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思政格局的功能耦合

2020-01-16王艳艳杨丽英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情思想大学生

王艳艳,杨丽英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一般来说,某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称“耦合关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思政格局的功能耦合就在于其实质和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深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二者在功能上具有耦合关系。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发声和聚集民意的重要平台。例如在“两会”上,首次开通直通民意的“部长通道”,鼓励网民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这体现了网络舆情已经逐渐上升到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层面。不论是高校还是政府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务必要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做出努力。

一、本质要求:意识形态引领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针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采取的一种外界干预,重在对高校大学生政治观点、道德情感和思想意识的渗透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思政格局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通过理论宣传和实践调研等活动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而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从事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管理方面,赞同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除了承认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之外,他还强调头脑的自由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建设有效载体,增强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表达意见、传播思想的技术成本,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在加速分享传播各种观点,释放并传递多种情绪的过程中,很多信息由于传播者的立场不同导致的舆情反转可能会造成信息失实。大学生身处这种多元环境下,辨别是非能力差,无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极易被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主义等错误思潮煽动,造成思想混乱。

对此,首先,从政府部门到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引导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方面,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渗透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牢固掌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需要提高防范意识,警惕错误观点,对各种社会思潮中的思想及观点进行科学整合,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正确舆论导向保驾护航。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弄懂弄通主要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在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注重传播内容的时效度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选择线上多方互动或是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幽默活泼的表达风格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够入脑入心收获实效。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推进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是统领高校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

二、核心要义:立德树人目标

在古代,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育人才。而今时代不同,立德树人的内涵也发生了流变。立德树人的当代内涵即,高等教育要立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品行高尚、人格自立、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随后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做出一系列回答。他着重强调一流大学的人才牵引作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地位,同时重视推动与其他课程建设的同向同行,以便全力打造高校育人“同心圆”。2019 年6 月10 日,教育部长陈宝生《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出版座谈会中,强调要[1]“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和行动要真正进入新时代”。这就要求高校自上而下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理论导向,推动高校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理论上、实践上整体进入新时代。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高校必须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做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存在重智轻德、事实感化教育缺失、学生需求敏感度把握不够等问题,导致了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难以满足大学生跳跃性和流变性较强的精神需要。同时精神文化的主宰性与学生思想的独立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造成大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降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学生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需要和期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个命题,主要强调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容为引领。因此,高等学校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精神,培育独特校园文化,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饱满奋进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永葆校园活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但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浮躁之气,大学生难免会受其干扰。高校要善于通过经典阅读,文化讲座等内容鲜活、春风化雨式的方法,创新舆论引导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呈现形式,讲好思政故事。只有讲道理,讲事实,讲情感,才能影响人,感染人,打动人;学校也要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培育活动,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形成示范效应;大学生自身应善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创新和历史思维方法把握社会现象和本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唯有这样,高校才能始终充满蓬勃活力和保持正能量,才能真正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内涵式发展。

三、问题导向:学生思想观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2]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面临各种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由于对这些时代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探索式回答,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飞跃式发展和诸多可供参考的“中国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展开,除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理清理论背后的思维逻辑及实践依据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立足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其思想和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落差,都会成为他们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时的迷茫点。因此,学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等学生最关注的方面,需要针对性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调适,帮助其主动认清自我和社会现实,持续追踪其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解决现实困惑,实现学识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依赖度高,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观念、人格等的影响和塑造功能不容忽视。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为任务,围绕学生切身利益、思想困惑和精神需求,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密切观照,及时洞察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所思所想,参与其互动并针对性作出有效回应。加之,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身心尚不成熟,对于自身情绪、态度、意见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明显的冲动处理。对同一话题,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的大学生间的舆论意见可能相差甚远。对此,高校应该开设诸如恋爱心理学、人际关系处理、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粘合度较高的课程,帮助其理性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抗击打能力。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品读经典、读书月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并从中体认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现实功能:动机行为预测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有意识的施加教育影响,掌握受教育者思想状态和行为趋向,进而督促其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网络舆情监测通过对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和社交软件进行日常监测,以便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关注热点和思想困惑,从而找到其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规律,以方便对大学生的动机行为做出大致的预测,达到预先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

传统的网络舆情引导主要是对已经出现的舆情进行引导,而未能认识到网络舆情预测的重要性,也因此大大降低了网络舆情引导的成效。但高效网络舆情的科学有效引导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大数据的出现满足了对网络数据的监测、挖掘、储存与分析技术的需要,同时也为高校数据安全和校园安全的维护提供了技术便利。首先,高校需要系统梳理历史性网络舆情素材,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历史数据沉淀机制,将同类舆情信息数据归类储存,这样便于以后在遇到同类型舆情预警时能够及时介入,事先干预,主动把握舆情走势,实现高校网络舆情预测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前置。其次,高校舆情人员需要熟悉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流程,建立可供量化的高校舆情指标体系,将学生情绪变化、社会关系、意见倾向、意见影响等要素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大数据使网络舆情信息得以实现量化管理,通过对大学生网民情绪态度变化、对某事持相同观点的人群数量以及透过言论对大学生之间互动社会关系信息的量化标记、数据深度分析来了解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言论和心理特征,得以实现数据价值转换,预测网络舆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时间地点反复出现的舆情建立针对性的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网络舆情变化趋势进行仿真,使网络舆情预测变为现实,进而实现网络舆情引导价值,达到网络舆情引导目的。

五、方法论意义:协同合作理念

协同合作,作为化解网络舆情风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是为了达到齐心聚力,凝聚共识的目的,为取得网络舆情引导的良好成效而建立的统一战线。“大思政”工作格局,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它是全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的实践要求,同时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和目的实现的必然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协作来治理的。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舆情大格局。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舆情监测室,以及各二级学院也设置了网络评论员,主要由各班级辅导员担任,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具体情况。一旦发现舆情苗头,就能做到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把握舆情走势;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联系最为密切的,不仅是学院政策上传下达的“传声筒”,而且也是下情上达的“主渠道”;二级学院与各部门应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特别关注的学业情况、就业趋向、人际交往、情感态度、人生方向等方面做定期的线上与线下的调研。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对网络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看清看透。因此高校相关机构的工作既要做到研究网上评论,又要关注网下声音,实现统筹兼顾、查防并重,重点关注舆情可能发生的隐性薄弱环节,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舆情风险点,将不利舆情扼杀在摇篮中;对于比较重大的舆情风险点可以设置议题进行专题讨论,正面及时回应学生舆论关切,主动将更多理性声音反馈给大学生,保证正向效应在移动舆论场中得以保留传播;目前移动舆论场出现了新变化,主流舆论正在有效占领舆论制高点,最大程度做出正向引导。自媒体也从关注事件本身向深度报道和解析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需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动态跟踪社会热点事件,利用生动的图片或移动短视频的“现场参与感”在课堂上触发大家的交流讨论。同时要掌握网络沟通艺术,善用大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及时纠正错误和模糊的思想认识,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向深层次提升转化。

因此,在借鉴吸收各大高校已有舆情引导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多元主体协同路径。主要包括舆情治理的利益协同、资源协同、政策协同等,使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疏导、治理都能在一个可管、可控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猜你喜欢

舆情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