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论略

2020-01-16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张静中共党史

汪 兵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不断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这个概念产生于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但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到目前,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然,从它们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来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党员干部和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其中,党的理论工作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他们在阐释、研究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知名的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方面,不仅主编了多部著作和发表了论文,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课程,指导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把邓小平理论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当然,学术界关于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的成果还不多,主要有王跃等著的《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评析了张静如关于“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贡献。不过,在该部书稿中并没有梳理和提及张静如培养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等问题。因而,为深化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凸显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本文拟在梳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就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贡献再作探讨。并且,考察张静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贡献,不仅是深化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的需要,也能够加深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知。

一、张静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缘起

1983 年12 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 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张静如作了《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贡献》的发言。他指出:“邓小平对党的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贡献。”[1]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如何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而张静如认为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一,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其二,要弄清楚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三,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1]306-308当然,关于发言的缺点,张静如后来也给予了自我评价。他指出:“这篇文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贡献,缺点是没有突出重点,尤其是没有突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312所以,在后来的中共党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与研究方面,张静如始终强调加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初以后,随着研究者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国内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不断涌现。总之,就张静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缘起而言,深刻地体现了张静如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创新精神。

二、张静如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阐释

由于人们的认识差异和理解的差距,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则有着多种观点。比如,有研究者就指出,学界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划分和主要内容的归纳大致有六个方面:(1)层次体系;(2)观点体系;(3)板块体系;(4)红线体系;(5)逻辑体系;(6)系统体系。[2]总体来看,这为系统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体内容提供了思路。当然,就张静如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阐释来看,他始终坚持着“层次体系说”的观点。[3]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如果展开来看,在方法论、世界观的主体层次上,张静如指出:“邓小平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一般的理论层次上,“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就是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道路等一系列观点。”[4]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一般理论的层面上,则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步骤和条件等具体问题。有研究者就明确地指出:“张静如先生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的划分方法,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3]327

(二)关于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首先,关于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思想研究,张静如梳理了四个方面的论点:第一,邓小平主张要把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作为整体来看待,即在较高层次上高效率的协调、稳定、和谐运转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方面;第二,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逻辑体系进程构成了一个系统。第三,中国现代化从农村到城市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第四,中国现代化模式必须经过反复探索、试验、总结和修正,要坚持原则,要有秩序,要勇于试验,勇于创新。[5]

其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呢?张静如指出:第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三十年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二,十年“文革”和二十年“左”倾错误所留下的问题得以解决,提出了以现代化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的课题。第三,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政治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凸显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性和紧迫性;第四,一百多年现代化思想的积累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使中国现代化思想更加完善。因为,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地、深刻地、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并为之规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6]

再次,针对“一部分学者常把社会现代化与社会革命割裂开来”的现象,张静如指出,社会革命是包含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因此,把社会现代化与社会革命关系称之为包含关系可能更恰当、贴切[7]。这就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也突破了那种简单地把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势。并且,他不仅明确指出了“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要和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结合起来”[8],还鲜明地提出要“从社会现代化角度衡量历史人物、政党及各种群体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作用原理的具体化。”[9]

(三)关于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

关于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研究,张静如主张“一脉相承”的观点。他指出:“一脉相承指的是由一个派别传承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派别”。“其一,在改造社会的根本目标上一脉相承;其二,在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上一脉相承;其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一脉相承;其四,在理论体系上一脉相承”。[7]843-853这就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丰富了对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认知。

三、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学科的深入发展也表现在党史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张静如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点自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就开设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方向,培养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总而言之,张静如指导党史专业的博士生或者访问学者深入研究了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的生平思想。

(一)王炳林著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

这是一部考察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关系的学术专著。该部专著是作者在同名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而成的。整体地看,该书深化了张静如所所主张的党史学“中介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观点。它主要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探讨与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其二,系统地考察邓小平是如何论述和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其三,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进展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其四,是着重探讨了如何用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问题。[11]

(二)王先俊等著的《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

该部专著的第一作者王先俊是张静如招收的访问学者。因而,它是在承继张静如著《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和王炳林著《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之力作。该部专著的结构共分为绪论和七章内容,比较系统考察了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历史研究的逻辑关系。并且,从《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一书中,我们“既可以读到一种学术的传承和师学的渊源,也可以管窥一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不寻常的道路。”[12]

(三)石国亮著的《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

该书从创新精神的来源、主体性因素、方法论基础、具体体现和时代价值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邓小平理论所蕴含的创新精神。[13]张静如在给该部专著所撰写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本书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靠老一套就不行了,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在体制上、组织上、机制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因此,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14]这不仅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所凸显出来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想,也展现了邓小平本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还阐述了发扬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研究者指出,该书“构筑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的研究体系,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而开拓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15]。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初步地梳理和考察了张静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和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领域的主要思想论点,其中还有诸多的问题仍需要研究者继续作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比如,近来,有研究者就明确地指出:邓小平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仍值得关注。[16]当然,张静如不仅重视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注重关于对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比如,张静如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风格,都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把普遍实用性与客观实际的具体性紧密结合起来”。[17]总之,开展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和价值的重大课题。2014 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18]因而,这从一个侧面也比较深刻地凸显了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思想渊源。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张静中共党史
“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2020年“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发文统计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社长/总编荐书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