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燕赵地区在忽必烈争位中的作用

2020-01-16

关键词:燕京燕赵阿里

胡 世 琦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燕国和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秦汉以来,受秦朝郡县制及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燕地和赵地逐渐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大区域,即燕赵地区。该地区东临渤海,西至太行山,南近黄河,北达燕山。燕赵地区自古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属于胡汉交融的地区,其因繁荣的农耕经济常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经略之地,胡汉之间时而冲突并起,时而和平相处。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期间,燕赵地区作为汉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在经济保障、人才支撑和军事力量等方面为忽必烈争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前燕赵地区势力探析

1234年,蒙古灭金后占领了原属金朝的燕赵地区,蒙哥汗时期在燕赵地区设置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以管理该地区,“以牙剌瓦赤、不只儿、斡鲁不、睹答儿等充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1]45。燕京等处行尚书省即行中书省的前身,“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1]2305。但当时设置的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主要负责燕赵地区的财富征收和解运等事宜,更是为了控制燕赵地区的经济。而此时出于对宋作战需要,蒙哥汗无暇管理汉地事宜。因此,他派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之事。忽必烈以金莲川①幕府为中心,于1256年在此地以北建立开平府作为其藩邸。忽必烈的辖区以金莲川幕府为中心,北接漠北草原,南辖中原汉地。在藩邸大臣的建议下,忽必烈实施了“以汉法治汉地”的措施,革除弊政,除暴安良,招抚流亡百姓,深得民心。以上措施成功治理了邢州、河南和关陇地区,使这些地区经济情况大为好转,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困难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忽必烈受到邢州等地区百姓称赞,其治理邢州、河南和关陇的事迹被燕赵地区百姓广泛传播,忽必烈深得燕赵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民心,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此外,忽必烈还重视与汉人世侯的关系,对汉人世侯极力拉拢。史天泽是汉地掌控权势的代表性人物,曾为蒙古统治者东征西讨,立下显赫战功。忽必烈在争位期间重用史天泽,“以万户史天泽扈从先帝有功,赐银万五千两”[1]67,还授予其重要官职,令“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1]67。同年,又“以河南经略宣抚使史天泽为中书右丞相”[1]70。显然,忽必烈已把史氏家族作为自己的近臣,在后来他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史天泽和他的军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里不哥一方在燕赵地区民众基础较为薄弱,政治向心力较差。蒙哥统治时期,他命断事官搜刮燕赵地区财赋,手段残酷,在百姓中造成恶劣影响,“宪宗令断事官牙鲁瓦赤与不只儿等总天下财赋于燕,视事一日,杀二十八人”[1]58。阿里不哥也延续了蒙哥朝的财赋政策,他曾派蒙哥朝旧臣阿蓝答儿在陕西京兆地区进行“钩考”,令中原百姓苦不堪言,“钩校京兆钱谷,煅炼群狱,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1]3743。汉地百姓因畏惧阿蓝答儿曾经的重罚厉刑,对阿里不哥一派既畏惧又反感,致使阿里不哥不但未得到中原地区民众的支持,反而在中原地区名声受损。

蒙哥汗突然离世却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阿里不哥占据漠北蒙古朝廷,且有蒙哥朝元老大臣的支持,在漠北有雄厚的实力。自蒙哥派遣忽必烈统领汉地事宜以来,其府邸一直在中原汉地,与漠北蒙古贵族联系较少。另外,在漠北蒙古王公贵族中,有不少人反对忽必烈在汉地实施的汉法。因此,在汗位之争中,他们更倾向于阿里不哥。显然,忽必烈也意识到自己在漠北蒙古的影响力远不如阿里不哥,对忽必烈而言夺取燕赵地区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前对燕赵地区的经略

燕赵地区是北方经济和政治中心,在与阿里不哥争位前,忽必烈就非常重视燕赵地区,视其为心腹地带。若忽必烈控制了燕赵地区,相当于在中原汉地得到了一个大型后勤储备基地,能够为其争位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物资和兵力支持。远在漠北地区的阿里不哥觊觎汗位已久,他也深知燕赵地区对于忽必烈的重要性。因此,双方围绕燕赵地区展开激烈争夺。

阿里不哥派脱里赤和阿蓝答儿先下手为强。“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而阿蓝答儿乘传调兵,去开平仅百余里。”[1]62“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1]3707阿里不哥集团在燕京地区抢占先机,迅速调兵于燕赵地区,企图以军事、法律和政治手段控制燕京地区,号令各道听从其安排并执行其命令,以此压缩忽必烈在汉地的势力范围,迫使其放弃争位。为应对阿里不哥明显的争位行为,忽必烈也围绕燕京地区进行了周密的战略部署。先是设置宣慰使,“以祃祃、赵璧、董文炳为燕京路宣慰使”[1]63掌管燕京地区军民事务,并对燕京地区百姓进行安抚治理。后又立即“立十路宣抚司。以赛典赤、李德辉为燕京路宣抚使,徐世隆副之;宋子贞为益都、济南等路宣抚使,王磐副之;河南路经略使史天泽为河南宣抚使;杨果为北京等路宣抚使,赵昞副之;张德辉为平阳太原路宣抚使,谢瑄副之;勃鲁海牙、刘肃并为真定路宣抚使;姚枢为东平路宣抚使,张肃副之;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名、彰德等路宣抚使,游显副之;粘合南合为西京路宣抚使,崔巨济副之;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1]65。从宣慰使到宣抚使的设立说明忽必烈在逐步加强对燕京地区的管控,宣抚使的主要职责为督办诸州军马粮草、劝课农桑和惩办贪官污吏等,设立宣抚使可大大加强忽必烈对燕赵地区的全方位控制。而在忽必烈设置的10个宣抚司中,燕京(今北京)、真定(今河北保定)和大名(今河北邯郸)都在燕赵地区范围内,由此足见燕赵地区对于忽必烈争位的重要性。此外,忽必烈还加紧向燕京输入军队,运送粮食和军需等物。“徵诸路兵三万驻燕京近地,命诸路市马万匹送开平府。”[1]66“敕诸路造人、马甲及铁装具万二千,输开平。”[1]71“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十万石,输开平府及抚州、沙井、靖州、鱼儿泺,以备军储。”[1]66“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造羊袭、皮帽、裤、靴,皆以万计,输开平。”[1]67从军队、马匹、粮食及物资的数量来看,忽必烈已作好充足的战前准备,决心占领燕赵地区。此外,忽必烈还以燕赵地区为防御中心,任命亲信大臣,集结蒙汉军队,修缮燕京旧城以及修筑军事堡垒,“修燕京旧城,命平章政事赵璧、左三部尚书怯烈门率蒙古、汉军驻燕京近郊、太行一带,东至平滦,西控关陕,应有险阻,于附近民内,选谙武事者,修立堡寨守御”[1]75。即使在东部平滦和西面关陕复杂的地形区,忽必烈也选择了善于作战的百姓修筑堡垒用以防止阿里不哥东西两面的夹击,逐渐形成以燕京和开平府一线为中心的军事堡垒,将其作为抵抗阿里不哥南下的重点防御中心,从而抗衡漠北企图争位的阿里不哥。

三、燕赵地区在忽必烈争位中的作用分析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过程中,燕赵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而燕赵地区的大臣又为忽必烈提供人才及军事力量的支持。

(一)经济保障

燕赵地区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辽朝的陪都南京析津府、金朝的中都以及后来的元大都,都曾在燕赵地区兴起。忽必烈选择燕赵地区对抗阿里不哥,不仅是出于对政治的考虑,更多地是看重燕赵地区的经济条件。燕赵地区是南北区域的交通枢纽,北方牧区的资源往往都集中在此以交换中原汉地的资源。燕赵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在贵由汗时期,蒙古诸王就曾向燕赵地区征求物资,“诸王及各部又遣使于燕京迤南诸郡,征求货财、弓矢、鞍辔之物”[1]39。由于燕赵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资资源,因此在忽必烈争位的准备过程中,他从燕赵地区调取了大量资源,“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十万石”[1]66,“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造羊袭、皮帽、裤、靴,皆以万计,输开平”[1]67,“敕燕京、顺天等路续制人甲五千、马甲及铁装具各二千”[1]74。从上述史料可见,燕赵地区为忽必烈争位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粮食物资、军用裘衣裤靴以及军事战甲等资源,保障了忽必烈因争位而长期作战的物质需求。阿里不哥争位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忽必烈占据了燕赵地区的大量资源。“哈剌和林城的饮食,通常是用大车从汉地运来的。忽必烈合罕封锁了运输,那里便开始了大饥荒,物价腾涨。”[2]可见,燕赵地区为忽必烈争位提供了充足的战略资源,是其后方的物资补给中心。同时,燕赵地区所提供的经济保障也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一个因素。

(二)人才支持

1252年,忽必烈曾奉蒙哥汗之命,总领漠南汉地事宜,开府于金莲川,“金莲川幕府的出现,显示了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革新派和华北汉人地主阶级儒生文士间的政治结合已经初步建立”[3]。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召集天下贤士,探寻治国治世之道。史载:“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1]57“上在潜邸,独喜儒士,凡天下鸿才硕学,往往延聘,以备顾问。”[4]250可见,在金莲川府邸中有诸多文人儒士,他们知识广博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为忽必烈提供施政建议。这些文人儒士多由藩臣或同乡推举,留在忽必烈身边以备咨询,令忽必烈藩邸人才济济。金莲川府邸的大臣文士有一部分即来自燕赵地区,如刘秉忠、郝经和马亨等皆为忽必烈争位出谋划策。

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今河北邢台),其因博学多才留在忽必烈身边,对有元一代政治制度建设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府邸时,他曾向忽必烈进《万言书》,提出“以汉法治汉地”的基本方略,深受忽必烈信任。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过程中,刘秉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凡征伐谋议皆与焉”[4]111。他还积极向忽必烈推荐人才,“刘秉忠、张易进曰‘山东王文统,才智士也’”[1]3090。正是由于刘秉忠的推荐,在与阿里不哥对峙期间,忽必烈重用理财型人才王文统总管经济事宜,“世祖自去秋亲征叛王阿里不哥于北方,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1]4594,这减轻了忽必烈对于经济问题的忧虑,使其能够专心应对阿里不哥。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推荐自己的同乡马亨,“太保刘秉忠荐亨于世祖,召见潜邸,甚器之”[1]3827。马亨在对抗阿里不哥集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阿蓝答儿等叛,亨与宣抚使廉希宪、商挺合谋,诛刘太平等,悉定关辅”[1]3827。正是在马亨等人的策划下,忽必烈消灭了阿里不哥在燕赵地区的主要势力,顺利夺得燕赵地区。郝经,字伯常,金朝灭亡之际迁至顺天。早在元宪宗朝,郝经就成为张柔和贾辅的座上宾,他博览群书,“往来燕、赵间”[1]3698。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后召见郝经,“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1]3698。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过程中,郝经提出了著名的《班师议》,劝忽必烈暂时放弃攻宋,与南宋议和,北归以夺取汗位。具体措施为“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1]3707,“遣一军逆蒙哥罕灵舆,收皇帝玺”[1]3707,“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1]3708。即建议忽必烈立刻返回并镇守燕京地区,收回帝玺,令忽必烈在政治形势上领先于阿里不哥一步。

(三)提供军事力量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军事较量中,燕赵大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军队支持。史氏家族长期占据真定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帮助忽必烈消灭阿里不哥的主要军事力量,且“忽必烈侍卫亲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史天泽手下的军队”[5]。史天泽之侄史枢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奉命驻守燕京一带,“又选锐卒三千,付史枢管领,于燕京近郊屯驻”[1]75,严密保卫燕赵地区。史天泽也派出众多军队支持忽必烈,“差官领赴燕京近地屯驻,万户史天泽一万四百三十五人”[1]2538。当忽必烈率军亲征阿里不哥时,史天泽“扈从世祖亲征阿里不哥,次昔木土之地,诏丞相线真将右军,天泽将左军,合势蹙之,阿里不哥败走”[1]3661。可见,史天泽在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顺天张氏家族在忽必烈争位中也为其提供了军事支持。当忽必烈意识到燕赵地区的重要性后,他立即召张柔派兵保卫燕赵地区,“召张柔及其子弘范率兵二千诣京师”[1]82。“阿里不哥反,世祖北征,诏柔入卫,至庐朐河,有诏止之,分其兵三千五百卫京师。”[1]3476在忽必烈北征之际,他命张柔保卫燕京,稳定后方,以消宋军偷袭之虑。

综上所述,在与阿里不哥争位期间,忽必烈极力占据燕赵地区作为他在中原地区的大本营。燕赵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忽必烈提供战时需要的物资装备,燕赵地区的儒生名士和汉人世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 释:

① 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正蓝旗上都镇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地区。

猜你喜欢

燕京燕赵阿里
云上阿里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辰辰带你游阿里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阿里是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