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以来中国知网关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综述

2020-01-16许文涛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共同体政治

许文涛

(广西绿色建材发展和应用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2015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如期完成,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得到深化拓展,政治关系越来越深入。笔者为追溯和研究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新趋势和新动态,主要以中国知网现有文献为基础,对2015 年以来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一、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基本界定

如果说国际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综合,那么,在对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中,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对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东盟诸国家、政府、政党等之间的关系研究。

二、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2015-2019 年中国知网关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计有20 余篇论文。从研究对象来看,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国际政治理论观察与反思、外交关系、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东盟国家政治发展及影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群体,政治关系发展影响等各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多样。上述研究,为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提供了较好探索,也为国家战略选择提供了参考。

(一)国际政治理论观察与反思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多位学者运用某些国际政治理论观察与反思中国-东盟政治关系有关问题,是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如宋瑞琛在《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交叉视角下的东盟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1](2015)中运用了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相关理论,认为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争端解决的原则、机构、程序等,尽管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局限性,如东盟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受到其他原则制约,缺乏强制性,受制于利益关系,高级委员会功能发挥受争端当事方限制,人员组成非法律化,争端解决程序呈现非正式性,惯用外交途径等,但仍具有预见性和合法性等重大意义。梁颖、黄立群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2](2016)中主张从政治经济互动机制来研究相关问题,认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机制呈现出以政治合作为先导,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全面、多层次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要最终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还必须持续完善和革新。杨适在《“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建立的可行性探讨——基于“国际政治社会演化理论”的诠释》[3](2018)中,以卡尔·多伊奇、伊曼纽尔·阿德勒、迈克尔·巴涅特等人关于“安全共同体”为概念基础,运用唐世平“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理论”及“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作为分析范式来研究相关问题,认为中国与东盟都具备了针对原有的“单极霸权体系领导下的地区安全协调机制”的改变意愿,中国具有了能缩小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的能力,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关系制度化水平严重不足,这些都构成了具备实现“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基础性要素,使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得以缓慢推进,但仍要注意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干扰与破坏。

(二)外交关系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外交关系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丹《“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政治外交策略研究》[4](2019)一文。金丹在该文中既回应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又积极应用了北京大学课题组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政策沟通从高层交流频繁度、伙伴关系、政策沟通效度、双边重要文件、驻我国使领馆数、政治稳定性、清廉指数等指数来进行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在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政策沟通评估基础上,金丹认为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和印尼政策沟通非常顺畅,但由于面临互信赤字引发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误解与疑虑、双边经贸发展不平衡、域外大国挑衅、南海问题、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干扰、多重合作机制带来的冲突等方面的障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策沟通方面还存在差异,在各指标上不均衡,需要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的外交策略;应率先与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在积极推进政党、政府和企业外交基础上,推进一批样板项目,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发挥“澜湄合作”机制平台作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在政治外交策略上应该澄清意图,突出和平性质,积极开展政党、政府、企业外交,化解疑虑,合作解决南海问题和消除恐怖主义等威胁,积极争取其对中国的信任,与越南、缅甸和菲律宾在政治外交策略上应该注重构建政党涉外民心工程,加强宣传,提升民众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减缓外部压力,灵活处理与美、日等大国关系,让民众知晓投资益处,缓和与化解南海冲突,推进海上合作。

(三)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有多位学者对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否达成了其目标等。如赵海立在《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成就与问题》[5](2015)对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是否实现蓝图所规划的目标这进行了研究,认为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在组织与机制建设、政治发展合作与规范建设、东盟地区和平与安全建设、东盟与外部的安全合作等方面基本完成了蓝图所设定的任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建构主义导向的共同体建设模式、共同体机制与机构的有效性问题、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东盟共同体的“政治性”十分有限、东盟成员国实力差距较大影响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杨丽艳在《东盟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与作用》[6](2017)对东盟政治共同体的理念、特点、作用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东盟政治共同体对于地区安全、规制成员国、凝聚东南亚地区共识和加强与中国合作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东盟国家政治发展及影响研究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很多学者对东盟国家政治发展及影响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范若兰在《东盟国家威权统治时期女性政治参与探析》[7](2015)中从女性政治参与的角度,对20 世纪60-90 年代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威权统治时期女性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角度较为新颖,认为从大众参与方面看,东盟国家威权时代妇女运动低迷,妇女组织受到控制,不十分活跃,从权力参与方面看,东盟国家妇女进入立法、行政等权力部门的人很少,东盟国家威权统治是典型的国家父权制,是一种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其治国理念是强调稳定、秩序和发展,不推动民主和自由,反对扩大政治参与,军人特性对女性参与政治尤其不利,家族政治虽一定程度有利于出身政治家族的女性参与权力政治,但降低了普通妇女群体参与权力政治的可能性,东盟国家威权政府严密控制政党和选举,严密控制社会,压制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发展等,都制约了女性参与政治。马云则在《泰国政局对东盟地缘政治的影响》[8](2015)中介绍了1991 年以来泰国政局变动情况,分析了泰国政局变动中东盟多数国家态度低调,坚持不干涉内政的《东盟宪章核心精神》情况,认为泰国政局长期动荡削弱了东盟内部的团结,可能影响湄公河流域航运安全、东盟人道主义事业等。

(五)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中的特殊群体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有学者对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中的特殊群体——华商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认识,主要文献主要是刘文正《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中的穿梭者:华商的跨国角色与作用》[9](2018)。刘文正在该文中对20世纪70 年代后活跃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华商积极介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交往,扮演穿梭者角色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华商在中国与东盟5国政治交往中是建交(复交)的助推者,并通过出任驻华使节或特使、随领导人或政府代表团访华、接待中方代表等方式助力建交后的官方往来,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民间外交等发挥重要作用;并认为东南亚华商具有与双方政界关系密切、依托华人社团、经济实力雄厚等自身优势,也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有利变化影响,华商穿梭外交的动因既是情感因素使然,更是利益追求与社会资本扩展的理性选择。

(六)中国-东盟政治关系发展影响方面的文献概述及主要内容

2015 年以来,有学者对中国-东盟政治关系发展对其他领域活动的影响给予了很多关注,主要包括政治关系对中国东盟直接投资、司法合作、产能合作等领域活动,尤其是对经济投资领域活动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侧重于实证分析,虽然这些学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但其成果及方法对研究中国-东盟政治关系具有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对政治关系或政治风险的测度方面。如雷珺在《政治互信对中国与东盟司法合作的影响》[10](2015)一文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与东盟间司法合作的法律基础、执法实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宏兵、黄鸶涵、温珺在《不同投资动机下政治风险对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11](2017)一文中选择政府稳定性、腐败和内部冲突三个维度刻画东盟国家特有的政治风险,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投资对政治风险的敏感度,在研究中主要使用内乱和暴力风险、国有化与征用风险、东道国违约风险、国家腐败风险、政策不连续风险、汇兑风险等对政治风险进行测度。顾雷雷在《营销能力、东道国政治风险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绩效——来自东盟自贸区的证据》[12](2018)一文中,对跨国公司子公司营销能力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国家政治风险的调节效益进行了研究,并从政治风险的外部冲突、社会治理、选举周期、权力转移、事件风险、主权风险、机构效率、公共部门贪腐、银行业贪腐、债务偿付等10个指标中提取出执政效率、政治稳定和政治周期三个主成分作为政治风险测度因素。王巍、袁航在《政治风险冲击、制度质量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13](2018)一文中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中国投资东盟的政治环境进行测度,并以政治风险指数为中心构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拓展引力模型评估政治风险冲击及制度质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选取政府违约风险(包括政治干预、政权更迭、国有化)、政策变更风险(包括政策变更、合作限制、金融税收等政策管制)、政治暴力风险(包括战争安全、宗教及恐怖主义、抗议游行)、国家治理能力风险(包括安保风险、政府效能低下风险、法规意识差)、政治互信风险(包括领土主权等政治纠纷)作为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的政治风险清单,建立了相应的衡量指标,并分国家及年度提出东盟10 国政治风险指数。申韬、姚云风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视角》[14](2019)一文中,在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SmartPLS3.0 软件和PLS-SEM 模型,对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从GDELT 数据库中对全球范围内可获取的双方各种新闻报道进行信息获取,并进行编码打分。

三、对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综述的思考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数据库,通过对2015 年以来关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进行综述,获得了一些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在区域分布、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思考。

在区域分布上,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主要以广西、云南学者居多,特别是广西大学已经成为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关系及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应该成为一大热点,要积极培养和发挥好现有研究基地力量,增强与北京、上海等国内一流学者的交流,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深化,多出高水平成果。

在研究范围上,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涉及了国际政治理论观察与反思、外交关系、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东盟国家政治发展及影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群体,政治关系发展影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在国际政治理论观察与反思方面、东盟国家政治发展及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理论深度不够深,关注问题不够细,理论反思与构建还比较薄弱,在关注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中正面因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负面因素,应进一步加深对东盟各国政治发展及影响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目前主要还是以定性分析居多,但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新的探索。笔者认为本综述在政治关系对中国东盟直接投资、司法合作、产能合作、经济投资等领域活动的影响中提到的很多经济学学者对政治关系或政治风险的测度研究,是重要的富有新意的探索。虽然实证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实证研究在增强定量分析说服力,以及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治关系评估与预警体系等方面意义重大,应该在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推进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共同体政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