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求恩学校在晋察冀首府张家口市办学的价值考量

2020-01-16关彦琦张金辉

关键词:张家口市白求恩张家口

关彦琦,张金辉,2,郎 琦

(1.河北北方学院 人事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2.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3.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1945年对日大反攻阶段,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市被八路军光复,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6年10月国共谈判宣告彻底失败①,这期间中国共产党抓住和平机遇出台《和平建国纲领草案》,对其所解放和接收的城市进行管理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城市工作经验。尤其是张家口市的建设成就巨大,被誉为“东方模范城”和“文化城”等。张家口市“文化城”美誉的由来,与延安和晋察冀的大中专院校迁入该市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前身都曾在张家口市驻留,并进行1年多的城市稳定办学[1]5。白求恩学校亦在此间常驻张家口市,在实现大学升格的同时,也将白求恩精神深深印刻在这片塞上红土。

一、学校迁入张家口市前的办学概况

1939年9月,在白求恩的努力和帮助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同年10月,延安军委卫生学校部分师生到达晋察冀边区,与军区卫生学校合编,队伍逐渐壮大。11月12日,白求恩逝世。1940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隆重举行白求恩遗体安葬仪式和追悼大会。聂荣臻在会上宣读祭文,并号召边区所有医务工作者向白求恩学习。为了纪念白求恩,发扬他的国际主义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及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卫生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并在葛公村举行了易名典礼。1943年3月,根据“精兵简政”政策,冀中军区卫生部并入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冀中军区卫生教导队的部分干部和学员编入白求恩学校。同时,学校迁入阜平县陈家沟村,不久又转移到大台村。在反扫荡过程中,白求恩学校隐蔽在阜平县神仙山的30多个小山村中。1945年春,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学校扩充编制,增加学员,以更加昂扬的战斗姿态投入到民族解放斗争中。从1939年9月成立到抗战胜利的6年时间里,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各类医务人员928人,其中,军医10个期,386人;药剂6个期,339人;护士5期,203人。加上1938年医务训练队培养的111人,共1 039人”[2]。

白求恩学校在艰苦的抗战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积累了在战争环境办学的经验,形成了以白求恩精神为核心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和技术优良的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附属的国际和平医院不仅有力配合了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完成了军队和地方大量医疗和防治任务。白求恩学校作为晋察冀唯一的医学教育单位,是边区的医学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干部保健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为加强边区的卫生建设、保障边区军民的健康及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白求恩学校主体奉军区命令迁到张家口市。一部分教员、医生及学生继续留在阜平县办学,校址设在田子口村,取名白求恩学校冀晋分校,1948年改为北岳医训队,1949年迁入张家口市办学,成为华北医科大学三分校[3]153-155,现为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部,即原张家口医学院。1945年迁入张家口市的白求恩学校自此掀开了办学历史崭新的一页。

二、驻留张家口市时的办学考察

1945年9月,白求恩学校随晋察冀军区机关从阜平县大台村进驻涞源县城,10月初到达张家口市,最初的驻地为东山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在城市稳定地创办高校还是在大革命时期,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与国民党合作办有“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医学院校迁入城市稳定办学,对共产党来讲尚属首次尝试。白求恩学校在张家口市办学过程中两度更名,从“白求恩学校”到“白求恩医科(卫生)学校”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进而形成“支前、复课、升格、撤离”4个阶段。

(一)停课支前

1945年11-12月,国民党违背《双十协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为“坚决打击傅、马及其他进攻之顽军,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各线集结,消灭和阻止敌军进攻。由于战争形势残酷,晋察冀军区决定白求恩学校暂时停课并支援前线。校部及全体学员迁驻张家口市十三里营房,组成拥有1 000张床位的陆军医院,下设4个部,接收治疗平绥线的解放军伤员。两个月共收治伤员2 400多名,有力支援了解放军保卫张家口市的战斗。张家口市遂成为连接东北、西北和华北的重要军事通道以及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之一[5]。

(二)回校复课

1946年初,“国共和平谈判有了很大进展,签署了停战令、政协决议、整军协议和东北停战协议等4个文件,这4个文件使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一段时间,解放区开始了生产与建设”[6]。陆军医院的医疗任务也有所缓和,白求恩学校师生奉命回到张家口市东山坡复课。由于张家口市及新解放区人民不甚了解白求恩学校的性质,遂将其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卫生)学校。随着战争形势的一度缓和,平津等城市大批向往革命的青年学生纷纷进入张家口市。白求恩学校决定除继续为部队培养和选送卫生人员外,开始招收地方知识青年,并在《晋察冀日报》上第一次登载了招生广告[1]192。新生于1946年3月开学,编为军医15期,这“标志着学校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7]290,从干部学校发展为医学教育类专门学校。同时,张家口市的另一所医科高校——张家口医学院,即张家口医科专门学校②也在积极建设与发展。该校前身是日伪蒙疆中央医学院,建于1942年,有较完备的基础课实验室和图书室,还有设备较齐全的附属医院可供临床实习,学制为4年,教师和医生多数是日本人,蒙古族学生占多数。日寇投降后,日籍人员随之撤走,在医学院工作的爱国教师、医务工作者和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院部和医院,等待八路军接收[8]。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抵达张家口市后,先后派康克等接管并主持工作,发布《张家口医科专门学校招生简章》③,开始招收3年制(暂定)学生。

1945年11月,根据党中央“巩固华北、争取东北、坚持华中”的战略方针,挺进东北的中国医科大学到达张家口市附近。因国民党的进攻,去东北的通道被阻故暂驻于察哈尔省涿鹿县。1946年3月其与张家口医学院合编,校名定为中国医科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也曾改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9],《晋察冀日报》对此作了专门报道[10]。合并后的中国医科大学各项设施完备,中外教授很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好,与白求恩学校成为兄弟院校。两校教师常常相互兼课④,共享医用教学设备,共同建设新解放区及城市的医疗卫生事业。

(三)升格大学

1946年6月,战争形势有所好转,中国医科大学⑤主体继续向东北进发,“原张家口医学院的全部人员和中国医大第18、第20期的部分学员和少数教师留张家口,与白求恩医科学校合并,组建为白求恩医科大学”[10]365。中国医大附属医院亦划归白求恩医大,“原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仍留原地改名为和平医院一分院”[11]。两校合编后规模扩大,教学力量加强,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在校生共有军医9个期,其中原白求恩学校4个期,学生中城市知识青年的比例大幅度增长。学校组织机构设置也进一步加强,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政治处及附属医院。在办学方面,学校强调发扬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继承白求恩精神。但从农村到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部分教职员存在“和平麻痹”和“贪图享乐”的苗头。为了加强学校建设,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白求恩医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对教学、实验室、升留级、奖惩和生活管理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为了搞好学生工作,全校学生还选举产生了校学生会。这是白求恩学校在城市中办学和进行正规化建设的第一次尝试。

白求恩医大成立后,有20余名日籍教师、医生和护士在校工作,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医疗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原是蒙疆中央医学院的日籍教职员,张家口市光复前夕随日军撤到北平。经晋察冀城工部的联络,原院长、医学家稗田宪太郎教授带领部分人员回到张家口市工作。“学校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名日籍医护人员。当时徐向前患偏头疼,经常受病痛折磨,到张家口市请稗田治疗后大有好转。胡耀邦患腹泻久治不愈,也是由稗田治好的。”[12]1946年9月,稗田随晋察冀部队从张家口市撤到老根据地从事医务工作,1953年归国后他仍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学者。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白求恩医大师生在国民党飞机不断空袭骚扰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和学习。在外籍教师傅莱主持下,学校研制了战伤急需的外用盘尼西林,并做成大量敷料送到前方。随着战事的扩大,军医第十三和十四期学员暂时中断在校学习,全部调出支援解放战争,附属医院也扩大了收容量,积极收治伤员。不久,外科教员和高年级学员组成的战地手术组亦开赴前方参加救治工作[1]194。学员们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很多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医骨干。

(四)撤离张垣

国民党全面进攻开始时,由于我军积极防御,张家口市较为稳固。随着集宁战役失利和大同撤围,形势急转直下。1946年9月16日和17日,聂荣臻、萧克、刘澜涛和罗瑞卿等给中央军委派出两份电报。前电涉及“张家口保卫战”军事部署,后电请示:“在敌东西夹击张家口情况下,我拟在敌人进攻时只进行掩护战斗,不作坚守。”[13]毛泽东亲自草拟电文回应:“张家口应秘密进行疏散,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之,这种准备和积极布置歼敌计划并不矛盾。”[13]4879月18日,白求恩医大奉命迁回唐县老根据地。全校师生从张家口市乘火车到沙城,又步行到拒马河畔的板城,附属医院驻李各庄,教学设备和附属医院也分批撤出。学校在板城暂驻1个月,边整顿边教学。10月底回到唐县,学校驻葛公村,附属医院驻张各庄。“由于处于战争时期,且农村办学条件有限,白求恩医科大学迅速恢复战时状态,坚持办学,还根据战争的需要及时调整了学校的课程教育和学制安排”[1]194。许多教学医疗设备搬迁到老根据地,为学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随后的60多年里,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医科大学,后分建天津军医大学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护士学校。前者为主体,历经第一军医大学、长春医学院、吉林医科大学及白求恩医科大学几个发展阶段,于2000年合改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后者发展成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

三、学校驻张家口市办学的历史价值

白求恩医科大学是解放战争时期活动在华北及平津地区的著名医疗队、战斗队和高等学府。学校在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市实现了大学的升格,吸收了中国医科大学和张家口医学院的优秀人才及技术设备,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一,白求恩精神在城市中得以发扬光大。白求恩学校易名的主要原因即是发扬白求恩精神,其在张家口市升格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吸引和吸收了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革命队伍中。虽然学校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学生逐渐增多,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干部”的办学方针没有变。白求恩学校广泛开展了深入学习白求恩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学员及人民群众接受白求恩精神教育。报考白求恩学校、支持革命和服务社会成为当时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青年学生的理想。据载:在张家口市办学期间,“由于学校人数众多,白求恩医科大学还不得不在《晋察冀日报》发布停止招生的信息”[1]193。可见,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白求恩精神在张家口市办学期间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后续事实也证明,白求恩精神是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该校的传家宝。

第二,积累了医科院校在城市稳定办学的经验。白求恩医科大学是晋察冀边区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创办正规化和现代化医科大学的首次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从建校开始就明确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培养医务卫生人员,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白求恩学校的一大特点。进入张家口市后,面对旧职和日籍人员,白求恩学校不仅继续发扬白求恩精神,还对上述人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撤出张家口市时,大部分旧职和日籍人员随军撤入老根据地,可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良好。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白求恩学校停课支援前线和组织战地手术队等行动虽不是正规化办学的常态,但学员们经受了战争的洗礼,锻炼并提高了业务能力,拓展了综合素质。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日后再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三是教学与管理规范化。当时包括白求恩学校在内的张家口市各高校,为了实现在城市的稳定和正规化办学,均“通过修订培养目标、调整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扩大办学规模、延长学制、规范课程教学等诸项举措,使教学与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14]。如此宝贵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医学院校也应是当代高校办学中坚持不变的原则。

第三,培养了大批为革命战争和建设服务的医疗人才。张家口市作为晋察冀边区首府期间吸引了解放区乃至国统区的众多优秀革命青年。其中,白求恩医科大学“吸收了一大批教师和学员,新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60%,新学员占学员总数的66%,还有一批日籍教师”[7]291。据估算,1939年至1945年,白求恩学校培养各级各类医学人才合计1 039人,平均每年173人。而在张家口市办学的1年中,不含原张家口医学院培养的学员、中国医科大学迁出带走的学员以及短期护士训练班学员,该校共培养医疗人才200人以上[3]249。如将上述3类学员一并合计,又将增加几百人之多。在张家口市入学或毕业的白求恩医大学员中许多人成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医药战线的杰出代表,数量之众,不胜枚举。在张办学期间的老校长张文奇和殷希彭等,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医药战线的杰出领导干部。

总之,白求恩学校在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市办学期间稳定正规化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实现了大学升格,支援了解放战争,同时为新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部分基础。时至今日,白求恩学校的办学经验及白求恩精神的弘扬路径,对当代大学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探研。

注 释:

① 1946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蒋军不停攻张家口谈判即可停止给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将国民党是否进攻和占领张家口市作为“谈判底线”。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侵占张家口市,和谈宣告最终破裂。

② 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家口医学院有实质区别。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家口医学院系留阜平办学的白求恩学校冀晋分校,1949年迁入张家口市,历经合改组建而成,为河北北方学院前身之一。

③ 张家口医科专门学校招生简章(民国34年9月5日),张家口市档案馆藏。

④ 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中国医科大学在张家口教职员简历统计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显示,白校校长张文奇等均为中国医大的兼课教师。

⑤ 白求恩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是在晋察冀边区高等教育上容易被混淆的两个大学。前者在张家口市驻留1年有余,后者在张家口市办学3个月。

猜你喜欢

张家口市白求恩张家口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
张家口市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小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