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6宋宝萍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时代

宋宝萍,刘 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通过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让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有利于发挥劳动精神的教育资源价值,更好地丰富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一、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都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即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1]正是因为进行积极劳动、创造性劳动,才会有相应的劳动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劳动精神的基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动精神的灵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动精神的核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精神的本质。[10]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劳动精神的基石。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在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力量能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贯彻劳动精神的前提。劳动可以开创未来,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劳动者辛勤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劳动就会有相应的劳动成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界为人类所用。任何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劳动成果也应得到珍惜。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动精神的灵魂。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要求,也是劳动精神的灵魂。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劳动,要热爱自己所进行的劳动,认真对待自己需要完成的劳动,并且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争创一流,爱岗敬业意味着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敬业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全力以赴,才会更有效率地完成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有毅力、有担当,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通过劳动者的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鼓励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劳动方面也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精神的动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甘于奉献的责任精神是劳动精神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要始终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国家民族而勇于担当,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劳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是要有一种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劳动中需要踏实劳动,辛勤劳动。在“小我”“大我”“忘我”中要坚持集体主义,热衷于为社会作贡献,服务人民,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劳动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契合

(一)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

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创业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挖掘劳动精神的重要内涵,用劳动精神蕴含的精神力量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广为大学生熟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会有从众心理,看到身边同学的创业成效显著,自己也会对创业有高昂的激情。一方面,创业的经验是从无到有,需要慢慢摸索。另一方面,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创业感兴趣,热爱劳动,愿意吃苦。弘扬劳动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前对自己进行自我定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劳动精神能够鼓舞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对于“95 后”是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成就,“95 后”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养成不爱劳动、怕吃苦、不愿奋斗的思想。先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开始,让大学生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人的事情帮着干的乐趣。在动手做事情的同时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时竞争会很激烈,这就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任何工作都应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极致,要尽量做到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争创一流,勇打先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把名利看得清淡能够明确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7]新时代的艰苦奋斗体现为伟大斗争、伟大创造。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踏实肯干才能克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创新创业融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业中,要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脚踏实地,这样才会激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信念更加坚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劳动精神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军。”为了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新时代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劳动精神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创新创业能够践行劳动精神理念,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世界观的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劳动精神就是一种理论思维,弘扬劳动精神是引导大学生优化思维的重要方式。劳动精神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一种氛围,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要自觉发扬劳动精神,身体力行进行创新创业。劳动精神凝结着新时代的创新活力,能够促成新的劳动成果。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注入,也是一种德育的途径。

三、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坚毅担当的品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风范和责任担当。创新创业需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大学生对目标的持久耐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坚持不懈,尽最大努力实现创业成果最优化。强化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求知,把劳动精神的内涵内化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形成自己的创新思想。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风范和责任担当。

(二)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提升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从创新创业教育出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劳动精神体现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在劳动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学会经常性反思。要主动去探索未知,去发现,才会有收获。同时创新也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双创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高校对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劳动精神所体现的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品质是创业所需要具备的。

(三)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内容之一,也是对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由劳动的重要性而定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见,敬业价值观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我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在各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劳动形式达到为社会服务。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一种敬业精神。这就需要每个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爱岗、尽责和奉献。

四、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素质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对大学生心理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的指导和培养。以劳动精神的弘扬为契机,让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环境的变化,增强抗挫能力,培养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校园树立创业榜样,利用新媒体宣传成功创业人物的事迹。从这些榜样人物中增强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愿意承担风险。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作专题讲座,大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二)将劳动精神融入课程培养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课程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在。在课程中贯彻创新创业的理念,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体系,找到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点。合理安排创业课程,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要开展有关创业的相关理论课程,还应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强化大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思考和探索。首先,要充分挖掘劳动精神的育人价值,在通识课中渗透劳动精神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精神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让学生模拟创业团队,再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劳动精神贯穿其中,用劳动者的艰苦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达到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大学生需要的良好创业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是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撑。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求。高校应该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一方面,高校可以对大学生在校内开设咖啡馆,在学校周围开商店,开网店等提供相应的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和更多的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班,对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得到检验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以劳动精神指引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需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精神培育的融合,需要实践作为中介,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大力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自觉培育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大学生参观创新型企业,有助于大学生对创业的背景、流程、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把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