富的教研资源能为学报提供优质作者群,形成有效的智力支撑,引导社院学报集中力量对理论前沿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但目前社院科研力量和学科资源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社院科研力量薄弱,科研人员的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科研力量占社院总力量的1/3左右;科研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与社院关系不紧密,以教学为主,存于与社院科研脱钩的问题。二是社院学报依托的高层次专家人才较少,这也是影响社院学报知名度提高和职能发挥的因素之一。学科资源方面,目前社院统战理论、文化及相关专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化学科资源。社院学报依托的学科资源涉及多个领域、囊括多个学科,内容驳杂广泛且缺乏内在逻辑性,同时还需及时进行理论更新和完善,这使得社院学科体系建设成为社院的难点工作,需要漫长艰难的建构过程。社院专业设置大致相同、学科结构大致相仿,基本全覆盖统战和文化领域,学报作为反映社院学科建设的窗口,受学科建设影响,存在栏目多杂、内容广而不深、关联性不足等问题,容易形成趋同化的办刊模式,版面有限、又要顾及全面的做法也致使学科优势不凸显,造成社院学报全、散、小、弱的困境。

(三)传播方式影响社院学报的传播效果

社院学报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中华文化和展示交流理论研究成果的职责,这需要有效的传播方式、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锁定有代表性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有传统投递方式传播和数字传播两种方式。传统投递方式是将纸质期刊以邮寄的方式投递给读者。这种方式便于读者广泛阅读和实物保存,但也存在投递时间长、途中易丢失、地址变更投送不到、不利于大范围传播等弊端。数字传播包括数字出版平台传播和自媒体传播两种。这两种方式克服了纸质期刊时空上的限制,能快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加快速方便,但数字出版平台需要付费、需要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才能阅读,读者会根据需求选择阅读内容,不利于全面阅读;自媒体传播是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关注公众号进行阅读,这种方式仅被少数社院学报采用,也多侧重于基本介绍、投稿订阅和刊物的动态走向等应用性功能上,在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在传播范围上,社院学报的传播范围多在统一战线各领域、高校相关领域和部分统战成员中,多用于学习讨论和交流探讨。各社院学报印数大多在500-2000册之间,传播范围较小,读者群较小。从社院学报的下载量来看,社院学报的传播范围在逐年扩大,随着自媒体终端功能的扩展,关注的读者还会越来越多。在传播对象上,社院学报的传播对象面向全国读者,但基本上以社院教学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学生、统战部工作人员和部分民主党派人士为主。这部分传播对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如何锁定有代表性的传播对象,还应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四)评价机制缺乏限制学报职能的发挥

期刊评价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引导期刊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近十年来,期刊评价将发文数量和引文数量相结合,通过H指数和兼顾引文质量和引文数量的特征因子来对期刊进行复杂评价,并进行量化统计来评价学术期刊。[2]社院学报与高校学报、党校学报、科研机构主办期刊具有共同的评价机制,但二者在办刊方向和职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前者须兼顾宣传功能,后者更侧重理论探讨。社院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发展历史等方面与其存在的较大差距,也使得社院学报很难在这一评价体系内占有优势并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了社院学报的评价工作,每隔三年根据影响因子、转引率等因素,对社院学报划分等次、进行评价,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在社院学报的内在评价方面,各社院自拟的评价机制多是评价编辑,缺少对期刊的定量和定性评价。

三、《条例》背景下社院学报突破瓶颈的对策

(一)优化社院学报的运行模式

《条例》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应“坚持联合办学、开放办学,汇聚优质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社院学报应该充分利用社院联合办学、开放办学的优质资源,既保持传统办刊的优势,又探索一套适应新形势且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一是强化自身已有的办刊模式。社院学报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院自身力量的壮大。与参与市场竞争的期刊社相比,社院学报的办刊力量较弱,办刊理念较滞后,内在主动性也较差。但社院学报也有自身优势,强化独立办刊模式中办刊人员编辑出版专业性强的优势,强化协助办刊模式中办刊的统战理论基础牢固的优势,强化合作办刊中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社院学报的内容厚度、编校水平和印刷质量。二是要探索联合办刊模式。借助其他科研机构的力量或与其他社院学报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社院学报散乱弱小的问题。聚集多种资源,凝聚多方智慧,共同解决办刊中碰到的瓶颈问题,横向上扩大办刊力量, 纵向优化办刊模式,健全机制和制度,借助资源优势融入期刊发展大潮流。联合办刊、集群化避免了重复发表、单打独斗, 是社院学报未来最为可能的发展方向。三是要探索开放办刊模式。开放办刊是指社院学报从向内性办刊模式向开放性办刊模式转变,在展示本院教学科研成果、保证自主性办刊的基础上,扩大稿源范围,同时加强编辑办刊与学者办刊相结合。《条例》规定社院学报要展示交流社院理论研究成果,因此内向性是社院学报的属性之一,即社院学报具有服务本院的基本职能,但社院学报在期刊体系提高影响力,必须处理好服务本院和开放拓展稿源、提高稿源质量的矛盾,处理好二者关系。社院学报以期刊为中心打造学术共同体,改变封闭性办刊模式,建立集中多种力量的办刊平台和办刊模式,提高社院学报的质量,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建立社院科研和学科资源优势

社院学报的独特优势在于以社院学科资源为依托,以社院的广大教研工作者为支撑,凸显本院的学科优势并将其塑造为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社院学报的特色。统战理论是社院学报的优势所在,这是打造社院学报的重要支柱。一是提高科研量的规模、加大科研质的突破。首先,社院应按照《条例》要求提高本院教师比例,广泛利用校外优秀的师资力量,保证充分的科研力量。其次,社院应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优化的科研环境、有效的科研引导机制和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大力培养教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塑造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同时,也积极引导院外师资力量投身到院内科研中来,促进校内外科研人员的协作,进一步充实社院科研力量,为社院学报长足发展提供深厚的科研基础。二是长期不懈打造优势学科。“打造一流学术需要建设优势学科。”[3]社院的优势学科应是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围绕社院培训目标而展开的特色学科,但这可能需要长期的建立过程。“学科建设如同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不仅要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长期不懈的经营意识。”[4]这就需要社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打造优势学科。社院学报以本院优势学科为依托,设置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克服科研资源不凸显带来的发展瓶颈。

(三)创新社院学报传播方式

新的科技革命为期刊业带了革命式发展,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了期刊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变革,这对社院学报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机遇,社院学报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一是促进传播内容与新媒体融合。与新媒体相融合是社院学报顺应期刊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如何突破传统纸媒方式更加突出其学术性、专业性和统战性,这需要社院学报在新媒体背景下围绕社会主义学院主题甄选传播内容、围绕政治期刊特点选择恰当的新媒体形式,从而助力社院学报的发展进步,创新社院学报的传播态势。二是丰富社院学报的传播形式。与传统纸媒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传播形式丰富多彩,其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形式将信息交融汇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社院学报也应该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采取多种形式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社院学报佳作,不断增强社院学报的宣传力度、影响范围和社会引导力,从而发挥其引导政治文化认同、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作用。

(四) 建立健全社院学报的评价机制

社院学报的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政治期刊的评价机制应以是否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推动理论创新、是否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为主要标准, 引导其推出有宣传效果、有理论价值、有资政效能的研究成果。一是设定意识形态方面的评价标准。为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保证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社院学报评价机制应设定意识形态方面的评价标准,把“政治方向”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 引导社院学报突出正确的政治引领性,引导社院学报编辑提高政治把关能力,从而契合社院学报的根本宗旨。二是设定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社院学报的评价方式可采用主观评议与硬性指标客观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观评议可由学科专家、编辑专家、重点读者等组成评议小组,整合个别意见形成集体的意见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硬性指标客观评价,可从社院学报内容出发设立明确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如期刊的学术性,指期刊内容的学术含量及比重;期刊刊载论文的创新性,指选题观点、论证、资料、方法等的原创性;编校质量,指编辑策划、栏目设置及编校水平;学术规范性,指论文写作规范及引文著录规范;社会声誉,指学术水平与学风的社会认可度。[5]三是增设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评价。“社院学报建设需要树立期刊数字信息化意识, 发挥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刊物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作用。”[6]新媒体背景下,为适应大众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介的变化,期刊评价应吸纳新媒体传播途径这一评价指标,从而引导社院学报适应大众新的阅读需求,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效果,并设定社院学报网络传播量、多媒体传播方式、信息化传播创新能力等标准,助力社院学报的长期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社院学报应按照《条例》要求优化运行模式,建立科研和学科资源优势,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更新评价机制,解决刊物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并切实发挥好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统战方针政策和中华文化宣传作用,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学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成为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条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