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0-01-16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青少年

李 伟

(河南省教育厅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同时还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还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文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思想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表现为由认识到实践,即将理性认识的成果运用于实践。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但是,由于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发达程度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就结束了,而是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认识辩证过程的观点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和由少到多的,呈现出一种渐进状态,诚如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2]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观点,清晰地认识到了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存在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断加深。基于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据不同学段认知特点分别设置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的阶段化和层次化教学,最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遵循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总趋势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及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紧紧把握住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建设思政课,并且对每个学段的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等科学编排,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看到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之间的递进和发展的态势,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随着学段上升逐渐加码。

(三)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的思想

整体和部分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思想。客观事物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离不开部分,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属性和功能。部分也离不开整体,部分的属性和功能会受到整体的制约,部分只有在整体中它的属性和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的观点。首先,从课程属性上看,小学思政课、中学思政课、大学思政课都属于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规避零散状态,对思政课进行整体化建设的需要。思政课整体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总体实力和凸显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纵观整渠”的同时,注重部分建设,要求建设好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使各个学段思政课“守好一段渠”,充分发挥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逻辑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关心的首要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4]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国未来的社会价值取向,青少年的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繁荣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积极引导,思政课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时期,在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合理改进思政课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使各个学段思政课能够提供既符合学生理解水平又符合思政课整体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养分。这样能够增强青少年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青少年对党、国家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思政课贯穿大学、中学、小学各个学段,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秉持全新的理念。一是增强思政课的优质理论供给。思政课是理论,但是理论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一定理论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为此,对思政课背后的理论基础应进行深挖,为思政课提供优质的理论供给,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二是增强思政课的事实供给。思政课理论需要借助社会事实进行充分说理,应对思政课所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事实进行挖掘,为思政课提供丰盈的社会事实支撑。三是增强思政课的方法供给。思政课的有效开展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既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分层分类、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特点。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抓住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不仅涵盖了思政课内容建设,要求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囊括了一系列经典理论和丰盈的社会现实,而且涵盖了思政课教学方法建设,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不同学段的有序过渡和衔接。可以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度契合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路径。思政课能够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形成国家所期望的思想价值体系并按照这种思想价值体系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支持和物质力量支持。正是基于思政课这种特殊地位,所以必须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一是注重整体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整体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的地位和力量,地位和力量的提升能够提高思政课对其他课程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二是注重实效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注重整体性的同时,还注重实效性。思政课一体化辐射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兼顾了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着力提升学生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使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战现象日益凸显

作为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并重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只有进行整体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合力。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战的现象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脱节。如对同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中学思政课对此进行了讲述,但本应涉及此问题的小学思政课却未讲述,大学思政课本应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但却遗憾缺位。二是课程内容重复。初中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内容重复较多,并且难度区分不明显。三是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不相匹配。中学思政课的一些内容理论性过强、难度较大,课程内容编排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四是大中小学不同级学校之间关于思政课的交流严重缺乏。虽然大中小学各级学校都开设了思政课,但是关于思政课,同一级学校,如高校与高校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小学与小学之间有着较为充分的交流,可是不同级的学校之间关于思政课的交流则严重缺乏,这导致彼此对各自的思政课的授课方式、理念、模式和成效等十分陌生。五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缺失。大中小学思政课具有共通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能够达成共识,思政课教师之间可以加强经验交流,从而相互启发和借鉴。但是,实际情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缺失,如大学思政课教师往往只顾大学思政课相关内容,对中小学思政课则是漠不关心,这不利于大学思政课教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特点和中小学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把握,而这些都是大学思政课教师成功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序衔接和过渡必须掌握的元素。

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战现象日益凸显所折射出的现实是不同学段思政课仅顾自身建设,没有看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以及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这严重阻滞着思政课的发展,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则是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良药。

(二)西方腐朽落后生活方式和消极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

青少年是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西方腐朽落后生活方式和消极社会思潮渗透的重点群体,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西方腐朽落后生活方式和消极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愈演愈烈:一是西方腐朽落后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越来越深。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西方生活方式应持客观辩证的分析态度。西方生活方式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如“时间观念强”“重视工作效率”等,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西方生活方式也有其腐朽落后的一面,如追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等。当下,西方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我国青少年生活当中,一些青少年奉行个人主义、享受主义、金钱至上的生活观,这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二是西方消极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从未停止过,并且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消极社会思潮。如今,对我国青少年影响比较大的西方消极社会思潮主要有“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等。这些思潮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消解着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思政课边缘化的趋势亟待改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可现实情形是,思政课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日渐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配备的边缘化。思政课内容丰富,需要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由于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往往安排对思政课不甚了解的教师讲授思政课,这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实践教学安排的边缘化。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获得深度体验,不断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等形式。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开展,多是走马观花,不注重实效。三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边缘化。态度和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对思政课更是如此。学生只有热爱思政课,才能学好思政课。不过,在多数学生看来,思政课无足轻重,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能蒙混过关,对思政课开设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四是教师职业获得感的边缘化。教师职业获得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标志,也是教师幸福感的体现。可是,思政课教师往往缺乏职业获得感,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教师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教师相关激励措施未能有效落实。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厘清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的宗旨,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关系着课程育人成效是否能够实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厘清思政课课程目标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逻辑前提。思政课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针对大中小学整个思政课而言的,思政课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厘清思政课总体目标能够确保思政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目标指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加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这些决定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因此,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具体目标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设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6]的具体要求,这一要求指明了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的具体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具体目标能够确保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各有侧重以及阶梯式推进。

(二)加强内容规划

教学内容在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内容事关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按照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小学思政课重在启蒙教育,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加强党旗、党徽、国旗、国徽等方面的通俗教育,激发小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心理;加强人民群众、革命英雄和国家领袖等通俗事迹教育,使小学生萌发对人民群众、革命英雄和国家领袖等的初步情感。初中思政课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注重体验性学习,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事实教育,引导初中生把党、国家和人民装在心中;强化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初中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以及科技展览等,进一步增进初中生对党、国家、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高中思政课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注重常识性学习,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加强政党、国家、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等概念的教育,增强高中生对党、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以及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教育,增强高中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本专科思政课要凸显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真正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研究生思政课要凸显学理教育,注重研究性学习,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加强哲学理论、史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等的学习,不断提升研究生理论思维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增强研究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提升教师素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素养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是提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个体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培养出来的一种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内容。政治素质提升需要引导思政课教师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人民立场和捍卫教育立场,确保思政课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以及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学习强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政治觉悟,使思政课教师在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7]师德师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工作、工作单位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态度。加强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出一批展现思政课时代风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发掘思政课教师师德典型以及强化思政课教师师德监督和考核。此外,加强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还应健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和以德施教。三是提高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指的是教师学习、掌握、运用和研究理论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思政课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并使学生信服,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否则将会使思政课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难以使学生信服。四是提高专业水平。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主要指的是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要制定专业标准。依据专业标准,设置思政课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以及思政课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二要加强教材教法培训。引导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及教学方式,提升教学针对性。三要发扬思政课教师老中青传帮带优良传统。积极发挥老专家和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做好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四要加强实践。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平台和载体,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快自身成长。

(四)强化机制建设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从主体上看,涉及党政领导、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等;从客体上看,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以及教学评价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强化机制建设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力量和资源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牵头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一体化进程,制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师资培育共享,支持小学和中学思政课教师通过高校访学或者学位提升等方式进入高校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另外,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数据、教学名师、教学基地、学校文化、学校图书资料、学校网络资源等,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应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每位思政课教师敞开使用通道,使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能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三是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如研讨会、集体备课、学术沙龙、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读书会、合作教学以及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加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跨学段的交流能够使思政课教师打破学段隔阂以及相互借鉴。四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内容适宜度、课程教材衔接度、课程教学方法匹配度、课程目标实现度、教师队伍成长度、教学管理严密度、教师满意度、学生认可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度等;丰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形式,坚持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问题,要严格对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要求逐一解决,不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青少年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青少年发明家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