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
——对重庆两江四岸夜景景观提档升质的思考

2020-01-16谢怀建

照明工程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两江夜景重庆

周 波,谢怀建

(1.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重庆 404100;2.重庆交通大学交通文化艺术研究所,重庆 404100)

引言

夜景是重庆城市的另一张名片。重庆夜景已走过了亮化与简单美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向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的高级阶段发展。如何在城市夜景中体现重庆夜景的艺术特点、人文精神、生态景观三大特色,这是当前重庆城市夜景质量提升重点,更是正在提档升级的重庆市两江四岸夜景重塑必须解决的关键。

1 增强两江四岸夜景的艺术美

城市夜景的艺术美不是白昼城市景观的夜间再现,而是城市照明景观的艺术表达,是城市夜间的光艺术再创造。当照明由可视功能转向美视效果后,照明工程就在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艺术与人文的华丽转身:一方面,它有工程技术属性;另一方面,它更是城市夜景观的宏大艺术品。而艺术不仅仅只体现出美的属性,更要反映出艺术风格与思想文化意义。“美学的核心是审美价值论”[1]。因此,城市夜景的美不应仅仅是没有文化意义上的绚丽多姿、美轮美奂,更是用光的语言来反映具有城市精神的夜景艺术之美与文化之美。

要使重庆两江四岸夜景景观具有艺术之美,就需要重构丰富的照明艺术空间和意境,优化夜景景观观赏者的视觉美感,从而使两江四岸的夜景具有符合地域环境和地域风貌的艺术风格。两江四岸的夜景艺术风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锦绣河山美如画,城市夜景也可以优美如画。而绘画艺术是有流派特色的,要使城市夜景美如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从让城市夜景具有如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着手。这就需要运用光语言来艺术地展示城市夜景。绘画风格多样,就东西文化分类,有西画与国画;就西画门派分类,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就国画分类,从画法到形式都多姿多彩:画法有工笔、效法、白描、没骨等,形式有水墨、青绿、浅绛、泼墨、白描等。重庆两江四岸的照明景观完全可以根据夜景景观的艺术需要,采用不同绘画风格来实现城市照明景观的艺术化。

重庆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又是西部最早开埠的城市。用光艺术反映重庆历史文脉需要根据景观点的历史形成文化背景来实现。重庆南岸集中了大量开埠历史遗迹:立德乐洋行、法国水师兵营、安达森洋行、永兴洋行等,目前这些遗址总体的照明景观是以投光+线性洗墙方式体现出来的,如果既保留当前凸显建筑景观形态,同时又增加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照明手法展现这类历史遗址的光艺术景观,不仅可丰富夜景的形式与风格,同时更符合历史印记——新古典主义流行于欧洲18世纪末及19世纪,而这一带洋行与法国水师兵营的开办时间正处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目前,两江四岸众多的历史建筑、现代建筑与山、水、路、桥的关系等,多是通过泛光照明、投光+线性洗墙、点线勾勒、局部投光、光雕塑、建筑媒体等形式来展现的,表现方法较单一,其中在反映江、桥、路、建筑、山林等方面运用最多的是线型灯,用中国画术语说,属于“工笔画”。如果采用更多的绘画手法,对一些重要的、有历史意义的景点与建筑采用国画的“没骨”“白描”“浅降”等艺术照明手法,就可使夜景景观达到既风格多样,又充满艺术品味,使夜景景观柔融和谐地凸显于所处城市夜幕中。同样,随着灯具的智能化,LED、RGB灯具控制技术的发展,智慧照明在城市照明景观领域应用不断深入,将重庆两江四岸城市夜景打造成为艺术风格各异的城市夜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派等的艺术画面亦是可行的。

2 展示重庆两江四岸夜景的人文美

城市是“有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2]。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不只是抽象的理论,更反映在城市的各类物质的形态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不仅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还泛指精神化类非物质的文化品,如:历史传说、民间掌故、城市地名来源等,这些东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光艺术体现出来,可以更好地弘扬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的存在中:从物质层面来说,城市的重要建筑、城市地标、历史文化道路、景观大道等都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从精神层面来看,城市地名、城市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文化的非物质载体。城市艺术照明既能通过对城市物质文化——建筑、桥梁、道路、标志物等的“光再塑”突出城市文化,更应以光的艺术语言来讲述城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名渊源等,使城市夜景不仅能流光溢彩,还能充满了人文意蕴。

目前提出的两江四岸夜景提质,以突出“山、水、城、桥”四大元素、“立体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桥都”等景观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果不在照明景观中体现城市的“非物质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有三千多年历史底蕴的城市,通过夜景展示其历史魅力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通过照明景观来反映历史文化呢?我们认为,两江四岸夜景的人文美景需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推动。

2.1 认识上要将重庆历史文化作为夜景内容来展示

作为城市的重要名片,重庆夜景不仅要反映重庆的物质文化,更要展现重庆的“非物质文化”——历史文脉、城市个性、城市精神。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文脉、城市个性与城市精神,表现在城市的许多方面,尤其反映在历史上形成的、闻名遐迩的著名景观中,反映在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中,及由历史传说而起的地名中。从长江到嘉陵江沿岸,从渝中区、南岸区到江北区、沙坪坝区的滨江路路域,其著名景观方面有黄葛晚渡、龙门浩月、海棠烟雨、字水宵灯、洪崖滴翠、佛图夜雨、歌乐灵音等;其历史传说与地名则有海棠溪、塗山、呼归石、文峰塔、望龙门、储奇门、朝天门、千厮门、曾家岩、牛角沱、佛图关、相国寺、万寿桥、良心桥、化龙桥、龙隐路、虎头岩、猫儿石、红岩村、滴水岩、龙隐路、小龙坎、忠恕沱、石门、磁器口等,许多地名都源于历史故事、掌故、传说,并含有丰富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精神。

这些都可以城市照明光的形、色、线等,以工笔、效法、白描、没骨、渲染等绘画艺术手法将其打造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夜景。这样的夜景景观,不仅留住了重庆城市的历史记忆,还能将重庆的精神文化、独特性格都彰显出来。

如果夜游两江的游轮能将已打造出的反映重庆城市文化夜景景点的典故与历史传说等,恰到好处地导入解说词中,形成夜景景观与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的互动融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就会因此游而加深对重庆的文化了解,就不再是眼花缭乱地看了花花绿绿的美丽夜景而过眼云烟,而是赏景学史,观灯悦情,使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夜景景观深入人心、挥之不去、景象萦绕。

2.2 操作上注重照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用照明艺术讲述城市故事、凸显城市精神应将照明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具体操作上,可从凸显、“留黑”、诱视、重塑、光刻等多个方面进行。

1)凸显,指凡是对城市性格能产生重要视觉影响的建筑、道路、标志物(这里专指城市特有的山、水、岩之类标志),在夜景景观设计中以光艺术的技术手段实施景观强化,使景观具有夺目的视觉效果,以照明景观凸显城市性格。

2)“留黑”,对不能显示城市特色的泊来品建筑、道路景观等,以中国画留白的方式在城市照明中“留黑”——让照明光亮远离这一建筑空间,通过这种“留黑”遮挡城市夜景景观的“视觉肿瘤”,反衬、凸显城市夜景观中具有城市个性的照明景观,强化夜景中的城市性格。(“留黑”是借用城市规划所说的“留白”一词,留白本是中国绘画中的术语,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城市规划借用这一术语,为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留有余地。留黑用在城市照明艺术中,就是为城市照明景观文化留下展示背景,因为光艺术的显现,必须有黑色的夜幕做背景。)

3)诱视,指在“留黑”地段的夜幕中,以动态的、间歇性的光线诱导视线转向,使人眼光因诱视光线转向诱视目标——具有城市个性与特色的夜景景观,这类夜景景观,属于那种因景观的历史文化性质不应张扬存在某种神秘的景观,因此亮度不彰、向度变幻,当视线被引向此处时,会发现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

4)重塑,即通过艺术设计实现夜景景观重塑。指在一些特殊“留黑”地域,为表现城市性格需要,借助原建筑、道路等留下的空间,以灯具和照明之光重构城市照明景观,使原平庸的建筑与道路景观变得具有城市性格,成为展示城市个性的夜景。

5)光刻,对那些通过照明可使城市的肌理得到充分表现从而突出城市个性的景观,以可视而不张扬、清晰而不夺目的光雕方式将能凸显城市性格的轮廓光雕刻出来,使城市的道路、边界、建筑肌理清晰,以光语言表现城市夜景个性空间形态。

3 推动两江四岸照明景观的生态美建设

两江四岸最有条件打造成山青水秀之地,但山青水秀不应仅限于白昼,亦应体现在夜晚,而实现两江四岸照明景观的生态美是落实重庆城市照明景观提质的重大举措。从照明艺术的角度而言,城市照明景观的生态美必须以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化为指导,通过艺术设计打造出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城市夜景,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激发人们的热爱自然情怀,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融入观景人的思想深处,才可以说推动了照明景观的生态美。

打造两江四岸夜景的生态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

1)注重照明生态“留黑”。城市照明背景在夜晚,故“留黑”亦就是为城市照明留有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空间。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而言,照明的亮度需要尊重生态科学。

科研人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发现了人工照明对鸟类迁徏、生长存在不利影响,不健康的照明对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生物钟都有着不良影响。因,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三位科学家[3]。20世纪80年代,为保护昼夜自然生态,国际暗天空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IDA)成立了,其使命在保护夜间天空环境的黑暗,以及科学提升室外照明的品质。浙江杭州市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明确要守住“黑天空保护区”,避免光污染。

“留黑”的前提条件是对城市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充分了解,因此,需要建立在动植物生态学基础上的大量调查,这项工作总体而言,国内城市做得并不够,因此需要现在启步,做好相关生物科学调研,为未来的城市生态照明做好基础工作。

2)加强“媒体建筑”的生态文化普及。所谓“媒体建筑”指城市照明借助建筑玻璃幕墙作为画面,形成各类画面与景观,将建筑转化为媒体,成为构成城市夜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人对媒体建筑“不提倡”认为媒体建筑“会形成一种光污染”[4],但由于其视觉效果好、画面优美,因此这年来媒体建筑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提升城市照明景观的生态照明品质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控制这类媒体建筑,以免因光面积超限度扩大而产生更大的光污染;二是借助这种景观的视觉效果,渲染生态景观画面(世界的、中国的、本地的),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三是借助这种大面积的媒体建筑,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生态伦理道德;四是注意时段控制,对这类媒体建筑的使用,应有一定的时间控制,不应每夜长时间亮屏,而应根据季节、节日、夜间时段有规定地亮屏,以达到美视、宣传的效果,同时亦能尽量减少城市夜景中的光污染。

3)城市照明更多地创新使用自然模拟光。模拟自然之光作为照明景观是当前及未来生态照明艺术大趋势。目前重庆已开发出了“以园中花、草、树、月为素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能耗、无侵扰光的‘月光’照明投影系统,解决了人工光对动植物侵扰这一难题;以‘星光’照明为题,通过布光优化、精确控光及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大幅度降低了山脊照明的整体亮度及能耗、延长了照明设施的使用寿命。在保证视看效果的前提下,避免了城市地标高亮度照明所引发的光污染”[5]的相关问题。而且重庆夜景已走过了追求“亮起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夜景不是越亮越好,越绚丽多彩越好,而应是通过照明使城市的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脉得到彰显。因此,在两江四岸一些有条件的地段(如从化龙桥至土湾段)的夜景中创新使用模拟自然光——“月光”、“星光” 、“萤火光”等,不仅有节能、减少光污染的效果,还能使人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而模拟星、月、萤火虫之光既满足了照明的可视可见度,又强化城市夜景的近自然生态景观,使照明在情感上、环境上融入了自然,例如两江新区照母山照明景观。

4)推动城市的智慧照明,减少照明的光污染。将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以及人的视觉生理特征应用于两江四岸的照明应用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与半导体光源的结合,使半导体光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又能将光污染降到最低。

5)建立科学的城市照明规范。《城市照明管理规定》于2010年颁布实施,但这个规定主要是原则性的,在各地景观照明上还大有工作可做。不同的城市应根据地域生态特点,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景观照明规范。重庆应学习杭州保护黑天空的做法(重庆与杭州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在两江四岸的不同地段、夜景景观核心段、城市园林、城郊山地原野等,按照生态环境的要求,制定不同的亮度标准。符合地域环境的科学照明规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光污染、提升城市夜间生态质量的保证。

4 结束语

重庆两江四岸夜景景观实现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所必需的条件如下:

1)大数据、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两江四岸照明景观的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需要将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运用到照明景观中,才能实现应有的夜景景观视觉效果。正如没有数字影像设计在可视技术的突破,上海世博会中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就不可能产生;没有智能化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两江四岸夜景景观的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打造就难以取得应有的视觉效果。

2)借助中国传统灯会艺术。中国照明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东汉时期的“燃灯祭斗”到南北朝时期的元宵灯会,再到唐宋时期灯会的兴盛,至明朝时灯会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灯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8年国务院批准将灯会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灯会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制灯工艺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纤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将形、色、光、声、动相结合,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借鉴中国传统灯会艺术,让照明艺术在表达重庆历史文化、生态美学上取得新的突破,将使重庆两江四岸的夜景景观更加充满人文意蕴,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两江夜景重庆
重庆客APP
不妨写夜景
凶手老罗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医者颂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如果我有剪刀手?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