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述论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2020-01-16谷少杰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舆论总书记特色

谷少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总任务,以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阶段作为具体实际,顺应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需要,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舆论观。新闻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与重要途径,两者有着重要的关系。意识形态也会影响新闻舆论的发展和传播。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始终是建设的重点之一,探析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提供基本遵循和价值支撑。

一、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丰富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地位意义论”“责任主体论”“根本任务论”“主要目标论”“原则方针论”“重点领域论”等,是一个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地位意义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国际国内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与隐蔽,迫切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提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新闻舆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其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更为艰巨和复杂的挑战,针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进行了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讲话。力求彰显新闻舆论的重要途径作用,明确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一,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意识形态建设。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基础,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把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意义提升到“极端重要”[1]这一前所未有之高度,表明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上的升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安排中的“深厚支撑”作用,使“极端重要”的论断,有了更为具体生动的体现。

“极端重要”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规定的科学认识。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基本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总体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但意识形态也绝非是经济基础单向度的附属品,而是有其鲜明的相对独立性和超然性,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观念性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最本原的物质生活关系决定着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又都互相作用”,[2](p732)并反作用于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反复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终实现,既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直接推动,也需要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的深厚支撑,“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3](p21)牢牢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主动权,必须要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新闻舆论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单纯附和受众群体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将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导向。即始终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极端重要”是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科学认识。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稳固政权、牢固执政合法性,除了依靠法律、制度、军队等国家机器“硬实力”外,还要靠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对此,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的执政基础既需要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也需要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3](p103)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姓党,媒体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要将党性渗透进新闻舆论宣传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好服务人民,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民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已经不可能仅靠法律、制度上的强力规定以及经济上快速发展的物质吸引来确保,通过新闻舆论的传播,强化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才是核心与关键,进一步通过意识形态来维护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新时代新闻舆论观责任主体论。

新闻舆论工作由谁来做,是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意识形态工作主体构建的实践,明确提出“大宣传”创新理念,要求全党动手,“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1]意识形态宣传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手、社会多方面协同参与,以形成合力与整体功效。过去,我们往往将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思想宣传工作仅仅视为宣传部门的职责,而这样的狭窄视野使得大部分机构和社会组织被摒弃在主体序列之外,极大制约了意识形态工作功能效用的应有发挥。“大宣传”则要求跳出部门局限,打破领域壁垒,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将宣传工作渗透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之中,以形成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的继承和发展,明确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主体,有利于强化实事求是、公正客观、针砭时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舆论社会责任。首先,门户网站及社交平台,要严格新闻内容的把关职责,不能将把关权利转移到其他主体手中(大V、吧主等),要切实将社交平台、门户网站的传播关键内容呈现集中化,而非贴切个性的分散化,有效过滤非主流、有害新闻话题。其次,搜索平台要协调技术算法和人工筛选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根据大数据推送用户个人感兴趣的相关新闻内容,人工筛选与推送也要跟进,及时过滤掉非主流及负面新闻内容,及时更新推送重大新闻,拓宽用户接收信息渠道。最后,自媒体要协调个性化与政治化的张力,中国自媒体的特点不同于国外,国外自媒体主要是网民群体代言的载体,而国内自媒体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新闻舆论传播责任,不能完全是彰显个体言论的工具,不能为了吸引注意力和流量而出现“擦边球”的行为,必须要严把新闻质量,让自媒体在新闻舆论中发挥关键作用。切实让各新闻舆论主体发挥作用,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历史的发展是作为所有历史主体的“合力”而形成,“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2](p697)同样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绝不是孤寂的独白,而是各责任主体同时同向发力的结果。宣传工作固然是宣传部门的事情,但也绝非仅仅是宣传部门等特定部门和特定人来做的事情,而是举全党之力来开展,宣传部门要抓,全党都要抓。“我们党从最初建立起,就是全党做宣传的”,[4](p83)才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被革命群众所掌握,党的革命事业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当今,新时代,新气象,意识形态宣传更需要新理念、新举措。所以,我们要完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强化“一盘棋”大局意识,切实改变宣传部门“自成一体、单打独斗”的局面,全党动手,思想宣传部门和各管理部门、各实际工作部门协调联动,“拧成一股绳”,真正汇聚“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实现宣传工作的多亮点聚合、多元素集成。

(三)新时代新闻舆论观根本任务论。

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舆论是其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要继续发挥其社会凝聚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强精神动力,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作为其根本任务。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两个巩固”,并将其提升到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规律和根本遵循的重要地位。“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我们新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世所罕见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大飞跃,这无不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5]不过在当今思想文化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欺骗论”等论调依然有着一定市场,严重影响着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此,我们必须要坚决批判和抵制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污蔑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在批判斗争中,守牢阵地,高扬信仰,坚定信念,牢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第二,继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首先必须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制度、文化,也是理论和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就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与执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6](p348)但同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污蔑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等,这些错误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迷惑、扰乱着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此,我们也必须要给予坚决批判和驳斥,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

(四)新时代新闻舆论观主要目标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p29)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指定的新的目标要求。作为一种“力”的表述,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是对意识形态自身魅力与功能发挥程度的直观反映,也是对意识形态建设达到理想状态的目标设定。新闻舆论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与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要明确新时代新闻舆论的主要目标,即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方针;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来构建与强化。

第一,继续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新闻舆论作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有效与主要方式,要持续关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工作的部署、实施与调整,对其进行宣传和报道是向民众传播党与国家思想的重要途径。中国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闻舆论就要让党的重要工作被民众熟知并深入其心,这就要集中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多元媒体手段,真实直观的宣传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刻变化,以数据化、可视化、正能量的宣传,促使全国人民对党和国家新时代取得的成就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增强对政治认同。

第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是新闻舆论叙事的重要内容。要讲好中国故事注重时效性,主动引领受众树立目标与理想,让受众明白中国故事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中国梦是每个中国民众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此,新闻舆论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将中国梦作为报道的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的基本遵循。对弘扬中国主旋律的报道是新时代新闻舆论的重要责任,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传播中国立场与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向国际展现着中国立场,贡献着中国方案,但中国的国际社会话语权还处在较弱的地位,西方媒体舆论对中国的宣传和报道存在偏差,中国对外传播强度广度以及传播的预期还处在劣势。因此,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方面的重要论述总结,表明新闻舆论必须要调整对外宣传手段,抓住和用好机遇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注,及时准确的传递中国声音,站稳中国立场。

(五)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原则方针论。

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操作指南,直接关系着新闻舆论工作功能作用发挥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原则和方针,[3](p27)这同样也是针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整体而言的。任何时代的发展都需要正面力量的推动,任何社会的进步也需要积极观念的指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1]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而越是应对困难和挑战,就越需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信心、凝聚共识。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就要多报道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以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指出:要通过宣传、学习先进典型,为大力推进党和人民的辉煌事业,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7]同时,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就要与负能量正面交锋,敢于同错误思想观点做斗争。意识形态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加大正面宣传,也要开展对反面的批判,在批判中增强马克思主义领导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我们既要加大正面宣传,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舆论斗争,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1]改革开放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搞无谓争论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但凡是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也决不能含糊,更不能退避三舍,就得斗争,就得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六)新时代新闻舆论观重点领域论。

网络自媒体作为新媒体,网上新闻舆论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媒体而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同时也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所以“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p29)不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网络只是一种信息技术手段,与意识形态毫无联系。但实则不然,网络不仅是传播舆论的工具,更是一种话语和权力的空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察觉到这一演变,做出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的重要论断,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8](p421)互联网是最大变量,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必须使其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大增量。首先,坚持党管媒体这一根本原则不动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互联网这一新时代舆论阵地的重点领域更不能例外,“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8](p422)让互联网真正掌握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党和人民放心的意识形态工作专业队伍手中。同时,加强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良好的氛围和生态符合民众的利益和需求,所以,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将其纳入法律治理体系中,“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9](p534)为党和人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内容丰富,而又特色鲜明,体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浓郁的为民情怀、深远的战略视野等独特的理论品质。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问题依然复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开出了一剂剂良方。针对文艺领域中存在的“炫富、猎奇、猎艳”娱乐失控现象,习近平明确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提出了文艺工作者要有志存高远、“望尽天涯路”的创作追求;针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等状况,他则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战略任务;针对网络信息工作领域存在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及“造谣、传谣、煽风点火”恶劣问题,习近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判和驳斥回击,并明确要求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等等,正是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实际问题和课题中,习近平逐步构建起了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新闻舆论观。

(二)浓郁的为民情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0](p8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力图解决人民的现实需要,新闻舆论工作也不例外。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强调人民性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其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民为中心”,就得让人民掌握科学理论。理论只有被人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为人民著书、为人民立说,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人民为中心”,就得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所形成公共文化成果,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重大决定。这些理念政策都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所蕴含的浓郁的为民情怀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三)深远的战略视野。深远的战略视野是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又一鲜明特色。首先,这种战略视野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传播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而开展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领导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大局服务的。回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愈是具有大局意识愈能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党的中心任务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方向,也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秉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聚精会神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心一意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始终紧紧围绕、并服务于这一中心和大局来开展工作,而决不能远离更不能脱离这一中心和大局。同时,这种深远的战略视野,还清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制度化的构建上。制度更具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管根本、管长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相继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制度法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大决定,[11](p23)标志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不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而且意义重大,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从根本上促进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彰显了时代精神。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理为基础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厚素养和高超视野,立足国内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吸取苏联意识形态建设失败教训,并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提出了许多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如,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表述为“极端重要”,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任务规定为“两个巩固”,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主体明确为“全党动手”,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确定为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的构建,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领域关注为“互联网阵地”等等,这一系列原创性思想观点的提出,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也为我们新时代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底气。用新闻舆论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宣传中国文化,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理论关注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实施力度,对所有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领域都做了具体安排,更明确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等等,这些论断这些政策极大增强了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力和自信。

(二)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基础的重大实践创新。首先,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为靶向,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顶层设计高度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内容都做出了战略谋划。“极端重要”战略地位的确立,回答了新闻舆论工作“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大宣传”主体的构建,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两个巩固”主要任务的规定,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做什么”的问题,“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确立,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领域的关注,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重点做什么”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新闻舆论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着眼于指引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伟大实践,从具体操作层面,在党的宣传思想领域、文艺工作领域、新闻舆论工作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具有清晰的实际操作性,为党在新时代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方法指导。

(三)以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机遇为基础的时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思想回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凝聚了时代的精神精华。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理论创新的背景,这是任何理论创新都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任何重大创新理论都是当时时代的科学回应,“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p544)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中国共产党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如何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境遇中保持社会稳定、思想统一,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水泥”,是“黏合剂”,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价值整合、思想凝聚、精神鼓舞等功能作用,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的稳定发展来说则至关重要。新闻舆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明确其时代责任与价值,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将其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科学认知下,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航者的气魄,立足时代潮头,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之问,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基本思想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事业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紧扣如何有效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一重大实际课题,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以全新视野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时代方案。

猜你喜欢

舆论总书记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